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狮子关区的第一窟,雕刻的同样是南诏王造像。这个石窟高06米,在石窟的平座上雕有5人,其中国王戴着高冠、蓄着胡须,旁边面肤丰满的王后戴着莲花冠,在他们的中间坐着一个小孩,左右两侧各站了个孩子,在座后还雕刻有屏障和帐幔。屏障上石刻题记表明,这是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全家造像,而这种全家福造像在石窟艺术中是很少见的。
  剑川石窟的大多造像是佛教人物像,它们反映出南诏和大理时期,这一地区佛教发展的情况。石钟寺区第三到第七窟全是佛像,其造型精细工整,线条细腻,是剑川石窟艺术的代表。第七窟的甘露观音,面部肌肉丰满,容貌端庄秀丽,身躯和手姿都表现出宁静感。它的造像艺术具备唐宋时代典型的佛教雕刻风格。第五窟的观音雕像身体前倾,目光俯视,双眉微蹙,人们都称她为愁面观音。她的背景石崖上还点缀着儿童、樵夫、老人、琴师等世俗人物。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传入云南的佛教主要是密宗派,所以石窟中有很多的密宗佛像。石钟寺区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沙登村区第四窟甲天王像等,都以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脸部扁平、宽鼻闭嘴、怒目而视、头戴宝冠的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几处印度僧人的造像,它们大都深目高鼻、头顶结发、身披袈裟、持着拐杖,有的还携带着一只狗。这些威严、活跃的五官表情,明显带有藏传佛教艺术的痕迹。
  在石钟寺石窟群的第八窟,供有一个女性生殖器作崇拜物,白族叫它为“阿盎白”造像,这在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这个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有一窟,中间雕着一个莲花座,座上原有的雕刻被毁损。基部上雕一锥状物,全部在中央凿一深槽。深槽两侧有一道道凿痕,看起来好似女性的生殖器,在近代已成为妇女为求子嗣的膜拜物。
  剑川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汇集云南少数民族雕刻艺术的精华,并受中原、藏族、南亚以及西亚等文化的影响,其风格与内地的石窟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白族是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所以可视它为白族的雕刻艺术,它和内地石窟艺术有联系,但是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的雕刻大多采用立体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背景部分基本都运用线刻,这些都表现了云南白族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剑川石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该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云南寺庙(1)
由于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不同,云南成为一个拥有许多寺庙的地区。这些寺庙记录了云南厚重的宗教发展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已成为云南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景观。
  一、鹤 庆 文 庙
  鹤庆文庙位于鹤庆县城西南的鹤庆一中校园内,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迁于现址。鹤庆文庙在正德十年(1515年)因地震而倾塌,后改建成元化寺。崇祯四年(1631年)冬,寺院毁于火灾,次年由丽江土司木增资助进行了重建,并奠定了今日的规模。当时,徐霞客游览之后,还留下“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
  文庙以先师殿为中心,在自南而北的轴线上,依次排列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照壁、先师殿、崇圣祠。两侧为东、西厢房,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礼义门等。主体建筑先师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有明代殿式建筑的风格。它坐南向北,前有高1米、长18米、宽10米的天子台,台沿的三面都围有石栏,正中为雕龙石陛。先师殿面阔23米、进深21米,它的四棵主柱的直径接近1米,四角檐柱上分别镂雕着玲珑剔透的四条云龙。
  文庙的整个建筑群体布局严谨、合理,气势雄伟庄严,建筑的飞檐斗拱、彩画、木雕都十分精细。经过明清两代的多次修葺,它与附近的明伦堂和尊经阁等建筑构成古建筑群落,现已成为人们游览和文化教育的景点。
  二、墨 江 文 庙
  墨江文庙位于墨江县城东北角的正街口,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占地76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共分六层,依山而建,层层相连,有200多级石阶直通其上,气势雄伟壮观。
  文庙系纵向庭院建筑群,它由大门、泮池、新楼、五经楼、崇文阁、魁星阁、棂星门、星宿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厢房、天子台、大成殿、后殿、管事房、客房、劝学馆等建筑群组成,主要的建筑全部采用扣榫式结构,结实牢固,气势雄伟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它是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大殿前有用石栏围成的天子台,台子正中雕有栩栩如生的九条蟠龙。大殿面阔20米,进深约15米,殿正中放有孔子的牌位。大成殿下的魁星阁和凌霄阁,四角的飞檐高高翘起,给人有凌空欲飞之感。站在魁星阁中,居高临下,凭窗远眺,墨江城和城南绿野尽收眼底。从县城往上眺望,只见层层建筑逐级而上,气势甚为壮观。
  文庙建筑采用了我国古代的垂檐和歇山式,整个建筑布局精巧,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但建筑多,花木也多,空气清新,很像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
  三、建 水 文 庙
  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角,始建于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自建成后历经40多次扩建和增修,现有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其规模和建筑水平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建水文庙完全按照曲阜孔庙的风格和规制建造,主要建筑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有的主要建筑有37处,射圃、尊经阁、敬一亭和斋亭已经被毁,其余建筑保存完好。
  建水文庙南北纵深600多米,共分为七进空间。第一进从万仞宫墙照壁至“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文庙的大门,是一个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在它的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着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的一些官员的名字,它的石砌须弥座的夹杆石上,雕刻着很多栩栩如生的龙、狮、象。在太和元气坊后有一个叫“学海”的泮池,池北有一小岛,岛与堤之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岛上建有“思乐亭”,又叫钓鳌亭,意在勉励生员奋发取得功名。

第三章 云南寺庙(2)
从此向南就进入了第二进的太和元气坊,进入之后,迎面是三米多高的孔子铜像,像后是一个小泮池。然后是下马碑,从这里开始就进入第三进的礼门、义路坊、洙泗渊源坊,一直到前月台广场。第四进从洙泗渊源坊到棂星门,在横向上对称分布着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四座牌坊。棂星门东西两侧是碑林,其间立有数十通石碑,它们大多是明清重修文庙情况的记载。从棂星门至大成门为第五进,棂星门的四根中金柱穿屋而出,柱顶上罩有明代盘龙青花瓷罩,这种建筑形式在文庙中是很罕见的。
  在第五进的庭院正中,是为了纪念孔子而建的杏坛,其屋瓦为黄色琉璃瓦,内用斗八藻井,并且彩绘着规格很高的金龙和玺,坛内立有明代的“孔圣弦诵图”石碑。在杏坛左前方是奎星阁;左后方为名宦祠、金声门;右后方是乡贤祠、玉振门。其中奎星阁、文昌阁内供奉着奎星星君和文昌帝君,乡贤祠和名宦祠内供奉着建水古代的名绅、贤士。
  第六进由大成门、先师殿、东西两庑、东西碑亭、东西两耳围合的庭院组成,它是整个文庙的核心,这一组建筑气势恢宏、格调高雅。在大院内,有植于元代的古松、古柏,植于明代的山茶和植于清代的桂树。先师殿前有一对伏坐石雕白象,上驮1米多高的青铜花瓶。
  先师殿位于文庙建筑中轴线的最高处,它是文庙的中心,也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全殿采用28根坚固的柱子作承重构架柱,其中前檐左右两棵角柱,其上半部采用浮雕与透雕的技术雕有精巧的龙腾祥云。殿前的拜台,三面有石栏板望柱围护,拜台中放有清乾隆年间的高1丈的铜鼎香炉,其上部为宫殿亭楼牌坊的造型,并且有四根游龙盘绕的铜柱,它的四足为象头,象鼻支撑在底下的莲花座上。
  大殿正面有5个开间,22扇雕花隔扇门,正中的6扇各雕有一条云龙,正好排列在殿内孔子圣像前,巧妙地组成了“六龙捧圣”。两边的其他窗扇则雕刻着“三羊开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