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在洋务上的作为可分四类:一是交通,如电报、铁路、轮船招商局等;二是矿业,如漠河金矿、开平煤矿等;三是民用工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四是商业,如李鸿章积极组织公司同洋人通商等。洋务惨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类企业往往受到官方的严重制约,到处安插私人,不求引进专门性人才,亦不讲求生产效率与设备、技术的改良与改进。总体来说,赚钱的少,赔钱的多。
李鸿章外交手腕的核心是以夷制夷,辅之以息事宁人的原则。中法之战,李鸿章希冀利用英、德以制法;中日之战,又打算利用俄、英以制日;德国强占胶州湾时,李又希望利用英、法以制德。这样做,实际上不但没收到任何成效,反使自己频频受骗。至于晚年主张联俄,更是引狼入室。
李鸿章,并非彼得大帝、拿破仑、俾斯麦之类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就才能而论,“才堪中上”,得益于时代机遇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关键人物。李鸿章,上受制于腐败的帝国体制,中受制于保守顽固的同僚,下受制于民气不开的国人,辗转周旋于不幸时代,移祸避衅,使清朝得以苟延残喘数十载。李鸿章生活的时代,值皇帝庸懦而太后专权,国运衰微,他苦心孤诣把持大局,为国鞠躬尽瘁,功不可没。梁启超评论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所长。”也就是说,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指近现代知识,对世界大势的把握等),有阅历而无血性,虽有挽狂澜于既倒之心,但每每苟且偷安,未能立百年大计于后世。这种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未能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至死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梁启超对此作了精确的总结,说他:“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曰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细细体味梁氏所言李鸿章之不足,其实是当时中国人普遍面临的困顿迷茫。李鸿章个人亦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诸种矛盾交织困扰,构成了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李氏一生莫不如此。
至于梁氏所云:“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许可权,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惟枪尔!炮尔!铁路尔!机器尔!”这番话显然是对李鸿章的误解。李鸿章何尝不明白“民为水,君为舟”的道理,他屡次强调政治制度为百务之先。李鸿章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尽管他认识到人民乃立国之根本,在具体办理洋务时却根本行不通。想要百废俱兴,谈何容易!如派遣留学生一事。光绪三年(1877年),驻英大使郭嵩焘写信给李鸿章,提及邻国日本向英国输送的留学生,大约有一百来人,学习科目多为法律、政治之类,很少有人专攻军事。他告诉李鸿章不要追求短期利益,企图速致富强,而应循序渐进,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李鸿章看信后,长叹道:“筠仙(郭嵩焘的号)不知道我的难处呀!”当时西方的政治法律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本不值一提,如果说科学技术因有洋枪洋炮、机械物品等为实证,不服不行,至于政教风俗等形而上的东西,则无不确信,泱泱中国数千年所传承而得的乃是世间至上之理,是国之根本,万万不可动摇。即使从军事方面入手,留学生的派遣仍遇到各方阻力,李鸿章力排众议方才促成。当时大部分士子沉浸于蝇头小楷的微言大义中,认为西学乃奇技淫巧,其政治制度更是洪水猛兽。李鸿章只能服从现实,在旧的体制下推行求强求富之举。
总理衙门是清朝推行洋务的中枢机构。但它却没有掌控财权,真正决定财权的是各地督抚大员。哪里该修筑铁路,哪里应铺设电线,哪里能设立工厂,都需当地官员许可并鼎力支持才可兴办,并没有也难以推行一套整体发展的计划和目标。新式企业大都为官督商办,缺乏独立自主性,代之以腐败的官僚作风。这些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受到官员多方制约,专业人才得不到重用。企业又往往过分依赖洋人,许多重要工程都交给洋人去办。这些洋员大多没有什么真实本领,在本国很难混到饭吃,冲着中方的高额薪金才来投奔,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以求留任,阻碍了中国自己的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轮船招商局可以看到“官督商办”企业的种种弊端:船的样式长期得不到更新,渐趋陈旧;所雇佣的人数是外国同行太古、怡和公司三倍以上,每艘船都挂着亲朋好友的名分二三十人;局董们以权谋私,装运私货;码头停靠开船,没有任何时间规定,混乱异常;购料等事由洋人掌管,真正的工作人员,如船长、大副、二副一般都由外国人担任,他们往往串通一气牟取私利;洋员工资比在日本时高出两三倍,对烧煤等浪费毫不在意,责任心极差,平时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迎来送往、打点官差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苦撑危局(3)
近代的洋务买办,很多是在科场上败下阵来的,文化素质其实并不高。这些人久居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耳濡目染,及通过翻看外国书籍等途径接触到一些国外事物,见正途发迹无门,于是转而举办洋务以求功名利禄。当然其中也不乏真才实学之人,但往往得不到重用,如郭嵩焘、容闳等。以上海制造局为例。上海制造局总办一职月薪规定仅有百元,因薪金太低造成贪污而屡屡换人,后增至白银一千二百两。工资涨了,贪污的风气却一点没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议价处是制造局中最肥的差事。湖南人王钦缓,于该处混迹数十年,后虽因劣迹昭著被开除离局,却已成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富翁。总办魏蕃室,上奏请求购买料物采用西方招标法:谁更物优价廉就同谁合作。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嘉奖。然事实却表明:魏蕃室之举纯粹是掩人耳目、沽名钓誉。他暗地里已指定两家公司,虽每次都经投标工序,但早派人通风报信,所以每次中标的都是这两家公司。制造局用煤都来自宁波叶氏义昌成记,双方签订了长期合同。然而在码头装卸煤时,查验人员懒得验磅,这道工序渐渐形同虚设。至于小工经常偷盗煤料,工人日常懒散,工程师帮别的公司做活,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历届总办都没有狠抓管理,把工作当回事。对认真负责的工头不给予奖励,而怠工误工的也不进行惩罚,赏罚不分,职责不明,升迁时又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喜好,这导致了官员和工人毫无积极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正是各种社会现实制约着李鸿章的洋务脚步。李鸿章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说道:“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变法,但都没想到要变法就得首先有变法之人,所以首先是要培养人才。不仅是我一个人在朝中呼吁推行洋务,许多大臣比我还要积极,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之处。我详细调查过许多官员,他们往往对各项洋务措施虚与委蛇,应付了事,如果这种作风不改的话,恐怕中国很难振兴。十几年来,文臣声色犬马,武将纸醉金迷,造成今日之奇耻大辱。平日里我多次讲过要加强武备,而各位官员以塞满腰包、铺张浪费为己任,以至于后来皇上认为靡费太多,遂停止拨给海军军费。一旦有变故,明知兵力不敌,也只能硬着头皮挺身而上。战败后,大家义愤填膺,找个替罪羊泄愤,留之骂名于千古,真是有口难辩呀。”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正如其自云:“弟自顾衰龄,幸辞重寄,回忆在直最为年久,凡事限于财力,无一可以称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叫花子兵”(1)
1862年的上海,清明。天气暖暖的,还泛着点早春的潮气。街上的人们悠闲地享受着春天的气息,互相打着招呼,客客气气地各自行路,仿佛上海从来就是这般太平清静。
其实,从年初开始,太平军就对上海展开了猛攻。在高桥和七宝两大战役中,慕王谭绍光将上海道台吴煦打得溃不成军。上海告急!上海城里的洋人决定帮助清军,他们组织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