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下旬,正当鲁南抗日运动日益深入,根据地建设不断发展的时候,日本侵略军纠集了近千人,从临沂出动,对郯城的重坊一带进行疯狂扫荡。我党政机关被迫转移,群众也在我部队掩护下向安全地带转移。驻守在重坊的教导二旅指战员目睹此情,对侵略者展开奋勇回击,著名的重坊战斗打响了。
战斗进行的是十分激烈,日寇动用了坦克和装甲车,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在敌人的疯狂炮击下,我军不少指战员倒下了。担任指挥战斗的教二旅副旅长张仁初见此情景怒火万丈,他高声呼喊着:“同志们,是共产党员的跟我来!坚决和鬼子血战到底,冲啊!”接着,他跨上战马“花斑豹”,像利箭一般带头冲进了弹雨火海之中。张旅长“马踏坦克”的奇勇,成为无声的命令,鼓舞着战士们奋力冲杀,打得鬼子人仰马翻,取得了毙敌300多名的胜利战果。日寇狼狈溃退,敌人“奔袭合击”的阴谋破产了。重坊战斗的胜利,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八路军在临郯一带的声威大振!
战地姻缘 罗帅主婚
1940年10月,张仁初已经30岁了。还是孑然一身,罗荣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对张仁初可说是严厉有余,关爱有加。
张仁初认识罗政委是在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时候。当时他已由红四方面军的团长编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任二营营长。由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犯了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在和一军团第四团合并以后,张仁初觉得脸上无光,有点抬不起头。这时,罗荣桓同志找他谈话,安慰他说:“张国焘犯错误,是他政治上的错误,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都是革命的好同志。你放心工作,大胆负责,谁不服从领导,你找我来。”一席话给了张仁初莫大的鼓舞和帮助。抗日战争开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收了蒋介石的限制,只编了三个师,许多干部都降级使用,师长当旅长,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罗荣桓同志当过军团政治部主任,降为一一五师的政治部主任。1938年4月张仁初由营长提升为副团长。他心里不安,跑去找罗荣桓,说道:“罗主任,我干不了哇!下面三个营长原来都是团长,我反而升副团长,怎么领导得了?”罗荣桓同志回答道:“组织上决定你当副团长,就是看你领导得了,你放手干吧!该管就大胆管,不要束手束脚有顾虑。不过要注意:凡事依靠组织,依靠群众,多和大家商量,不要个人说了算。特别要记住,不要乱发脾气,动不动骂娘!”
罗荣桓的谆谆教诲成为张仁初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张仁初非常尊敬和爱戴罗荣桓同志,罗政委也最了解张仁初,他为张仁初的进步和成绩高兴,一发现他有点毛病也会毫不留情,这体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博大胸怀。这次,罗政委对张仁初的个人生活问题关心备至,特地找了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商量,帮助张副旅长找个对象。张仁初英勇善战,屡打胜仗的故事在鲁南抗日军民中已传为美谈,从地方女同志中找个对象并不困难。但因张仁初连年征战,无暇顾及,况且抗日战争正处在非常艰苦的时期,从没提及此事。罗政委的关心使张仁初非常感动,经过赵书记及夫人李琰(时任鲁南区党委妇女委员会主任)的热心帮助,1940年12月,张仁初与在鲁南区党委妇女委员会负责宣传工作的刘浩同志结婚。刘浩,原名刘瑞徵,山东沂水人,生于1916年5月,在济南读高中一年级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在沂水瑞麟小学教书。思想进步,经常在课堂上宣传革命道理,曾勇敢地掩护我省党的领导人之一——邵德浮同志,在邵老被捕以后,转移并销毁党的秘密材料,使敌人未能取得证据,为保护党的组织作出了贡献。事后邵老等人在回忆录中还特地指出“刘浩立了大功”。刘浩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二支队,同年7月入党。曾任中共山东分局岸堤干校宣传科长,山东鲁南区党委临郯费沂四县工作团副团长,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宣教干事,鲁中军区司令部协理员,二十六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军后方留守处办公室主任,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等职。1989年7月病故于济南。
当时八路军及地方党组织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女同志中更上是凤毛麟角。刘浩工作积极,朝气蓬勃,只见她穿一身可体的灰布军装,腰间束着黄皮带,匀称的身材,留着齐耳短发,脸色白里透红,明亮的双眼不时闪动着热情聪慧的目光,真是才貌双全,飒爽英姿。刘浩的上级和同级干部中,不少男同志倾慕她,但她觉得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好学上进,不想过早谈婚论嫁。当李琰同志给她介绍张仁初时,她开始也不同意。李琰说:“张副旅长是红军老大哥,参加过长征,是打腊子口的英雄,是咱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人不找,要找什么样的呢!”又说:“这也是组织和领导的意见。”刘浩仍然想不通。数天后,刘浩参加一个抗战形势报告会,只见主席台上一个军人正在作报告,洪亮的南方口音,风趣幽默的谈吐,加上形象的手势和动作,使大家听的聚精会神,还不时引发出会心的笑声。刘浩入神的听着,不由的赞叹:“这个首长报告太生动了,他是谁呀?”“他就是张仁初副旅长,有名的战斗英雄。作战勇猛顽强,敌人听见都吓破胆,外号“张疯子”,你还不知道嘛!”邻座的同志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告诉她。刘浩“哦”了一声,眼前一亮,脸上现出微微红晕。
第二天晚饭后,李琰约刘浩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军人,“李大姐,吃过晚饭罗?”又是那洪亮的南方口音。“我来介绍一下,”李琰对张仁初说:“张副旅长,这是刘浩同志。”又对刘浩说:“这就是张仁初副旅长。”面前的张仁初中等偏高身材,穿一身草绿色军装,随已褪色却是干干净净,打着整齐的绑腿,面貌清秀,目光深邃,俨然一名标准的军人,略高的颧骨带着南方人的特征。刘浩很难把眼前这位清秀干练甚至有点文静的人与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的“张疯子”联系起来。“来到家门口了,走,到我那里坐一哈。”张仁初的话打断了刘浩的思路。他两人走进了一间不大的砖房。“这就是我的办公室兼宿舍。”张仁初说着端来两杯开水。“请喝杯水,休息一下。”他们环顾四周,顿感耳目一新,东西不多,却非常整齐、干净,正面墙上挂着大幅军用地图,一张铺板上,草绿色棉被叠的方方正正,刚从腰间解下的驳壳枪挂在床头,长条桌上放着一部手摇军用电话机。刘浩心里对张仁初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1940年12月,张仁初与刘浩结婚,罗荣桓政委、赵镈和李琰夫妇都来参加婚礼。在简单的酒席宴上,罗政委举杯祝贺说:“这一杯,祝你们夫妻团结一心,白头偕老,革命到底。”大家喝完酒,罗政委单独给新娘子斟酒,举起酒杯,风趣地笑着说:“新娘子,以前我是张副旅长的文化教员,从今天起,我辞职喽。往后你就是他的老师了。给你一个任务,在一年之内,你包教他能读书看报,能写简单的文章。这个艰巨的任务,你同意吗?同意,就请干这一杯。”刘浩羞答答地站起来,和罗政委碰杯,一口把酒喝了下去。以后张仁初和刘浩互相帮助,张仁初不但仗打得更好,文化水平也明显提高。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张仁初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反“扫荡“的途中生的。是个女孩,取名康兰。有双重含义: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在革命军队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康兰出生后,从不哭闹,在挑筐里和马背上度过一个又一个行军的日日夜夜,在炮火硝烟中长大。康兰小小年纪曾经历了一场九死一生地劫难,当时条件艰苦,部队很多人患了疟疾和伤寒,小康兰也未能幸免,一场伤寒把康兰折磨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是妈妈喂下的一匙匙糖开水才艰难地把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1944年,刘浩生下第二个女孩,取名叫玉兰,因经常行军打仗条件十分艰苦,躺在挑筐里的小玉兰行军时常常啼哭,容易暴露目标。张仁初和刘浩商量,只好把玉兰寄养在老乡家里。直到4岁才从老乡家接回来。以后,张仁初有陆续添了胜兰、南征和海平三个女儿。这时条件比较稳定,部队有了后方托儿所,因此生活条件比较好。这五个女儿,她们生在炮火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