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庭,我们俩不久前玩的游戏真的变成现实啦!”
“光亭兄,校长命我们6月30日前解四平之围。”郑洞国说,“如果沈阳部队倾巢出动,南满共军将乘虚而入,威胁沈阳。”
“是呀,我们必须先‘扫荡’本溪共军,确保沈阳安全,才能北上解四平之围。”杜聿明说,“我身体不行,想让你帮我挑这副担子,先南后北,击溃本溪共军后北上夹击四平共军。”
“此计虽妙,但关键在于陈明仁能不能支撑到6月27日。”郑洞国说,“否则,形势就会急转直下,全局危矣!”
“也只能背水一战啦!”杜聿明无可奈何地说,“赌注就押在陈明仁身上,成败在此一举。”
6月20日,郑洞国亲率第53军主力,经过激战攻占了南满第4纵队守卫的本溪,巩固了沈阳门户。郑洞国随后赶到铁岭,部署兵力,开始北上解四平之围。
同时,孙立人率新1军主力由长春南下,企图配合郑洞国,南北夹击,与民主联军主力决战于四平城下。
此时,四平战斗正酣,到处是枪炮声,到处是白刃肉搏的场面。尸体堆满了街巷,血浆在烈日下凝固,像铺了一层红色地毯。战斗之惨烈泣鬼惊神。
根据林彪的作战计划,必须在三至五天内拿下四平。总攻的第一天,民主联军便迅速突破四平城墙,冲入市区。
刘亚楼兴冲冲地将前线发来的战报告诉林彪:号称铜墙铁壁的四平城防被一举突破!林彪悠闲地踱着步,对刘亚楼说:
“放手让李天佑指挥作战。”
三五天很快就过去了,四平仍在激战,李天佑的第1纵队伤亡太大,不得不退出战斗。第6纵队司令员洪学智接替指挥。第6纵队和邓华纵队继续战斗。林彪再也无法悠闲,开始皱起了眉头,并且让刘亚楼密切关注和严厉督促部队作战。
四平之战越来越残酷,因国民党两路援军,南北对进逐渐逼近。民主联军不得不加强攻势,敌我双方伤亡惨重。
四平城区铁路以西地区已被民主联军全部占领。陈明仁的军部核心阵地也被突破,他的胞弟陈明信当了俘虏。陈明仁率残部继续坚守路东地区。眼看2万守军伤亡过半,陈明仁电告杜聿明,准备“以身殉国”。
激烈的巷战从15日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陈明仁对巷战也有高招。他让人趴在过街天桥上,往街道撒黄豆,使冲过来的民主联军战士纷纷滑倒。然后街道两旁的楼房里伸出黑洞洞的枪口,于是街道上躺满尸体,淌满鲜血。
陈明仁的这一招曾在淞沪抗战中,对付过日本人。
巷战持续了11天,仍无结果。尽管陈明仁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打算,第71军确实顶不住了。但洪学智、邓华他们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国民党两路援军终于与担任打援的部队接上火了。而四平还有半座城在陈明仁的手里。
刘亚楼认为再坚持一两天,战局就会朝有利于我方的方向转化。
林彪反问道:“如果,一两天内拿不下四平呢?”
刘亚楼还想辩解,林彪已下了决心:撤!
这一撤,救了陈明仁的命。其实,郑洞国和孙立人都被“围城打援”搞怕了,行动非常谨慎,走一步看三步。民主联军完全有足够的时间给四平守军最后一击。
但是,林彪比郑洞国还要谨慎,他怕拿不下四平,使全军陷于被动,因此,主动撤离战场。
6月27日,谨小慎微的郑洞国,通过无线电侦察,发现中长路以东近日来十分频繁的电波忽然终止了。由此,郑洞国判断共军主力正在转移,于是放开胆子开始向四平方向进击。
林彪对撤退战术尤其精通,他从山海关一直撤到松花江,每回都能在危险境地将主力安全转移,使时刻想寻他决战的杜聿明次次扑空。今非昔比的林彪更显得从容不迫,只虚晃一枪,假装围歼新6军,就将郑洞国主力调开了。然后,民主联军分批撤出战斗。
6月30日,蒋介石接到四平已经解围的电报,惊喜道:
“真是奇迹!陈明仁以劣势兵力顶住了比他强大六七倍的共军的攻击,这是黯然失色的黄埔将领中出现的希望之光。让陈明仁偕夫人到南京,我要亲自为他授勋。”
当陈明仁偕夫人到南京时,多疑的蒋介石听信了陈诚的谗言,不仅未能重用陈明仁,反而剥夺了他的兵权,给了他一个参议的闲职。当时有人举报陈明仁伙同部属贪污了大批库存的粮食。那是巷战正酣之时,陈明仁为了在城中抵挡潮水般的民主联军,情急之下打开仓库将一袋一袋粮食搬到街上筑垒工事。一些装有黄豆的麻袋使陈明仁得以步步为营。据说战后这些粮食再也没有入库,而是被私分了。陈诚为何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呢?
原来,陈诚嫌参谋总长的职务没有实惠,加上他在关内指挥作战屡战屡败,想到东北出出风头,同时可以捞点实惠。他认为杜聿明、陈明仁是他做“东北王”的障碍,因此,设计将他们“请”出了东北。
7月8日,杜聿明在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的打击下,病情加重了,以重病之躯是无法应付东北日益混乱的局面的,加上国内舆论的压力,杜聿明决定离开东北,到美国治病。
杜聿明到上海后不久,恰逢母亲的生日。他没料到宋美龄亲赴上海祝寿,感动之余,接受了宋美龄的挽留,取消了出国的计划。以待康复之日,为蒋介石再度效命疆场。
8月3日,陈诚正式接替熊式辉的职务,并撤销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独揽东北党政军大权。陈诚来到东北,使国民党军的内部矛盾大大加深了。
第71军的将领全是陈明仁一手培植起来的。陈明仁一走,这些将领纷纷给老首长写信,向陈明仁表示,决不与陈诚合作,白为陈诚卖命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陈诚还先后撤换了辽宁省主席徐箴、第52军军长梁恺和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刘玉章,以及各保安支队司令,改由自己的心腹接任。
赵家骧劝道:“总长将保安支队司令全部撤换,他们会率部叛变投奔共产党的。”
陈诚口气强硬地说:“谁要投,就让他去投。他今天投,我现在就缴他的枪!”
陈诚大肆扩充军队,准备露一手给蒋介石看一看。不到1个月,他将东北的部队扩充到14个军,4个兵团,共54万人。陈诚准备打仗了,他认为杜聿明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扫清沈锦线以西的共军。
因此,陈诚的第一仗就选在沈锦线以西地区。
9月9日,陈诚命新由苏北调来的第49军和由华北调来的第43军,及暂50师、暂22师等部共5个师的兵力,进剿锦州以西的冀热辽根据地。
在陈诚扩军备战的同时,民主联军方面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将大批地方武装编入了野战部队。到1947年9月,野战部队共发展到9个纵队、27个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另组成了1个炮兵司令部(司令员朱瑞,政委邱创成)辖4个炮兵团,共29万人,加上地方武装万人,总兵力为万人。东北民主联军序列如下:
民主联军总部(总司令兼政委林彪,副总司令周保中、吕正操、萧劲光、黄克诚,副政委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参谋长刘亚楼、伍修权,政治部主任谭政)直属军政大学、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炮兵司令部、护路军、独立第2、第4、第5师、骑兵师。
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辖第1、第2、第3师;
第2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辖第4、第5、第6师;
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辖第7、第8、第9师;
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吴克华,政委彭嘉庆)辖第10、第11第12师;
第6纵队(司令员洪学智,政委赖传珠)辖第16、第17、第18师;
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辖第19、第20、第21师;
第8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辖第22、第23、第24师;
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辖第25、第26、第27师;
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辖第28、第29、第30师。
为了加强组织指挥,设立了2个前方指挥所:辽东军区前指(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萧华),指挥第3、第4纵队等部队作战;冀察热辽军区前指(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指挥第8、第9纵队等部队作战。这是兵团的雏形。
1947年10月1日,林彪针对中长路四平至铁岭段敌防守空虚之际,集结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10共7个纵队和大量骑兵、炮兵部队发动秋季攻势第二阶段作战。
在杨家杖子围歼战激烈进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