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刘昉二人说明来意,杨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这倒不是杨坚没有野心、没有勇气参与这场阴谋,而是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杨坚在家待着好好的,突然来了两个朋友,要拉自己入宫发动政变。谁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也不会贸然答应的。更何况杨坚老谋深算,说不定还以为这是宇文赟的另一场〃考验〃呢。
可在当时的形势下,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的保障。刘昉也没工夫和杨坚多废话,把话给挑明了:〃你想做,就赶紧和我们一起干;如果不做,我刘昉一个人也要干下去。我们去找其他人。〃
杨坚这才相信这不是一场游戏,狠狠心,同意搏一把。
杨坚跟着刘昉、郑译跑到宫里面去。进宫不久,还处于迷迷糊糊状态的杨坚迎面碰到了术士来和。杨坚赶紧问:〃我此行有无灾障?〃来和不知道宇文赟就要咽气了,但浸染在宫廷之中得来的经验告诉他,杨坚一伙人匆匆忙忙闯进宫廷之中,肯定没什么好事。
来和是个明白人,不得罪任何人,忙拱拱手向杨坚祝贺说:〃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就这么一句随口而出的奉承话让杨坚信心倍增,立马冷静了下来。是啊,人一进宫,政变就算是启动了,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只能尽力把它做好了!
杨坚见到宇文赟的时候,后者已经咽气了。
刘昉、郑译赶紧拟定了一份诏书,要让杨坚总督军队、主持朝政。拟完了,他们找另一个接受宇文赟托付的大臣颜之仪会签。颜之仪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拒绝签署,还义正词严呵斥杨坚等人:〃皇上驾崩,嗣子年幼,辅助朝政的重任理应由宗室大臣承担。在众多宗室贤才中,赵王最长,以亲以德,都应该由赵王来辅政。公等备受朝恩,应当尽忠报国,怎么能将国家交给他人呢!我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虹※桥※书※吧※。
第6节:第一章 百年乱世出新朝(6)
颜之仪摆出一副以死抗争、誓做北周忠臣的样子,杨坚三人恨得牙痒痒,决定绕开颜之仪,直接去大殿公布诏书。
其实,颜之仪也不是什么忠臣。他表面上要求尊重先帝,以宗室亲王辅政,实际上在刘昉、郑译去找杨坚的时候,他就派人飞召大将军宇文仲(不是所谓的赵王)入宫,也想伪造诏书以宇文仲为辅政大臣。
杨坚三人要去大殿公布诏书,宇文仲等人的动作更快,抢先一步,已经到达了大殿,直奔皇帝的宝座而去。郑译来晚了一步,急中生智,和刘昉招呼来大臣杨惠、皇甫绩、柳裘等人冲入大殿,喝问宇文仲、颜之仪等人意欲何为。
色厉内荏的宇文仲和颜之仪等人见拥进来众多的大臣,满脸惊愕,自乱了阵脚。他们不敢回应面对面的质问,而且还犹犹豫豫地想逃走。宇文仲、颜之仪等人真是成不了大气候。他们还以为政变是请客吃饭呢,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政变是暴力行动,是要见血,是要掉脑袋的。结果,杨坚以大义凛然的形象出场,轻易就将宇文仲、颜之仪等人抓了起来,拉下去补上政治理论课了。
杨坚手里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女儿、皇太后杨丽华。杨丽华不明就里,在重大关头自然是站在父亲一边。杨坚等人说宇文赟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了杨坚,杨丽华也就信了,按照刘昉、郑译的意思传令,任命隋国公为大丞相,总督全国军事。
皇太后的命令,给杨坚等人的政变蒙上了一丝合法的色彩。
杨坚赶紧利用太后命令和假诏书夺取了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稳定了政局。
颜之仪虽然被解决了,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防备那些掌握实权的宇文家族诸位亲王发难。好在宇文赟的死讯还没有传开,杨坚命令封锁皇帝的死讯,密不发丧,用宇文赟的名义宣布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嫁给北方的突厥人〃和亲〃,征召各位王爷入长安。在外地的宇文家族诸位王爷接到诏书,纷纷赶往京城,离开了地方和军队。
估摸着各位宇文王爷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杨坚这才宣布皇帝死讯,抛出了一份〃遗诏〃。遗诏宣布由杨坚总管朝政,辅佐外孙、八岁的宇文阐。
宇文家的各位王爷陆续抵京,被通知留在京城料理先帝的丧事。
稳住阵脚后,杨坚、刘昉、郑译三人开始瓜分权力了。大家打算由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做大司马,刘昉当小冢宰。大冢宰地位崇高,但没有实权,而大司马掌握军队,小冢宰管理司法,地位低于大冢宰,却有实权。
李德林是杨坚的亲信,当时担任御正下大夫,听说初步安排后连忙把杨坚拉出去说:〃杨公您应该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号令大众。〃
杨坚猛然醒悟。
政变初步成功了,自己干吗还要和刘昉、郑译两个人平分权力呢?于是,杨坚单独以诏书的形式宣布以汉王宇文赞(宇文赟的弟弟)为右大丞相,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节制百官。郑译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
郑译、刘昉两人大吃一惊。他们冒险政变,本来想与杨坚共享富贵的,谁料尘埃尚未落定,自己先成了人家的僚属。这同室操戈也来得太快了点吧?
可是杨坚的权柄和优势地位是两人捧上去的,杨坚又给予了两人无数的赏赐作为补偿,郑、刘二人不得不接受现实。
※虹※桥※书※吧※BOOK。
第7节:第一章 百年乱世出新朝(7)
杨坚接着改以前的东宫正阳宫为丞相府,徒步回府而去。文武百官短时期内目睹了这么多新的权力分配情况,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杨坚早在宫廷内外安排了众多的武士,有武士大喊:〃欲求富贵者,请随杨公而来!〃百官们这才明白,杨坚紧接着就要开始筛选自己人和异己分子了。朝廷的衮衮诸公,都是识时务的俊杰,纷纷赶到正阳宫,祝贺杨坚荣升丞相。
杨坚下一步就要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了。
刘昉、郑译两人虽然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是能力和名声都不行;李德林忠心,但是一介文人,缺乏政治手腕。杨坚正发愁缺少得力的干将,突然想起一个人才来……高颎。
高颎这个人精明能干,文韬武略都很出色,是典型的军师人选。高颎的父亲高宾曾是北齐的大臣,后来逃到北周避祸,做了杨坚的岳父独孤信的僚佐,跟着主子姓了独孤氏。后来独孤信被宇文护诛杀,树倒猢狲散,高宾、高颎父子的生活也窘迫了下去。杨坚之所以知道高颎这么个人,是因为妻子独孤氏念高宾是父亲往日的僚属,常常接济高家的生活。所以杨坚知道有高颎这么一个怀才不遇的高手。
杨坚赶紧派人去请高颎出山辅助。高颎看杨坚的样子很有成就大业的趋势,欣然接受:〃我愿意为杨公效力。即使杨公的事业失败,高颎就是灭族也在所不辞。〃短短一句话,高颎就把严峻的形势挑明了,把自己的决心和忠心也表露了出来,听得杨坚很高兴。
杨坚立即提拔高颎为相府司录,作为谋主。从此,杨坚和高颎开始了多年的搭档经历。
权臣之路
杨坚独揽大权,凭的主要是个人高贵的出身和崇高的地位,同时撞上了大运,被刘昉、郑译推了一把,登上了权臣的宝座。
但是出身高贵、地位崇高的人很多,有的人的先天条件就比杨坚好得多。
当时刚去世的宇文赟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之前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如今名义上是左丞相,地位比杨坚高那么一点点。宇文赞的存在不仅使杨坚不能完全施展拳脚,而且也很容易成为政敌利用的旗帜,成为替代杨坚的潜在威胁。
宇文赞当时还不到二十岁。对付这样的小伙子,刘昉很有办法。他搜罗了许多美女献给宇文赞。宇文赞高兴地接受了美女,对刘昉也亲近起来。刘昉和宇文赞熟悉了后,就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亲弟弟,众望所归。现在是孺子当国,怎么能够承担军国大事呢!如今先帝刚刚驾崩,人心尚未稳固。大王不如先退回宅第,等局势安定后再出来主政,还可能入宫做天子。这才是万全之计啊。〃
宇文赞实在是太年轻了,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听刘昉这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