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稿前又去了一次达智桥胡同,是由我的那位朋友陪同。我一路给他讲从明史中查到的杨椒山的故事,他也开始回忆,从前住在那里时或眼见或耳闻过几件奇闻趣事。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后,我们交换了一下感想,觉得这里过去就不因建筑闻名,现在又明显保护不当的古迹还是值得一游,进行视觉上的审美或许难为无米之炊,但思想审美绝对素材丰富。
  分手前,朋友说他决定查一下亚运村的历史,别看元明清三代那里都远离闹市,比不上宣武门,但相关的故事一定还是有的。他还说要搜集亚运村这十几年以来的新故事,英东游泳馆的故事,五洲大酒店旁花园的故事,让每个在亚运村漫步的人的思想也能跟着故事走一段路,就算没有几百年那么长。文化的积淀就是这样开始的,多留些故事,留住一段历史,让后人不用为找审美素材发愁。
  

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
● 官方言论
  部分故居目前暂不推荐给游人
  ●贾文静(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宣武区境内名人住过的会馆很多,名人故居也不少,可现在,大部分都住着居民,不适合推荐给游人。只有珠市口的纪晓岚故居,经过整修,能正式接待游人。
  ● 钩沉辑佚
  松筠庵、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松筠庵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当时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人。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2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草定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36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 相关人事
  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二三事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保定容城县人。32岁中进士,官拜南京吏部主事,4年以后进京,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因弹劾咸宁侯仇鸾被贬到甘肃临洮做典史。仇鸾死后,得到平反,返回北京。到任1个月,又上书弹劾严嵩,被削职下狱。1555年被害。杨继盛死后7年,严嵩倒台,明穆宗追赐他太常少卿,谥忠愍,并在河北保定为他建了旌忠祠。
  杨继盛7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放牛。他反驳:〃能放牛,就能读书。〃上学后,他果然读书放牛两不误,并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进士。后来,杨继盛上奏疏弹劾严嵩,反被严嵩所害,削职下狱,被100廷杖打得皮开肉绽。亲友们听说就托关系送了一颗蛇胆给他解毒,杨继盛不肯吃,说:〃我杨椒山有胆量,不需要吃蛇胆。〃
  在狱中得不到治疗,杨继盛的腿部伤口逐渐化脓溃烂。一天半夜醒来,他把瓷碗打破,手持碎瓷片,亲手把自己腿部的腐肉一块块割掉,神情自如。在一旁帮他打灯的狱卒,看不了这样惨烈的场面,浑身颤抖,手一松,灯也摔在地上。杨继盛过了3年的牢狱生活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和死刑犯一起上报,秋后问斩。在刑场上,杨继盛可以说得上是铁骨铮铮,临刑前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 民间记忆
  谏草堂石刻是仅存的文物之一
  ●张秋生(54岁,现故居住户)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全家就搬进院里来住了。当时,整个院子还都是贯通的,从东北角的山门进来可以从后花园的西南门出去。前后的院子里都有假山,还有几棵果树,环境不错。听说我们住的谏草堂原来都是打通的,有五间宽,两间深。后来为了住人方便,才用薄墙隔成几间,成了现在的样子。屋里墙上的石刻可以算是经过〃文革〃后,院子里仅存的几件文物之一。我印象中文物局的人来做过至少3次拓片。石刻上的文字本来没有颜色,现在看起来发白,是因为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按老传统刷一遍墙,石灰粉就填进了凹槽。
  ● 专家考据
  松筠庵的公祭
  从前清到民国直至解放初期,松筠庵一直由河北旅京同乡会管理。该会有工作人员100多人,到1955年为止,每年仍由河北同乡会筹办,按〃松筠庵条规〃如期在夏历五月十七日隆重公祭杨椒山先生。祭品是购买整猪、整羊各5头左右,与祭者虽无定员,但总在200人上下。祭后用祭品会餐,解放后改为将猪羊肉等祭品分发与祭者带回家,每人1份。
  …林克光 《松筠庵与公车上书》
  ● 地名溯源
  达智桥:最早称〃鞑子桥〃,因为这里曾经是蒙古或满族士兵驻扎练兵的地方。达智桥胡同虽不长,却也曾车水马龙、风光一时。清朝凡是在内城没有赐第的汉人,一律住在外城,而宣武门南一带也由此而官宦云集。
  杨椒山被害后,其住宅屡经变迁。曾为城隍庙,后称〃松筠庵〃。清乾隆年间,刑部官员设立祠堂,起名〃景贤堂〃,以后道光、光绪、宣统年间曾多次扩建。据说杨椒山祠对面的建筑原称〃嵩云草堂〃,是袁世凯的住宅,后改为河南会馆、河南中学,现已成民居。如今的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松筠庵及谏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里面已是大杂院。
  杨椒山在北京另有一处故居在宣武门内西单东侧旧刑部街〃杨忠愍祠〃,是杨椒山死后,明穆宗为其平反建立的。现已不存。
  

人头攒动的〃明星〃老宅
整个庭院小巧玲珑,草堂甚是清雅端庄。
  纪晓岚本是清乾嘉时期的大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总纂《四库全书》和撰著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闻名于世。但今人对他的认识,却无可避免地染上了或多或少的娱乐色彩,且不论是得是失,能让这座世人瞩目的人文景观保存下来便是好事。我们关注纪晓岚故居,更希望它在体现北京古都风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放射出更加辉煌的人文光彩。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让纪晓岚这个原本有些冷僻的名字顿时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纪晓岚故居也随之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各家旅行社老北京游览路线中重要甚至必要的一站。即便是在淡季,这里仍然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曾经文人荟萃
虽然这所老宅以纪晓岚故居命名,最初的主人却并非纪氏,而是雍正年间的权臣、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岳钟琪。但让老宅告别默默无闻的却是一代名臣纪晓岚。他的一部《阅微草堂笔记》被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并因此奠定了这所老宅今天的名望和地位。纪晓岚在此宅中前后共居住过六十余年,
  直到1805年去世。之后,其子孙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便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此后屡易主人。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中国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和经费转送地…刘公馆。之后,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扎营于此。1958年10月1日,晋阳饭庄在此开业,此后再未有变迁。2001年10月,阅微草堂旧址修复工程开工,到2002年11月30日,修复一新的纪晓岚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悬于门上的匾额即由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先生题写。
  当代与纪晓岚故居有着莫大渊源的还有数位伟大作家,如老舍、曹禺、臧克家、张中行等,他们或曾在此祝寿、赋诗,或欣赏美景、品尝佳肴,老舍就曾兴之所至在此留下〃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的诗句。但老舍和诸位学者所熟悉的纪晓岚故居与现在的这个故居却又并不相同,那是呈倒〃凸〃字形,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后五间就是〃草堂〃,东西通间,进深两间。而现在的故居,西厢房已被拆除,东厢房也被改建成很有〃现代气息〃的旅社,故居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