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队,心中充实,对朝廷也会产生一种信赖,意义不可低估。内陆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坚持海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通州至大都的河道,应尽快开凿。”
“爱卿说得好!”元世祖忽必烈很诚恳地说:“至元二十八年,朕的确有意罢江淮漕运,完全用海道运粮,但现在看来,内陆漕运不能罢。内陆运河不仅有经济的意义,还有精神意义,有凝聚民心的作用,意义非比寻常。大都通向通州的40里要尽快凿通。无论是海运还是将来的陆运,这条运道都是非凿不可的。朕深感不安的是这条运道的水源问题。金人失败了,但我们不会失败!”
说到这里,元世祖忽必烈勒缰驭马的双手紧握成拳,同时用力地砸在御座两側的扶柄上。然后声色具厉地说道:“此事由郭守敬着力办理!”
在礼部尚书张孔孙等人领导着紧张地会战齐鲁开凿会通河时,郭守敬再负皇命,开始了大都至通州水道的勘测、设计。
大都缺乏地表水源。在元朝兴建大都之前,历史上曾多次引用永定河水作为水源,供应城市用水。然而,永定河含沙量大,水质浑浊,有“浑河”之称。大量的泥沙极易引起河道淤塞,使船只难以航行,同时,洪水频发,这在技术上难以控制。郭守敬深知,要使即将开挖的运河有效地发挥效益,最重要的是解决水源问题。已是62岁须发皆白的郭守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上都时对元世祖说过的“另择水源、重新设计河道路线”上。
金色的霞光,犹如一直神奇的巨手,徐徐拉开柔软的雾帷,整个大地豁然开朗了,如画风光尽收眼底。郭守敬携二三随行,不辞辛劳,穿行在这如画的风光里。
数月中,他们早起晚归,走遍大都城四周的崇山峻岭。
这天,郭守敬一行的脚步,踏上了大都西北昌平县城东南白浮村头一座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山”(即凤凰山)山麓。绿树掩路,山花没径。他们攀岩而上,枝拽衣衫,叶拂面颔。
当攀至半山腰时,突然,郭守敬大喊:“快看,这里有水!”
随行的人们停下脚步,低头看来,一道水线清晰在脚下。
他们兴奋极了,延着水线找去。水线越来越粗,水势越来越旺,行过七八里,在山崖之间,在一棵篷帐般的大树底下,水清量大的泉水从山涧源源涌出!
。 想看书来
横空出世(2)
这一发现,使终日愁锁眉头的郭守敬,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蹲到泉边掬起一捧喝了,清冽、甘甜;再掬一捧,又喝了;……他一连喝下了四五捧,由衷地叹道:“苍天啊,这是你赐给大都最宝贵的礼物!”
因山泉靠近白浮村,泉随村名,被称为“白浮泉”(今称龙泉)。
——“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1990年,北京昌平龙山脚下白浮泉遗址整修时,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侯仁之为之做了一篇后记,这是文中的第一句话。可见郭守敬找到白浮泉对北京城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新的水源找到,这只是初步的胜利,它离完全的成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把白浮泉引到大都来就困难重重——
昌平白浮泉出水的高度高出大都城很有限,使泉水不能径直向东南引向大都。而且,当时的大都城与北面相距四五十里的昌平之间,地面高度由西北向东南从海拔60米左右降至海拔50米左右,中间有沙河和清河从西山山麓分别向东和东北流淌,使昌平和大都之间出现了两条河谷低地,对于引导昌平、西山一带的泉水向东流贯大都形成了两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这种地形条件,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郭守敬没有退缩:苍天既然赐给了我白浮泉,也一定会赐给我一条让它流到大都来的路!
郭守敬再次进行实际勘察,寻找“天赐之路”。
两个月后,一条避开障碍的“天赐之路”被郭守敬经过精细勘测、描划在了大都之北的大地上:
将海拔55米的白浮泉水先向西引至西山麓,然后大体沿50米等高线南下,避开沙河、清河河谷低地,并在沿途拦截沙河、清河上源及西山山麓诸泉之水,注入瓮山泊(海拔40米,清代向南开拓,并改名为昆明湖,其作用相当于调节水库)。
为了保持充沛的水量,沿渠道两边修筑堤堰(称白浮堰)。接着,从瓮山泊再往东南开河引水(今称“长河”),出今北京紫竹院公园东流的古高梁河,从今德胜门西水关进入当时的大都西城墙,南聚海子(今积水潭)。那时的“海子”,可不是今天那个只能停泊几艘游船的的小水泡,它包括了什刹海、北海、今天的积水潭和已经消失的太平湖,东西宽2里,南北长十数里,水深面阔,中间无物,天水一片,汪洋如海,令人神往。
由积水潭再开河引水向东南流出文明门(今崇文门北),环绕过整座北京城,滋润威严的元大都后转而向东,经过今北京火车站附近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汇入金代开凿的旧河,从这里一直东流40里,至通州高丽庄,与白河相接。
“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选定的这一条路线,解决了金代开挖闸河时未能解决的沙多、水少、流急等难题,圆满地达到了水清、量大、地平、流缓的预期效果。
——面对这条“天赐之路”,今天的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白浮泉海拔55米,瓮山泊海拔为40米,之间平均比降仅为每公里米。要使白浮泉顺利流到瓮山泊,开掘的渠道必须做到每公里误差不得超过1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解决首都北京的用水问题,水利工程专家们运用现代测量手段,勘测和设计了碧水长流的京密引水渠。令人叫绝的是,700多年前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进京的旧道,竟然与京密引水渠的走向大体一致。更确切一点地说,京密引水渠自东沙河以西基本利用了郭守敬设计的白浮泉故道,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要知道,郭守敬是在测量技术尚不发达的元代找到这条“天赐之路”的。
在寻找“天赐之路”的测量中,郭守敬首次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这一测量学科的专业术语沿用至今;早于提出这一概念的德国大数学家高斯560余年。他还通过数百次测量,结合历史资料,推算出一年的长度约为天,精确的程度与理论值只差23秒!——因此,郭守敬成为代表13世纪末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横空出世(3)
郭守敬就像一个科学的神话!
郭守敬就是一个科学的神话!
白浮泉引入大都后,元世祖高兴极了,当即降旨将郭守敬由“提举诸路河渠”擢升为正三品“都水监”,负责监理大都通向通州的运河工程。
“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元史·河渠志》)。至元二十九年(1292)秋,以“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的“郭都水”下达开凿大都通向通州运河的命令。
大都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天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北山的蓝色每天都在加深,西山霞帔似的树色一天浓过一天,四面八方都洋溢着秋虫柔和有力的鸣唱,好像是灿烂的时光喃喃地在天与地之间举行着宴乐。
开工当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倡”,到开河工地举行盛大典礼。
举锄为云,连袂成岸,数千兵士和河工在秋天里开挖。
“郭都水”每天穿行在工地上。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将瓮山泊和积水潭作为调节水量的“水柜”,便是构思巧妙的杰作。为了调节水量,控制水深,郭守敬在沿河每10里设一闸坝,距闸1里左右的地方再设置斗门,与闸坝相互配合,过船止水,控制水深和流速,保证船只平稳航行。
在设置闸坝时,郭守敬要求施工人员尽可能地利用金代的闸坝旧址,以省时省工。郭守敬的要求使施工人员颇感为难:金代开挖的运河百年过去了,早已没了踪迹,我们到哪里去找闸坝旧址?
耳听着施工人员的议论,郭守敬也不言语,在沉默着走上一方高岗,左看看右望望,然后用手中的柳条一指,说:“就在从这里挖。”
人们都知道眼前的这位都水监“巧思绝人”,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往手中吐口唾沫,两手搓搓,使劲地挖起来。
也就挖下去半丈,施工人员惊叫起来:“挖出砖木啦!挖出砖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