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本书中,社会化网络和SNS所指含义基本相同。什么是社会化网络
“社会化网络”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我们往往也以此来指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化网络,但是这个词并不能完全涵盖那些社会化网站(SNS网站)的功能。
然而,这种高度概念性的定义,我们可以不必去理会,因为它看似有些陌生,但实际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接触过的许多网站都属于SNS网站,如即时通信(QQ、MSN)、交友、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RSS等。
正是因为这些SNS网站的异军突起,互联网正向着组成人类社会更大更复杂的相互连接架构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SNS网站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甚至是未来的新入口。它是光,它是电,它是许多人心中的Superstar!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析师罗斯?桑德勒(Ross Sandler)在一份投资报告中称,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SNS网站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将于2011年或2012年超过无所不能的Google。
SNS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迫使人们去重新了解自以为不陌生的互联网,正如当今最伟大的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说的那样:“新知识的浪潮已迫使我们走入日渐细分的专业领域,驱使我们以更快的速度重新修正现实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
美国著名风投创始人和管理合作伙伴,曾担任过Jupiter Media公司副总裁,Paul Kagan Associates机构分析师,创业企业Applied Semantics 2003年被谷歌收购,是谷歌Adsense概念创造者之一。现重点投资互联网领域,对中国互联网和网络新媒体有深刻研究。著有《零重力10》和《零重力20》等畅销书籍。
“精神三变”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比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象征勇于打破传统道德的精神,最后的婴儿代表打破传统道德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这一切也使得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计划在2010年开设SNS社交媒体研究生课程班,授予硕士学位,向学生讲授诸如Facebook、Twitter和Bebo之类的社交网站,并且已利用视频形式在该校官网上做了广告宣传。该课程班负责人乔恩?赫克曼(Jon Hickman)对此声称:“它非常具有关联性和学术性,虽然是一门新课程,但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SNS社交媒体对于市场和传播领域的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其他类工作所需的一门基本技能,它本身也是一个产业。”
尽管SNS的成长速度惊人,但却不能阻止互联网专家史蒂夫?哈蒙(Steve Harmon)这样认为:SNS社会化网络不过是刚从“受精卵阶段”发展至“婴儿阶段”罢了。是的,婴儿,不过正如尼采著名的“精神三变”比喻中的“婴儿”——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最初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SNS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而我们正站在互联网更为精彩的未来的入口之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节 六度之内,玩转世界(1)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社会化网络的前世今生
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闹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样大闹了互联网的天空,那么SNS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SNS从哪里来呢?
通常人们说起SNS,会言必称“六度”,奉为圭皋。不过这里的“六度”并非佛经里的“六度”,这里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们一般认为它来自于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连锁信实验。
印度大乘佛教认为人应当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方法来争取涅槃解脱,称之为“六度”,“度”即到彼岸之意。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因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和对心理学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
促成互联网科技的先锋人物,被誉为“互联网之父”。不过世事难料,那时米尔格伦肯定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著名实验会与若干年后的SNS产生关系。1964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才发布Basic语言的第一个版本; 1966年,英格兰国家物理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部主任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ies)在这一年向研究人员们展示了信息分组交换技术,该技术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1989年3月,伯纳斯?李发明的超级链接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诞生。
六度分隔理论与150定律
回到1967年,米尔格伦精心准备了160封信发送给居住在堪萨斯州的卫奇塔和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写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以此类推如法炮制。
结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尔格伦发现尽管有的信需要经过12个中间人到达那位股票经纪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却只需要经过55个中间人便可到达目标人物,经过四舍五入,“六度分隔”(Six Degrees)现象横空出世。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其噱头就是,如果你想认识奥巴马、李嘉诚或者孙正义,最多只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实现了。
根据“150定律”,我们可以维持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约为150。我们稍微计算一下可以发现,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数便是150的6次方,即11 390 625 000 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数之和,因此通过6个人可以与世界上任意一个人建立联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150定律(Rule Of 150)由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邓巴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人类学家,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后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邓巴数字)。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位研究米尔格伦超过15年的学者托马斯?布拉斯(Thomas Blass)却指出米尔格伦从来没有提出“六度分隔”的说法,“六度分隔”是约翰?格尔(John Guare)在1991年的同名戏剧《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首次使用的。尽管无须就此争论不休,但剧中人物维萨(Quisa)倒是有一段著名的台词将“六度”的魔力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和其他每个人之间只隔着6个人,即六度分隔。美国总统、威尼斯的船夫……不仅仅是大人物,所有的人都算在内也包括雨林里的土著人、火地岛的居民和爱斯基摩人。只需要6个人,我就能和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扯上关系。这个想法真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开向另外世界的窗户。”(转引自《小小世界》)更有意思的是,六度分隔理论的雏形却出自1929年匈牙利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万物有别》。在其中一篇名为《链条》的小说中,作者凯伦斯这样写道:“为了证明当今世界上的人关系紧密,这伙人中的一个成员建议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