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滇池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很多民工开凿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然后通过长江汇入大海。这个海口使滇池水位保持平衡,既不会干枯,又免除水患,使得滇池周围成为良田。赛典赤任云南行政长官6年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于公元1280年病故于昆明,当地百姓长哭于街巷乡野。
公元1290年,忽必烈封皇长孙甘麻刺为云南梁王,并平定大理,建立云南行省,实现了南北大统一,结束了云南在历史上长期割据的状况,打破了疆界的地区壁垒,建立了驿站制度,吸引很多汉族商人来云南经商。这些都促进了云南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此外,大量蒙古人和汉人来到云南地区,与当地的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哈尼族、独龙族、苗族和瑶族等民族不断融合、相互依存,促进了云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历史沿革(6)
八、明朝时期的云南
元朝末年,政府政治黑暗,经济衰败,统治者横征暴敛,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终于导致元朝的灭亡。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1381年,元朝梁王阿鲁温在云南造反,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带30万人马,分兵两路南下平定云南。很快,他们就攻克昆明,杀死元朝梁王,在云南建立了明朝政权。明军进入云南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明朝军队先在曲靖试行屯兵法,并初步取得了成功。屯兵法因此在云南全面推广开来,后来进一步扩大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
军屯是明代采用的主要屯田形式,既可以戍卫边防,又能积蓄军粮。当时云南地广人稀,明政府就把内地大量官兵派遣到云南屯田。据历史资料统计:在洪武后期的十几年间,明朝调到云南进行屯兵的人数就达28万。民屯主要是从内地招募农民,或者由部分流放边疆的罪犯来屯田。商屯是指盐商为得到政府专卖食盐的许可,必须用粮食和政府交换,而送粮食到边疆地区费用高、成本大,商人的利就薄了。于是,他们在内地招雇了一些农民直接到云南开荒种地,再把粮食就地交给当地政府,然后在内地领取食盐,这样也使大量汉族人口进入云南。经过屯田,在明朝迁移到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超过境内其他民族的人口数量,且汉族移民在人数和规模上都胜过以前的各个朝代。根据史料文献记载:洪武时期云南有人口约26万,可是到了明后期的万历初年,云南全省人口就增长到150万。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还是汉族人大量迁入所致。
九、清朝时期的云南
到了明朝末期,政府统治*,宦官当道,社稷岌岌可危。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随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在山海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这时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大西军拥护着流亡皇帝永历,将昆明作为复辟的基地。清顺治16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率军进攻云南,永历帝及随员逃往缅甸,吴三桂因立下战功而被封为平西王,在云南开藩。公元1662年,吴三桂把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从缅甸逮回,在昆明的金蝉寺将其绞死,导致南明王朝彻底覆灭。吴三桂从此独据一方,统治云南达23年。
在统治云南期间,吴三桂图谋不轨,生活奢华,巧取强夺,不断增兵索饷,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1673年,鉴于各路藩王无视朝廷的做法,康熙皇帝决定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以反清复明的名义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周,同年在衡阳病逝。公元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云南割据的局面从此结束。
清代,政府继续在云南实行屯边制度,但此时进入云南的汉族人主要是来自四川、湖南的贫苦农民,他们来到此地是为了垦荒谋生。汉族人的再次大量迁入,使云南的汉族人口又一次增多,人口从乾隆初期(公元1750年左右)的约200万人,增加到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的约750万。因此,清朝也是汉族人迁移进云南的一个高潮时期。经过明清时期的大规模汉族迁徙活动,云南的民族组成已基本定型,形成了汉民族人口居多、其他民族广泛分布的特征。
第一章 历史沿革(7)
十、民国时期的云南
民国时期,偏远的云南成了“倒袁”的重要根据地。1911年10月30日,蔡锷将军在云南率众起义。11月1日,起义军在五华山建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民国政府,蔡锷为都督,李根源为参议院院长兼军政部总长,清朝对云南的统治(250多年)从此结束。
1913年10月,袁世凯迫使国会选举自己为民国大总统,1914年1月又将其余议员全部遣散,彻底解散了国会。当年,他毁弃《临时约法》,颁布了《*约法》。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以主权换取日本对自己称帝的支持。随后,他让杨度等人鼓吹恢复帝制的好处,并上推戴书,极力让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接受了帝位,并宣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在袁世凯准备进行洪宪帝制时(1915年),云南已经举行了三次讨袁的秘密会议。在会议上,以罗佩金等人为代表的反袁军官拟订出了反袁的军事计划。罗佩金建议:将滇军一、二师编为一军,分三个梯团,以剿匪为名出其不意地占领四川,然后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第三师帮助贵州独立,出师湖南,最后在武汉会师。根据这个计划,云南做了军事动员,编组军队。同年12月17日,李烈钧等人到达昆明,唐继尧再次召集军队将领开会,并在原有的计划上做出了增加兵力、筹划军费、补充军械、调遣军队等四项决定。19日,蔡锷到达昆明,具体进行讨袁部署,在随后的两天又连续召开了第四、第五次军事会议,反复讨论了出兵计划。但以唐继尧为首的云南军主张东进,通过贵州控制湖南,然后进军中原;李烈钧主张先攻取两广;蔡锷的主张则和以前的军事计划一致。三人多番商议,依然各持己见。但当时形势紧迫,梁启超又催促尽快宣布起义,三人最后才匆匆确定了向四川、湖南、广西出师的计划。
1915年12月23日夜,要求中央除掉帝制的电报发出,并限袁世凯25日10时前答复。24日,唐继尧任命军官,并发放军械准备出征。到了25日,袁世凯没有答复,唐继尧、蔡锷、戴戡等人联名发出通电,将袁世凯称为背叛民国的罪人,宣布*袁世凯,同时还宣布云南从即日起独立。12月27日,唐继尧等人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护国军是为全体国民出力,拥护共和国体,同时还通告英、德、法、俄、日等国驻华公使,如果各国帮助袁政府,护国军必将采取措施。
此后,护国战争正式爆发,蔡锷率领第一军共9000人攻打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攻打广西,唐继尧率第三军攻打贵州和湖南。此时,袁世凯命驻扎岳阳的第三师师长曹锟、第七师师长张敬尧、驻江西的第六师师长马继增,分别向四川、湘西进军,准备攻打云南。三支人马以曹锟为总司令,负责组织前方作战。
1916年1月,护国军在新场与袁军交战,袁军溃败,护国军相继占领了燕子坡、黄坡耳、捧印村等要地,并很快攻占叙州。这时四川将军陈宦带兵反攻叙州,护国军顽强抵抗,最终击败敌军。2月14日,袁军精锐吴佩孚部猛攻护国军的刘存厚师,遭到工兵营的顽强防守。18日,袁军再次进攻,护国军顽强作战,适逢天降大雨,袁军只得撤兵回守。2月23日,蔡锷赶到前线发动反击,由于袁军兵力很多,护国军没能攻破其正面阵地,而且伤亡惨重。无奈之下,蔡锷决定暂时退军。经过休整,护国军的兵力和士气有所恢复,袁军因后援不继而士气低落,并出现了弹药和粮食短缺,蔡锷趁机全线反击。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在梁启超等人的游说下,宣布广西独立。随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战,袁军大败。
1916年4月,广东、浙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迫于形势,宣布取消帝制,双方停战。4月16日,冯国璋劝袁世凯退位。5月8日,南方各独立省份在广东推黎元洪为总统,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同时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