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潘睿对母亲说:“妈,有同学要我陪着一起去英语角。”母亲心里打起了鼓:“她们班女孩本来就少,男孩比较多,我想该怎么跟她说呢,还不能不让她跟男孩子接触,家长要管,但也得让孩子能够接受。”思来想去,母亲准备以理服人,她对女儿说:“第一,你现在英语的口语还没有达到会话自如的程度,你可以在家先听听磁带;第二,你的同学学习都挺忙的,你不应该让同学陪你去,如果你确实想去英语角见识见识,试试自己的能力,那妈妈陪你去。”就这样,她说服了孩子。据母亲讲,直到高中毕业,女儿跟班里同学关系都非常融洽,早恋的问题也没有在她身上发生过,尤其是当上班长之后,男同学有困难找她,她也一样帮忙,还经常给同学打电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此,潘睿当年所在高中的班主任宋玉良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潘睿是从学委当到班长的,那年他们班只有四个女孩,她一个女孩做班长,领导一班小子,男孩子都很佩服她。”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5)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对于她们来讲,懂得如何欣赏美和如何美丽自己,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部分,但有些时候,这同样是个问题。“对孩子的穿戴我们比较注意,不给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平时朴素大方就行了。刚上‘育才’的时候别人买一套校服,她就买两套换着穿,平时就穿校服。”上了高中之后,班里有同学开始谈恋爱,潘睿经常对母亲说:“没事,像我长得这么丑,肯定不会那样。”这虽然是句玩笑,但对母亲来讲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孩子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外表极度不重视,甚至有自卑的因素。女儿是美丽的,母亲希望能够帮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美。在潘睿18周岁生日的时候,她带女儿去拍了一套艺术照,“看,这个女孩漂亮不漂亮?”潘睿仔细端详着照片,照片中那个少女是那样的端庄,由内而外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母亲的目的达到了,她帮助女儿重新认识了自己。
转眼到了骊歌高唱的毕业时节,女儿即将出国留学。高中之前的潘睿是一个在穿着上从不挑剔的朴素女孩,母亲此时有了另外的想法:“我想这个也不完全是优点,孩子长大以后毕竟得独立,而且美也是一门学问。”这样,利用去北京出差的间隙,她特意带着潘睿到北京的一家色彩工作室接受系统培训,从着装到化妆,全套学了下来。“我觉得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她的自信,而且将来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包括去日本大学面试,这些学问她自己就都知道了。”母亲说,现在女儿在这方面根本不用她操心,自己完全能够应对自如。
像朋友那样给孩子帮忙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类似的话: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回忆一下与你肝胆相照的朋友,他们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这样。
“我这个家长不像别人,我总是喜欢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潘睿读高中的时候,母亲甚至曾经教自己的女儿“违反校规”。那时,潘睿是班里的班长,时逢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挑战世界杯,潘睿对母亲说:“班里的同学都学不进去,想要看球。”母亲问:“跟妈妈说,你什么想法?”“我当然也想看了,肯定学不进去,心都飞了。”潘睿回答。于是母亲给女儿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把班里同学好好组织组织,大家去看球,别弄出太大的响动影响其他班级,看完了以后,让同学安安静地回来上自习,然后你去找老师做检讨。”谁知,看完球后,潘睿高兴地给母亲打电话说:“妈,我们学校特别理解,一看大家都要去,还没等我违反纪律呢,老师就组织我们集体去看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再聪慧的孩子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家长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孩子有些事特别需要家长帮忙,这时你千万别拿他们的事不当回事。
有一次学校搞了一个讲座,要求每个班出一部分学生参加。当时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身为班长潘睿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该派谁去呢?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最后潘睿只得向母亲求助,她又给女儿出了个主意:“你让谁去就得让人家高高兴兴地去,不去的虽然在教室学习,也得让他们羡慕去的那些人,你再想想办法。”后来女儿灵机一动,“那我先让干部去,班委会不够,就派小组长,小组长如果不够,再从课代表里补充。”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母亲说:“有的时候孩子确实需要你助她一臂之力!”
家中常年形成的民主气氛,使得父母跟潘睿沟通起来非常顺畅,“我们家特别民主,从来没有命令孩子做什么,都是讨论,潘睿有什么事都跟我们说。一般有的孩子大了跟家长沟通就比较少了,但是她现在有什么事也都能像朋友似的主动跟你沟通。”潘睿喜欢写东西,但是只要她不想给父母看的,父母从来不看,包括孩子的日记,“实际上,你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跟她沟通就行了。”女儿班上的很多家长——尤其是女孩的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来找潘睿的母亲:“潘睿回家的时候,你帮忙问问。”跟父母的沟通让潘睿感到踏实,他们总会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地伸出援手,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发出责难,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6)
一个文理兼修的杂家
现在,潘睿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系统创成专业,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呢?
据潘睿介绍,这个专业虽然属于理科,但也有很多文科的性质,是东京大学首先创设的,“在日本考大学考生要自己报大学,之后一个一个地提出申请。通过考察,我觉得这种文理兼修的科目比较适合自己,这个专业在东京大学成立的时间不长,它主要是用理科的思维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要用理科的知识去分析,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我们专业的学生也学编程,但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去当程序设计师,而是考虑如何把程序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应用到社会上去,或者说看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再请程序设计师去做,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
潘睿是一个文理兼修的杂家,从读书的兴趣也能够看得出来,用潘睿自己的话说就是“兴趣比较杂”。但是兴趣杂并不等于杂乱无章,她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学习的窍门:“我比较喜欢把很多东西放在一起学,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有关联的科目就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看,这样每一个科目的学习都能对其他科目起到好的影响。在中学,各个学科分得比较细,比如物理、数学、化学之间肯定也有共同的部分,包括社会和历史都有共同点,不要单纯学一科,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学,就是所谓的全脑学习。”她还讲到了学习的目的性,她认为,有时候学习的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只想眼前,应该有一个稍微长远的打算,比如将来要做什么。学习是辛苦的,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一天发奋图强可以,两天也可以,但是时间长了肯定得有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将来的目标。”
接着,潘睿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那是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她一边扫除一边看着小说——《故事会》里的悲剧故事,于是悲剧果然发生了,她被老师拉出去大批了一顿。可以,后来老师竟然让她当了语文课代表,算是因祸得福。潘睿解释说,“我是学理科的,如果在理科方面学习比较多,我感觉不平衡的时候会在寝室里或者在上自习的时候自己看点其他的东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她的这种经验似乎并不被提倡,但是那种平衡知识摄取的意识对很多学生仍然有借鉴意义。“而且我一直对那种所谓的小科很重视,比如历史、地理,它们反而是成就一个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理科是让人比较聪明,但是所谓的情商或者你的性格,还是需要在文科和小科中形成的。”
潘睿的母亲也曾经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女儿,“她虽然是学理的,但是文科特别好,喜欢写东西,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是全国少年作家协会的会员。”潘睿是一个心思细致善于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