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舟进行摆渡。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95年),人们在江的两岸铸了两根铁柱,用来牵引舟渡,但水急时常发生翻船事件。明弘治十四年(1462年),江顶寺僧人了然集资建了一座铁索桥,建造时先以木头为柱,再用粗大的铁索横接两岸,然后在其上固定木板。不久,人们为了安全,又把木柱改为铁桩,并在桥上建廊。此后,霁虹桥又经过多次维修。清代时,康熙曾亲自为此桥题写了“虹飞彼岸”,所以现在东岸还建有“御书楼”。
现存的霁虹桥总长115米,横跨江面的距离约60米,桥宽约4米。桥身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承重的底层铁链为16根,用作扶手的铁链为两根,而且每边都用了30根高15米的铁条把扶链与底链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栏杆状。底部每隔6米就有一道铁夹板,用来锁住16根底链。在固定好的底链上还依次铺着4米宽的厚木板,被铁丝固定在铁链上。桥石礅是用条石在两边的山崖上筑成的半圆形,铁链则穿墩而出,并被牢牢地铆死在崖缝中。桥台上还建有桥楼,是供守桥人食宿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这里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大水冲坏了江边的桥头堡和18根铁索,现在霁虹桥只剩下两边的古桥墩。
渡口和古桥两侧的高山中还有著名的博南古道遗迹,桥西的古道大多盘山环绕,所以有“梯云路”之称。距离霁虹桥200多米开外有当年的碉堡残垣,前行不远则有一个名为“紧三步”的石券洞,古时称“飞石口”。由于上面山陡石头多,遇到恶劣的天气岩石会落下来伤人,每到这时人们就可以进洞躲避。“紧三步”前数十米处有一峭壁,名为“普陀崖”,上面布满了前人题刻的诗、联、题词,这就是著名的霁虹桥摩崖石刻。这里最早的石刻刻于明代中期,晚一点的也刻于民国后期,现存30多幅,少部分因自然剥蚀等原因已有损伤,但可辨认的还有近30幅。这些题刻从内容上看,一类是称颂长虹卧波的。如:明代成化年间所刻的“西南第一桥”、督学使吴鹏写的“沧水飞虹”、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仞”、“兰津渡”、“金齿咽喉”等;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沧水飞虹”;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要塞天成”。最后一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诗联。在这些诗联中,文采、书法俱佳的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诗云:“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这首诗用楷书题于壁上,形式为横幅,每个字约有10厘米见方。在这首诗中,诗人深情地称颂了霁虹桥的历史和宏伟气势,表达了他对前人开辟渡口建桥之功的凭吊。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对联:“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这个对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生动地写出了兰津古渡的地形特点。这些题刻中所刻的大字很多,有的近2米高,气势雄浑壮丽。这些石刻作品中隶、草、楷书各体均有,既成为历史、文学、书法的宝贵资料,也为山川增添了光彩,增强了游人的逸兴雅趣。
第三章 历史印痕(10)
十一、蒙自租界旧址
蒙自法国租界旧址位于蒙自县城中心地段,是清末旧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在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法国开始以武力侵占越南,企图以此为基地,并利用红河作为入侵我国西南的通道。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战争在越南北部及中国东南沿海展开,中国名将冯子材在中法战争的越南之战中,率众将士大败法军。可是,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竟然以此作为与法国谈和的条件,并屈从于法国的威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中法新约》。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又和法国大使恭思当订立《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这个条约允许法国用蒙自东门外南湖畔及东村的土地做商埠,还可以在此享有设领事馆、海关、银行、商行和监狱等特权。很快,法国就在蒙自建立了海关和领事署,随后德、意、日、美也在这里设领事。几年的时间里,外国就在此设立了30多家洋行、银行、铁路、监狱、学校、教堂、妓院等。根据《中法续议商务专条》中的规定:法国在设蒙自海关后,就可以征收进出口关税。后来,他们还在蛮耗、马白关设分关,并在蒙自西门外及河口设立了检查的关卡。宣统元年(1909年)又增设碧色寨分关,一年后开设云南府分关,后来改称为昆明关。海关设税务司主管关务,这些人都由外籍人员控制。从蒙自法国海关开通至日本轰炸蒙自的50多年时间里,每天有五六千驮货物进出。当时外国物品充斥蒙自市场,蒙自原有的民族小工业全部被迫倒闭。
现在保存下来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歌胪士洋行、法人花园、法国领事馆、监狱等,都是当年帝国主义入侵我国的铁证。蒙自海关、税务司署位于蒙自城的武庙街,最早是一座名为听风楼的民宅。听风楼和院落民居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园林,听风楼居于院落东侧,是一个单檐硬山顶样式的三层楼房,长19米,进深9米,高约9米,面阔三间。
后来,蒙自的法国海关和领事馆等迁到了昆明。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曾迁到蒙自,这里被用做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女生宿舍。1939年,日本侵略者轰炸蒙自,其屋顶被炸毁,后来就拆去了这一层。
现在,蒙自法租界旧址中保存完好并修复一新的还有哥胪士洋行。它系一幢砖土木结构的法式两层楼房,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希腊人哥胪士兄弟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通商。当时,这个洋行主要经营日用杂货和五金器材。1911年11月,蒙自发生了劫抢银行和洋行的兵乱,洋行被毁坏,在法国人的极力庇护下,云南地方政府被迫赔款10万银元重修洋行。后来,洋行在越南海防开设了总店,将蒙自的店设为分店,专门进口五金、百货、食品罐头,并向外出口蔬菜。民国十九年(1930年),昆明的分店关闭,1940年蒙自洋行也关门大吉。
后来,洋行楼上的房间被用作西南联大的教授宿舍,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等著名人士和教授都曾住在那里。当时,法领事馆、法国东方汇里银行的蒙自分行等也设在这里。在这个大院落的群体建筑中,一共有50多间大小房屋,其中一些被用作西南联大的两个学院的课堂。现在洋行房屋的楼上,被设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陈列室。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历史印痕(11)
十二、大姚石羊古镇
石羊镇位于大姚县城西北35公里白草岭下;古称“白盐井”;在历史上因盐业而兴盛。弯曲的香河水从石羊古镇穿过,白草岭上有重叠的山峰和浓密山林,南北对峙的宝塔、整洁的街道与纯朴墩厚的民俗融为一体,使这里具有世外桃源般的宁静。
古老的建筑
石羊镇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制盐。唐初,政府在此处置泸南县,后来改名为卤水县,属姚州管辖。到了宋代,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四方商贾云集于此。明末清初,石羊镇的盐业达到最盛,所产的盐可供附近20多个县的上百万人食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被改名为直隶提举司,1921年又改称盐丰县。石羊镇就是盐丰县城所在地,当时的工商和市场都很繁荣。现在石羊仍保留着许多当时用青石板铺成的人马驿道遗址,以及各种清晰可见的骡马蹄印。现存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孔庙、孔子铜像,古盐井、晒盐棚、“封氏接井”浮雕、风雨桥、古民居、古塔,部分古代的庵、寺等。
在众多古迹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镇上的孔庙建筑群,以及庙内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孔子铜像。石羊孔庙坐落在象岭山脚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来历代都进行了增建。孔庙占地面积6500多平方米,规模十分宏大,建筑格局是按古代宫殿的布置设计的,呈纵横对称排列。它的中轴线上布置着主体建筑,两侧是一些附属建筑。而且,所有的建筑都以大成殿为中心,两侧分布着东庑、西庑、乡贤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