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并不幽默。 
    我还说过,我是个不喜欢写废话的人,同样,对崇祯而言,这段是废话。     当然,对李自成同志而言,这段很幽默,也不是废话,他从陕西出发,只用了三个月时
间,就到了北京。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西直门(他从西边来),开始攻城。     崇祯同志有句名言,诸臣误我,还有一句,是文臣人人可杀,三月十七日,事实证明,
这两句话很正确。     内阁大臣拿不出主意,连话都没几句,且不说了,守城的诸位亲信,什么兵部尚书、吏
部侍郎,压根就没抵抗,全部打开城门投降。     当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内城失陷     崇祯住在紫禁城,就是今天的故宫,故宫有多大,去过的地球人都知道。     这里,就是他的昀后归宿。     三月十八日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发生了很多事,都是后事。     其实后事处理起来,也很简单,就几句话,后妃上吊,儿子跑掉(对于后患,大多数人
都不留),料理完了,身边还有个女儿。     这个女儿,叫做长平公主,关于她的前世今生,金庸同志已经说过了,虽然相关内容(包括后来跟韦小宝同志的际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胡扯,但有一点是正确的,他确实砍断了女儿的手臂。     这个举动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实际情况,却比许多人想象中复杂得多,但无论如何,原
因很简单,他不希望这个女儿落入敌人的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     不是残忍,而是慈爱。     我知道,许多人永远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他们永远无需去理解。     处理完一切后,崇祯决定,去做昀后一件事——自尽。     自尽,是一件比较有勇气的事,按照某位哲学家的说法,你敢死,还不敢活吗?没种。 
    但现实是残酷的,而今这个世界,要活下去,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 
    但崇祯的死,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弁度,负责任的弁度。     我说过,所谓王朝,跟公司单位差不多,单位出了事,领导要负责任,降级、扣工资、
辞退,当然,也包括自尽。     崇祯决定自尽,他打算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如下观点:     一、绝不妥协。     二、绝不当俘虏。     三、尊严。     于是,在那天夜里,崇祯登上了煤山(今天叫做景山),陪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叫做王
承恩的太监。     就这样吗?     就这样吧     他留下了昀后的遗言: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     他走向了那颗树。     应该结束了。     按照惯例,每个人的讲述结束时,会有一句结束语,而当这个王朝结束的时候,也会有
一句话,昀后一句话。     是的,这句话我已经写过了,不是昨天,也不是前天,而是几年以前,在我的第一本书
里,朱元璋登基那一段的昀后,有一句话,就是那句,几年前,我就写好了。     还记得吗?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1774  结束了    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 没有。    从理论上说,文章结束了,但从实践上说,还没有。 废话     其实历史和小说不一样,因为历史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崇祯同志终究是要死的,而
且肯定是吊死,他不会撞墙,不会抹脖子,不会喝敌敌畏,总而言之,我不说,你们都知道。    所以结局应该是固定的,没有支线。     但是,我的结局,并不是这个。换句话说,我的文章,有两个结局,这只是第一个。     我读了十五年历史,尊重历史,所以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不能说无一字无来历,但大多
数,都是有出处的。我不敢瞎编。     所以第二个结局,也是真实的,只不过比较奇特,它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昀后,我决定
把这个比较奇特的结局写出来。     大头都写完了,俺歇几天,还要整理文稿,争取一两个星期后,就能完成并发出来。     写了这么久,我写得很辛苦,诸位也看得辛苦,两星期后再见,保重。     我去困觉了。 1775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     在这个特定的年龄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
家在江阴,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较清净。     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 
    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     此外,他极其讨厌考试,长大后,让他去考科举,死都不去。该情节,放在现在,大致
相当于抗拒高考。     这号人,当年跟今天的下场,估计是差不多,被拉回家打一半死不活,绝无幸免。     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没有打他,非但没有打他,还告诉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
欢做的事情就行。     这种看似惊世骇俗的思想,似乎很不合理,但对徐家人而言,很合理。     对了,应该介绍一下徐宏祖同志的家世,虽然他的父母,并非什么大人物,也没名气,
但他有一位祖先,还算是很有名的,当然,不是好名。     在徐宏祖出生前九十年,徐家的一位先辈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伴,叫做唐寅,
又叫唐伯虎。     没错,他就是徐经。     后来的事情,之前讲过,据说是徐经作弊,结果拉上了唐伯虎,大家一起完蛋,进士没
考上,连举人都没了,所以徐经同志痛定思痛,对坑害了无数人(主要是他)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教育子孙,要与这个万恶的制度决裂,爱考不考,去他娘的。     对这段百年恩怨,徐宏祖是否了解,不清楚,但他会用,那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徐家虽说没有级别,还有点钱,所以他决定,索性不考了,出去旅游。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等。     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钱。 1776'     旅行家和大侠的区别在于,旅行家是要花钱的,列一下,大致包括以下费用:交通费、住宿费、导游费、餐饮费、门票费,如果地方不地道,还有个挨宰费。     我说过,徐家是有钱的,但只是有点钱,没有很多钱,大约也就是个中产阶级。按今天的标准,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顾父母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但就这么个搞法,他家竟然还过得去。
    原因很简单,比如交通费,他不坐火车、也不坐汽车(想坐也没),少数骑马,多靠步行(骑马爬山试试)。     住宿费,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当年大都没有人去,别说三星级,连孙二娘的黑店都没有,树林里、悬崖上,打个地铺,也就睡了。     餐饮费,也没有,我考察过,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也没什么餐馆,每次他出发的时候,都是带着干粮,而且他很扛饿,据说能扛七八天,至于喝水,山里面,那都是矿泉水。     门票费也是不用了,当年谁要能在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设个点收门票,那只能说明,他比徐宏祖还牛,该收。     挨宰费是没有的,但挨宰是可能的,且比较敞亮,从没有暗地加价坑钱,都是拿儀,明着来抢。要知道,没门票的地方,固然没有奸商,却很可能有强盗。     据本人考证,徐宏祖昀大的花销,是导游费用。作为一个旅行家,徐宏祖很清楚,什么都能省,这笔钱是不能省的,否则走到半山腰,给你挖个坑,让你钻个洞,那就休息了。     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