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1)
小档案:
高 尚,男,1982年生人。
1989年入沈阳市新北小学,1993年转入沈阳市珠江五校。1995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1年10月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关西语言学院学习半年,现就读于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齿学部,毕业实习阶段。
朱蓓蓓,女,1983年生人。
1990年入沈阳市振兴街第二小学实验班。1995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1年10月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关西语言学院学习半年,2002年考入东京大学经济学部经营学科。现就职于日本三菱商事。
与其他篇章不同的是,本章的主人公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曾经为各自的未来奔忙,但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上,两条原本平行的人生轨迹相交了。从青涩到成熟,从茫然到坚定,像很多童话故事描写的那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幸福常常因为来之不易,才让人倍觉珍惜。从“青苹果”成长为“红苹果”,当我们共同品砸香甜的时候,也许曾经的青涩更值得回味。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1982年,伴随着一声响亮地啼哭,高敏和李燕夫妻俩终于迎来了儿子高尚,父亲说:孩子好像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为了要一个聪慧、健康的孩子,父亲高敏提前几个月就戒掉了烟酒,“也可能是优生的关系,这个孩子确实挺聪明的”。高尚识字比较早,母亲李燕回忆说:“上幼儿园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的字,只要是认识的我就让他在上面用铅笔划个道,证明记住了,没学过的能连贯下来就让他往下连。”高尚特别认真,报纸上的铅笔道道越划越多,“家里来客人,他拿张报纸拖在地上,只露个小脑袋尖儿,就开始给客人读,人家都叫他神童”。
看到亲戚家的姐姐背起了书包,还没到上学年龄的高尚有想法了,“人家买书包,他也要买,也想上学,就跟着人家一起学”。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高尚已经自学了一部分小学的课程,“上学以后,他认为老师讲的他都会了,就特别淘气”,对上学还没有多少概念的高尚经常因为调皮或是上课时说话被老师罚站。母亲了解到这一情况,教导儿子说:“儿子,就算你会了也得好好学,不能影响别人,何况还有更深的知识呢。你看妈妈当初要是学习再努力一点,不是能有更好的发展么。”高尚把母亲的话记在了心里,第二天放学回家,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他就兴奋地跑到母亲跟前:“妈,我观察过了,我们班还空着两个座,你去吧。”儿子的话让李燕哭笑不得,“他真拿你说的话当回事儿呀!”
“小时候发现他记忆力特别好”,母亲回忆说。一次教师节,省市领导到高尚所在的幼儿园视察,老师为孩子们排练了一个诗朗诵的节目,谁知演出的头一天,领诵的小男孩突然病了,正在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高尚自告奋勇:“老师,我来试试吧!”时间紧迫,老师也只能同意试一试了。让老师没有想到的是,高尚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把整篇稿子背了下来,第二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老师们既高兴又惊讶:这个孩子用一下午的时间把之前排练了很久的朗诵稿背熟并且表演得很到位。回到家里,高尚兴奋地对母亲说:“妈,老师说我脑子像录音带,老师说的我都能录下来,他们坐在第一排给我提醒我都没用。”
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高尚儿时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孩儿帅气中透着一点点调皮,高高的额头让人想起父亲的那句话:“这孩子确实挺聪明。”能得到上天赐予的这样一份礼物,高敏和李燕夫妻俩着实令人羡慕。
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1983年,一个女婴降生在盛京古城的另外一个角落,父亲朱理、母亲孙经玲为女儿取名朱蓓蓓。
父亲朱理是东北大学的老师,母亲是一名英文翻译,夫妻俩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又担心把孩子留给老人被宠坏了。在蓓蓓几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把女儿送到幼儿园,早早过上了集体生活。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2)
父亲每天骑车去幼儿园接送蓓蓓,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空,夫妻俩就拿出识字卡片来教女儿认字。孙经玲说:“我觉得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在哪呢,‘学习’,其实有的时候你一提这两个字孩子就烦,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让她在玩中学。什么叫学习?首先应该引起她的兴趣,她才爱学。”母亲抓住女儿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把识字融入故事当中,比如讲到“小兔子进了大门”,她就会让女儿在一大堆识字卡片中找出“门”字,“找不对就继续找,什么时候找对了才能继续讲故事”。这样,到蓓蓓两岁的时候,一桌子的识字卡片她已经都认全了。朱理和孙经玲是一对细心的父母,在他们为女儿做的《成长记录册》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记录:“两岁半,蓓蓓已经认识一百三十四个汉字,能背诵《静夜思》及‘小白兔’等八首歌谣。”
这样的学习也培养了孩子的记忆力,孙经玲说:“我觉得所谓聪明和不聪明,记忆力很重要,为什么有孩子你说一遍她就记住了,有的孩子说十遍也记不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笨’,实际上是记忆力不好。从小逐渐培养,慢慢刺激,记多了,记忆力也就好了。”
在朱理和孙经玲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比如周末骑自行车带她去姥姥家,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就让她形容一下这种热烈的劳动场面。她刚开始只能说单个的词,然后再连成句子,再把句子连成文章,逐渐引起了她的兴趣,刚开始是我们让她说,后来不知不觉她自己就喜欢说。”
下雨了,父亲带女儿去公园,坐在长椅上观察小鸟的情态,回家之后,蓓蓓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了一篇生动的作文。上学路上,母亲利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用英文跟女儿聊天,每天如此,蓓蓓的外语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父亲朱理说:“我特别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孩子的各个方面。”
在蓓蓓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朱理骑自行车带女儿出门。“她跟我聊天的时候突然说出他们孩子之间经常说的一句话,虽然不能算脏话,但是大人听了很不舒服”,一气之下,朱理把宝贝女儿赶下了车,“你自己在这呆着,好好反省,我办事去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蓓蓓站在原地不停地抹着眼泪。几分钟后,躲在远处悄悄看着女儿的朱理回来了,看着眼前哭得跟“花猫”似的女儿,他也有些心疼,但这次教训把蓓蓓的一些坏习惯“扼杀在了萌芽中”。
小学时代的分镜头演绎
1989年,高尚上小学了。到了1992年,也就是高尚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家里搬家,为了上学方便,父母决定为儿子转学。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学手续,高尚终于从新北小学转到了珠江五校。看到父母为了自己转学在人力、物力上的付出,原本淘气顽皮、不谙世事的高尚好像突然长大了,入校第一个月就做了班长,虽然以前成绩也很好,但转学之后他的学习更踏实了。
虽然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新来的学生,但让高尚在新学校“一炮走红”,还是因为一次数学比赛。珠江五校每年都要从六年级学生当中选拔一些学生参加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母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虽然当时高尚读四年级,但她仍希望儿子能获得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并且相信儿子的实力。于是她找到老师要求给高尚报名,老师的回答是:“六年级才勉强选出来两个人参加比赛,你儿子四年级能行么。”既然学校不能报,李燕直接找到了皇姑区教委,对方说:“数学竞赛的题是六年级学的,你儿子四年级还没学呢。”在李燕的一再坚持下,对方终于同意给高尚报名了。没想到的是,珠江五校的参赛选手中,只有高尚取得了名次,而且是第三名。获奖证书从北京一直邮到了珠江五校,高尚在学校名噪一时。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高尚是数学天才?他的数学为什么会这么好?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但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却必须要付出辛劳,单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