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玛莉而是珍妮,不是约翰而是狄奥多,你还会是那个你。同样的你,不论名字叫什么,不论是律师还是医师,不论穿黄色的还是蓝色的衣服,不论有什么头衔,不论是帝王还是乞丐。你的核心,那个真正的你,明净发光的你,不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而存在,不需要外在的价值,也不用通过外在对它的评价来肯定自己,这才是我指的人生蓝图。
假如一个人有十个人为他服务,被服务的那个人就觉得自我价值提升了,而在我看来,本来是一人,却要依赖十人,他的价值反而降低了。如果手下有一百人,他要靠这一百人来撑大自尊,那他就变成一百倍地依赖他人。支撑一个人的东西和人越多,而那个人也越需要这些支撑的话,就越显出那个人的脆弱。
自我应当始终不变,不论是在森林中独居,或是手下有一百个人。能够如此,就会对那一百个人和自己都有善益。这不是说如果下面有一百个人,就让位离开,免得依赖别人,结果反而变成逃避,而是指我们的自我评价不应受地位、处境影响。去寻找那个不变的、不受影响的自己吧。找到了,自然会超越。不过,可别为了能超越、能居上位而去寻找,如果有这样的出发点,绝对找不到。
在寻找的过程中要改变心的习性。首要的就是构建一份内在自我的蓝图,而不是计划要成家、创业等等。有一次,我问我的上师:“您认为我的学生当中有谁可以再上一层楼?”他说:“这要靠你自己去找,问他们,你毕业了吗?如果还没,先去读完书。拿到学位了吗?没有的话,先去拿学位。结婚了吗?没有的话,先结婚。有孩子了吗?没有的话,去生孩子。孩子长大了吗?没有,先去把孩子好好带大。要教你的学生能入世,而不依赖、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让他们经历世俗生活,拥有完整的世俗经验,能保持心境相对平静,不易受干扰,才可以考虑让他们学习更高深的东西。”
s 入世与处世
我常见到身边的人,面对一个三寸大的难题,产生达三米之多的反应,然后生出了三十米长的情绪,又制造出三百米的纠纷。每个人都该反省自身:以前所遇到过的问题,是不是往往由三寸的问题失控成为三百米的问题?而且一定是这样处理问题的:自己火上浇油,问题越变越大,大到把自己吞噬,于是不由自主了。所以,束缚自己的链条是自己打造的,有铁制的,也有金光闪闪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和谐的人生蓝图(2)
我的忠告是:要入世、学会处世;要能推动世界,不要让世界推动你。面对同样的情况,普通人会产生压力感。但是对于一位智者,他完全不觉得费力,他是完全放松的。所以如果你因为压力太大想要出世,那就错了。如果要出世,你能跑多远,能躲到哪里去?住到山上的茅屋去?下雨天屋子漏雨,能不烦恼吗?找个中空的树干躲进去?树会腐烂,你又怎么办?你应提高自己抗压能力,而不是躲避压力,或被压力打败。
我不是一个斯瓦米①,我不是出家的僧人。我没有斗室(形容极小的屋子),但是我的上师给了我一间心中的斗室。我要静心时,随时可以去心中的斗室。我平日非常忙碌,马不停蹄地奔波各地,有时一天一个城市,每天见到的人不同,每次借住的家庭不同,每晚睡的床不同,每餐饭的口味不同。有时我对主人说,“这道食物非常美味,请问是什么?”他们很讶异地问,阿瑞亚②博士,这是印度菜呀,你认不出来吗?原来他们为了我,特地照着印度菜的食谱烹制出这道菜!这就是我过的日子,不是避世的人过的日子。
译注:① 此时阿瑞亚博士尚未出家成为僧人。
② 伍夏卜德?阿瑞亚(Usharbudh Arya)是斯瓦米韦达出家前的俗世姓名。
你们听过菩萨道吗?菩萨是有机会成佛的人,是走在开悟之道上的人。菩萨立的誓是:若我得开悟,但有一众生不得永离苦海,我誓不入涅槃,不求无上解脱。我誓不弃、不疑、不惧、不悔、不怠。
这不是逃避压力,而是要提高能力、挑更重的担子,但内心不起波涛。要使内心不起波涛,就要像操纵机械一样,只要盯着它,看住它,小心注意仪表的显示,熟练地操作它,但是要记住,不要把自己变成机械。
s 瑜珈的两个定义
印度圣典《薄伽梵歌》对瑜珈下了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也正是喜马拉雅瑜珈科学哲学国际学院的校训之一:“瑜珈是在动中生功夫”。瑜珈不是从早到晚闭着眼睛打坐,而是要从动中得到成就。我常告诉大家,判别某人算不算是灵修的人,只需看他与人相处的情形。能与人相处,表明是个真正修行的人。如果和人处不来,就不能算是修行人。把修行的功夫用在与人相处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无私。嘴上讲有多么爱众生很容易,可是,如果连身高一米七的人都爱不了,怎么爱得了无数众生?如果连诚心替家人准备一顿爱心晚餐都做不到,还怎能将身心奉献给众生?考验修行的最佳方式就是检视自己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能不回避有难处的人,能完善和别人的关系,这样的人就是好的修行人。
另一个定义是,“瑜珈寓于平衡”。即不偏不倚的态度。不是一味避开,也不是一味正面抗争。让意念守住内在的我,起心动念都是从内在开始的,不要被世界牵着走。言行应发自自我深处,即生命、能量、祥和、永恒汇聚之处,让它自然地由内在流溢出来,感染到身边的人。你不排斥别人,别人也就不排斥你,进而才会接纳你。但是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我今天没有排斥别人,可是别人仍然不顺从我!”不要说这样的话,要把不排斥别人作为人生蓝图的一部分终身奉行。
我年轻时立过一个誓,我不说“不”。为了这个誓言,我给自己制造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处理得很好,有的就很糟。我没有跟别人说我立了这个誓,我只是自己遵守,尽可能不对人说不,花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才觉得自己真的做到了。现在,不论去到什么地方,没有人会对我说不。我排队站在最难应付的官僚面前,前面每个人的申请都被他拒绝,用尽各种方法求情都没用。轮到我,我开口,就被通过了。所以,能得到何种对待,主要在自己。
和谐的人生蓝图(3)
你可能会想:这未免太难了吧!那么,你现在的为人处事方*比这容易吗?你现在日子过得容易吗?假如是的话,也用不着听修行方面的课了。既然现有的方法试验了亿万次都不灵,为什么不换个方法?但是要有蓝图:我想做个怎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然,这么做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好处,比如带给公司商业利益。
电影《甘地传》(Gandhi)中塑造了甘地为追求印度独立而不懈奋斗的英雄形象。其实,甘地一生奋斗的目标不是追求印度独立,他真正所奋斗、追求的是尽力做好一个人,根据他为自己定下的人生蓝图去做人。无论要做什么事,他都会自问,这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慈悲是对的,他就做个慈悲的人。慈悲的人会救助正在受苦的人。他为自己定下了几个大原则,然后照着实践,失败了,又实践,反复磨练,不断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的个性、习惯、看事情的观点、对事情的反应、处事的方式。至于他对印度的影响,不过是他的人格自然流溢出来的力量影响了整个社会。
甘地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实现他自许的人生哲学,要尽力做个完人。他不过是一介匹夫,却不费一枪一弹,对抗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瓦解了其殖民统治。印度独立引起了骨牌效应,许多其他的殖民地也纷纷争取独立成功。近代美国也出现了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者,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他也是遵循同样的理念,奋身而起。
甘地的体形是否高大?他是否有百万家财?都不是,仅仅是他想要成为完人的奋斗就改变了世界。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个小人物。每个人跟佛陀,跟甘地,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有同样的身体、意志,有绝对自由的精神。我们要学的是能认出自己那绝对自由的精神,它才是主人,是人格的主人,不要让别的做了它的主人。如果不是出于本人意愿,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哪怕是一个念头。
要改变旧习惯,用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