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日军死伤极少,碧蹄馆之战是大败,明军死伤极多。 
    这还不算,他居然检举朝鲜与日本串通,说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 '1278'    要按照他的说法和算法,明军的士兵估计都是死后从坟里刨出来的(一共也就四、五万
人),日军都是拿白鸽的和平使者(死伤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应该算是双面间谍,明明
和日军勾结,偏偏还把日军赶跑了。     这人不但无耻,还很无聊,弹劾一封接着一封,闹到昀后,连不爱搭理人的万历也忍不住了,直接给他下了个革职令让他滚蛋。     然而,从根本上讲,封赏过少,弹劾过多的责任者并不是丁应泰,更不是万历,因为按照明朝的惯例和规定,像抗倭援朝这种规模的战役,带几万人出去打一场,封赏就这么少,
弹劾就这么多,大家都习惯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虽然可笑,却很真实:     对明朝而言,这实在不是个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么大事,自然就没人管,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加上那些无聊的言官泼
脏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单全收,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话,于是,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争议、误解、谜团。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摧垮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为了那些无比的智慧,无畏的勇气,以及无私的牺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归来,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程序仪式后,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绝顶的官僚 
    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他祖上留传下来的,也只能算是个烂摊子,而蒙古、宁夏、朝鲜、四川,不是叛乱就是入侵,中间连口气都不喘,军费激增,国库难支。 
    可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他都安然度过。 
    因为前十年,他有张居正,后十年,他有申时行。 '1279'    若评选明代三百年历史中昀杰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张居正莫属。在他当政的十
年里,政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明代头号政治家的称谓实至名归。     但如果评选昀杰出的官僚,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张居正的实力,只能排第三。     因为这两个行业是有区别的。     从根本上讲,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种,大家都是在朝廷里混的,先装孙子再当爷
爷,半斤对八两。但问题在于,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义者,混出来后就要干事,要实现当年的抱负。     而明代官僚是实用主义者,先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     所以说,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却未必都是政治家。两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评定指标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干,官僚要能混。     张居正政务干得好,且老奸巨滑,工于心计,一路做到首辅,混得也还不错。但他死节不保,死后被抄全家,差点被人刨出来示众,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这行里,真正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混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当属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庶吉士),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地方挂职(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来,靠山又没了(夏言),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 
    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张居正),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都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 
    而排第二的,就是张居正的亲信兼助手:申时行。     相信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结论,因为在明代众多人物中,申时行并不是个引人瞩目的角
色,但事实上,在官僚这行里,他是一位身负绝学,超级能混的绝顶高手。     无人知晓,只因隐藏于黑暗之中。     在成为绝顶官僚之前,申时行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具体点讲,是身世不清,父母姓甚
名谁,家族何地,史料上一点儿没有,据说连户口都缺,基本属于黑户。 '1280'
    申时行是一个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
天我和谁说了话,讲了啥,他都要记下来,比如他留下的《召对录》,就是这一类型的著作。    此外,他也喜欢写文章,并有文集流传后世。     基于其钻牛角尖的精神,他的记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然而奇怪的是,对于自己的
身世,这位老兄却是只字不提。     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而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于是,我查了这件事。     遗憾的是,虽然我读过很多史书,也翻了很多资料,依然没能找到史料确凿的说法。     确凿的定论没有,不确凿的传言倒有一个,而在我看来,这个传言可以解释以上的疑问。    据说(注意前提)嘉靖十四年时,有一位姓申的富商到苏州游玩,遇上了一位女子,两
人一见钟情,便住在了一起。     过了一段时间,女方开孕了,并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申时行。     可是在当时,这个孩子不能随父亲姓申,因为申先生有老婆。     当然了,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这似乎也不是什么违法行为,以申先生的家产,娶几个老
婆也养得起,然而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那位女子不是一般人,确切地说,是一个尼姑。    所以,在百般无奈之下,这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被送给了别人。     爹娘都没见过,就被别人领养,这么个身世,确实比较不幸。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个别人,倒也并非普通人,而是当时的苏州知府徐尚珍。他很喜
欢这个孩子,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徐时行。     虽然当时徐知府已离职,但在苏州干过知府,只要不是海瑞,一般都不会穷。     所以徐时行的童年非常幸福,从小就不缺钱花,丰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性也
很高、天资聪慧,二十多岁就考上了举人,人生对他而言,顺利得不见一丝波澜。     但惊涛骇浪终究还是来了。     万历四十一年(1562),徐时行二十八岁,即将上京参加会试,开始他一生的传奇。     然而就在他动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你不是我的儿子。     没等徐时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     这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举动。 '1281'    按照现在的经验,但凡考试之前,即使平日怒目相向,这时家长也得说几句好话,天大
的事情考完再说,徐知府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开口,实在让人费解。     然而我理解了。     就从现在开始吧,因为在你的前方,将有更多艰难的事情在等待着你,到那时,你唯一
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     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走上人生道路的儿子的昀后祝福。     徐时行沉默地上路了。我相信,他应该也是明白的,因为在那一年会试中,他是状元。     中了状元的徐时行回到了老家,真相已明,恩情犹在,所以他正式提出要求,希望能够
归入徐家。     辛苦养育二十多年,而今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再认父母,收获的时候到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父亲拒绝了这个请求,希望他回归本家,认祖归宗。     很明显,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无奈之下,徐时行只得开着无比的歉疚与感动,回到了申家。     天上终于掉馅饼了,状元竟然都有白捡的。虽说此时他的生父已经去世,但申家的人毫
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地把他迎进了家门。     从此,他的名字叫做申时行。     曲折的身世,幸福的童年,从他的养父身上,申时行获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