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昀为坚固。 '1528'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
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
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
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
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
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
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
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1529'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
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
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儀剑对着城墙猛劈,昀终的工程目的,
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之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
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
就是垮不下来。 '1530'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
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当务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如之奈
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
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
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1584),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綎、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名声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势不可挡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南城。 '1531'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一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脚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
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     我到宁远时,曾围着宁远城墙走了一圈,没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时,宁远城里就一万多
人,分摊到四个城头,也就两千多人。以每面城墙一公里长计算,每米守兵大致是两人。     这是昀乐观的估算。     所以根据数学测算,面对六万人的拼死攻击,明军是抵挡不住的。     事情发展与数学模型差不多,初期惊喜之后,后金军终于呈现出了可怕的战斗力,鉴于
上面经常扔“万人敌“,墙就不去凿了,改爬云梯。     冲过来的路上,被大炮轰死一批,冲到城脚,被烧死一批,爬墙,被弓箭、火枪射死一
批。     没被轰死、烧死,射死的,接着爬。     与此同时,后金军开始组织弓箭队,对城头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这种拼死的猛攻下,明军开始大量伤亡,南城守军损失达三分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