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回忆: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李鸿章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针对部分读者的疑惑,拷贝了《纽约时报》原始片断影印刊出,供读者研究。这次再版,共删减旧版8篇电稿,新增11篇,同时与出版社编辑一起选配了更多图片。这些照片和图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出自西方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该书的历史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一口硕大无比的“销金锅”。任何从外部世界传来的东西,一倒进锅里,都会有化学蚀变发生。1000年前,基督教来到长安,变成了景教;1000年后,英语进入上海,也被改造成洋泾浜,而西式法院则变成了会审公廨,甚至连美国公使也变成了大清皇上的钦差。中华文明5000年薪火相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大海一样宽阔而包容的胸怀。这样的特质,对于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无疑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再版后记(2)
借再版之机,谨向台湾远流出版社的陈穗铮女士表示特别的感谢。陈女士治学严谨,为责任编辑期间,曾与我反复讨论、印证有关译文和史实,令我深受教益。同时,向支持本书再版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和张永副总编辑,向为本书撰写书评的陈克艰、周振鹤等前辈,向特别推荐本书的《南方周末》等报刊和###、段永基、池莉、徐静蕾、赵原、陈文茜(台湾)、叶国华(香港)等先生、女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另外,外交部同事蒋书婉女士参与了部分新增电文的翻译,也一并致谢。
  2006年8月9日,记于北京海淀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