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阿昌族“户撒刀”
阿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著名的“刀的民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制刀技艺,他们在古时就很善于打刀。据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在这里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屯垦,阿昌人就从他们那里学习和掌握了锻制刀、剑的技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经代代相传,刀越打越精,并具有民族特色。
阿昌族的户撒刀因产自阿昌族主要聚居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地区而得名。关于户撒刀的来历和得名,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阿多,弟弟叫兴过,他们以打猎为生。一天,兄弟二人和寨子里的人一起上山打猎,发现了一匹金鹿,金鹿见人惊慌不已,扭头就跑。人们跟在后面追赶,结果金鹿钻进了一个很深的山林。哥哥怕山林里有老虎,不敢继续追赶,弟弟则带着大伙继续追。他们在山林里追了三天三夜,追到河边金鹿不见了,大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辽阔的坝子,于是大家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听说附近有个地方住着一些出名的铁匠,他们的刀削铁如泥。于是,他带上平时打的鹿茸和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他走了5天才到达,刚走到街上就被一个美丽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看了兴过一眼,害羞地向他微笑一下就走了。兴过赶快去找那姑娘,最后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了她。姑娘笑着要过他的刀,仔细看了看,很快就一脸失望地转身进了铁匠店。后来,兴过向周围的人打听,得知姑娘是铁匠的女儿,名叫软诺。到了晚上,他在铁匠家外吹起了葫芦笙,优美的声音引起了老铁匠的注意,他出来把兴过请进自己的家。这一夜,兴过和软诺对了一夜歌,他表达了自己对姑娘的爱,唱出了自己所有的心里话。
兴过呆了几天后便回去了,准备了很多礼品,用马驮着到了铁匠家向软诺求婚。老铁匠对兴过说:“你的心意我领下了,我不要你这些东西,我们阿昌人以打刀出名,明年的浇花水节时你再来。”原来,铁匠想给女儿找一个好铁匠做丈夫,所以他决定在明年浇花水节时,让求婚的小伙子们进行比赛,谁的刀打得好,软诺就嫁给谁。兴过为了打出好刀,就去请教四乡八寨的铁匠,研究他们采用的矿石,细心地观察他们怎么下锤锻打、淬火、起口……他吸取了各家的长处,在浇花水节前终于打出了81把好长刀。
浇花水节到了,兴过选了一把最好的长刀赶到铁匠家参赛。来求婚的人很多,土司的儿子也来参加比赛,他的刀是用高价买来的银把刀。但是谁的刀也没有兴过的刀快,比赛结束后老人宣布他为胜利者,软诺也很高兴。土司的儿子看着软诺和兴过订下了迎亲的日子,心里很是嫉恨。
软诺在订亲后,就开始赶织结婚时穿的衣服。兴过想再打一把更好更漂亮的长刀,于是天天上山去采挖铁矿。土司的儿子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乘机带人冲进软诺家把她抢走了。兴过回来后,拿起长刀去土司家要人。土司儿子让七八个士兵一起教训兴过,结果被他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全寨的人都赶来冲向土司家,土司才交出了软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5)
这件事之后,土司儿子更恨兴过了,于是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看兴过不在家,就派管家溜到兴过家,把一只猫扔到他打铁的炉子里。然后管家就到处造谣说,兴过用火炉杀了动物,今后所有的铁匠就打不出锋利的刀,铁匠的炉子也会要废掉。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人们要把兴过的炉子拆了,并把他绑起来丢到河里淹死,这样铁匠的炉火才能重新兴旺。
这天晚上,兴过回来不久就被无辜地处死了。软诺知道兴过被害后,悲伤地大声哭喊,结果两座大山都被她哭崩塌了。最后她决心死也要陪着兴过,于是就跳河自杀了。第二天,这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被他们忠贞的爱情所感动,就把山里的花全采来撒到河里。夜里,土司家的大院突然起火被烧成灰烬,远近的两个坝子也连在了一起。人们为了纪念兴过和软诺,就把兴过住的坝子叫“户撒”,把软诺住的坝子叫“腊撒”,两个坝子连在一起就叫户腊撒。后来,阿昌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这位青年铁匠,就把打制的各种刀称为户撒刀。
阿昌族的户撒刀款式众多,且制作工艺独特,刀具质地精良、式样美观。有些能工巧匠打造出的长刀,铁色锃亮,刚柔兼备,平时可柔韧弯曲系于腰间;在使用的时候,取出的刀具还可自然挺直,并可以削铁击石。
阿昌族人擅长制刀,也十分珍惜刀。他们打造每一把刀时,都要进行精心装饰,使刀片、刀柄、刀鞘在外观上能融为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常常在刀柄和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山日出”等多种图案,既能使刀赏心悦目,也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六、阿昌族会街节
“会街节”是阿昌族人的传统节日,在阿昌话中叫“熬露”。一般在每年农历*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回人间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了能使母亲上天,就返回人间念经三日,此时凡间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族会街节时,人们必须耍青龙白象就是起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和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会街节前,人们就会扎好质朴可爱的青龙、白象。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阿昌族老艺人要先用木头做好架子,用草纸糊身子,用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这样扎出的青龙和白象就很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和白象时,人就藏在龙身和象肚子里,专人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使青龙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也能上下左右甩鼻子。
节日当天一早,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则身穿民族服装,大家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的青龙和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主持节日的老人宣布节日开始后,鼓声和锣声交织成一片。人们开始舞青龙和白象,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白象则不断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憨厚的姿态引起人们的阵阵哄笑。此时,姑娘们便围着青龙起舞,她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波浪般起伏,边蹲边跳。阿昌族男子则围着白象跳象脚鼓舞,他们一边敲一边舞,鼓声时缓时急、节奏分明,有时还伴有晃鼓、甩鼓、摆鼓等动作,人们欢乐的情绪很快就达到高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哈尼族文化(1)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为古代羌族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区,其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尼”、“碧约”等。哈尼族使用的语言叫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种方言,按照这三种方言,哈尼族又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大支系。大多居住在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民族风情迥异,特色鲜明。
一、别具一格的“擦拉欧”
在哈尼语中,纺线就叫“擦拉欧”,哈尼族妇女的纺线方法可以说是别具特色。走在哈尼山寨或者哈尼族聚集区,随处都可以看到年轻和年老的哈尼族妇女,她们在上山砍柴的路上或劳动的地头,一边唱着婉转悦耳的民歌小调,一边用纺线锤纺线。
哈尼族人十分勤劳,姑娘们从开始懂事时就要下地劳动和上山砍柴。她们在下地劳动和上山砍柴的路上,还要跟长辈学习怎么使用纺锤纺线,到了十七八岁时,哈尼族的姑娘个个都会成为劳动和纺线能手,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棉花和纺线锤,随时可以纺线。
哈尼族妇女之所以能很方便地进行纺线,是因为她们的纺线锤很独特。哈尼族的纺线锤长20厘米左右,整个锤轴像一支筷子,上细下粗。在纺线锤的上端顶尖有个可以挂线的小钩,一般用竹木制成,也有用铁、铜等金属制成的。在纺锤中间穿有一块木片,有的则是用葫芦壳削成圆形薄片。在用纺锤纺线时,先从棉条中抽出一根线头挂到纺钩上,然后用手把纺锤往腿上一搓,线头就能很快地旋转起来。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