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权的产品,包括30KVA以上并联冗余不间断电源。目前这种类型、这个级别的产品国内几乎没有第二家公司可以开发。而这些高端的新产品贡献了公司80%以上的利润。这4年以来,公司UPS的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但是公司的营业额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5年7月我们拜访志成冠军之际,正值人民币升值风声鹤唳之时。志成冠军董事长周志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民币升值对我们当然是有影响的。但是如果升个5%左右,相信我还扛得住。那些组装小功率产品的厂子就难说喽”
市场精神领袖……价值观与目标(2)
关于行业标准的确立,文具行业的深圳齐心公司是一个不错的例子。齐心是中国最大的文件夹生产企业,现在的产品线已经延伸到文件管理领域的其它产品。1997年开始齐心就研究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文件管理体系,发现西方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件管理系统标准,齐心便开始酝酿所谓“B…EFS商务高效文件管理系统”这一标准。陈钦鹏的说法是:“当时是想我们作为行业的领头人,有义务起去推动办公环境和效率的提升。” 但事实上,正是推动建立行业标准这个做法本身进一步巩固了齐心的地位。
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有一家样本企业的答题者还在所有备选答案之外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点上,中国最大的指甲钳生产企业圣雅伦公司是一个出色的例子。1998年以前,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梁伯强还只是广东中山小榄镇上一个普通的、做人造首饰的小老板。就在那一年,他着了魔似地迷上了一个谁都看不上眼的产品——指甲钳。他花了大半年时间周游世界,考察了20多个国家的指甲钳市场,然后作了一个决定:他要做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最大的指甲钳生产商。而在随后的这些年里,中国指甲钳行业几乎所有重要的创新——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管理方面——几乎都来自于他的圣雅伦公司。单是圣雅伦推出的名片指甲钳,据说就有30多项专利。 2000年10月8日,“圣雅伦”公司被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授权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指甲钳》,从此,小小的指甲钳有了“国标”。圣雅伦也正式成为这个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但是,梁伯强很明确地表示,如果单比指甲钳的销售量,“我们未必比得过南海那些一箩筐一箩筐送去批发市场的家庭作坊。”
对于那些市场规则的制订者、行业的引领者,西蒙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psychological market leader”;我把它译作“市场精神领袖”。应该说,这个称谓比普通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的头衔要深沉有力得多。我相信,更多的中国隐形冠军企业会爱上这个称谓。
500强与500年
也许是西蒙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遭遇的那个观众提问实在令我们印象深刻 ,所以我们很想知道对于这些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家们来说,企业的规模对它们来说究竟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成功?因为归根到底,它们毕竟是中国中小企业的代表,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经济体当中,每天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关于冲击《财富》500强的兴奋。它们真的不在乎吗?
在关于企业成功标准的问题上,26家企业给了我们如下的回答(见下表):
问题:您认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 规模 市场占有率 知名度 长期生存
选择比率 23% 31% 38% 54%
确实有一部分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的规模是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这个比例不到1/4。相比之下,有54%的企业家选择了“长期生存”。这让我们想起蓝海林教授对于隐形冠军企业的一句点评:“做进500强,不如做足500年。”事实上,这些企业到目前为止生存的时间就已经远远超过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我们的样本当中历史最长的是西陇化工——中国本土最大的化学试剂生产企业。它成立于1983年,比联想大一岁。
有意思的是,从世界的范围来看,长期生存却往往又是做进500强的必要条件。以2002年全球前100强的企业为例,超过100年历史的占到36%, 80…100年历史的占28%,只有不到10%的企业创业史在50年以内。而且正如西蒙在北京大学回答一位教授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很多后来的跨国大公司,当年就是通过一种隐形冠军式的道路成长起来的。比如德国最优秀的软件企业SAP;比如美国最优秀的民航飞机公司波音;比如世界剃须刀第一品牌吉列(2005年初被宝洁收购)。
所以,我忍不住不带任何恶意地作这样一个“龟兔赛跑”式的假想:那些对企业规模不切实际地刻意追求,口口声声要倒计时杀入Fortune500强或者Businessweek100品牌榜的公司,说不定半路上就会被它们过于沉重的梦想所压垮。反而,那些只是埋头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日积月累在一个熟悉的领域中建立起强大市场地位的公司,最终却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我们知道,对于许多读者,尤其是第一次接触隐形冠军这个概念的读者来说,最感兴趣的也许是“隐形”二字。客观上讲,绝大多数隐形冠军公司的公众知名度确实不高。其中有的企业固然是因为行业的原因,难以赢得在大众媒体曝光的机会,比如说生产工业中间产品的公司;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是在刻意地保持低调和沉默。
市场精神领袖……价值观与目标(3)
比如,从2003年底开始,我们一直希望联系采访位于广东四会的一家公司,我们这家公司是中国最大、最优秀的吉他生产企业。但是联系了将近半年,我们仍然没有得到这家公司接受采访的允诺。从联系人的口吻当中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他们对于公众注意力的淡薄。
又比如,2004年我们曾经向湖南卫视推荐过我们曾经采访过的一家文具企业上他们的“隐形冠军”栏目。但是企业方面给我们的反馈让电视台的朋友们很失望:“谢谢你们的关注。但是我们董事会觉得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过分地宣传自己不太好。本来上次接受你们的采访就已经有些后悔了。”
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的一天。当时,我在广州天河工业园拜访南方测绘公司。离开的时候,副总经理杨震澎先生送我下楼。在出电梯的地方迎面走来一位身着普通工作服、其貌不扬的中年人。杨震澎热情与他打招呼,并告诉我这是××化学公司的×总。我一时大喜过望,因为早就知道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密封胶供应商,世界市场份额超过50%。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于是当面提出采访的请求(其实事先已经电话联系过多次,均被拒)。杨震澎亦力图以朋友身份撮成。但是对方非常果断、明确地谢绝了。他说:“我们真的不想出名。”
也许正因为隐形冠军们这种普遍低调、沉默的作风,引来了许多人的误解。甚至把隐形冠军等同于不做品牌专做OEM的代工企业。所以,还有相熟的隐形冠军企业家和我们开玩笑说:“你看把我们给冤枉的!都是西蒙起的这个名字给害的。”
然而,我想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无论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和企业家在公众面前是何等的淡泊宁静,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所打造的这份事业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豪情。
2005年4月的一天,我第一次有机会到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中集)总部去拜访。位于深圳蛇口的那栋大楼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中集副总裁吴发沛先生的办公室里,我们聊到隐形冠军的话题。吴发沛说,他知道赫尔曼·西蒙2004年在北京和广州的演讲中拿中集来做中国隐形冠军的代表。他也很认同西蒙对于隐形冠军企业在市场统治力方面的描述。“也许××公司比我们规模更大,名气更响,但是对它所在的行业来说绝对没有我们这样的影响力。”吴发沛充满自信地说,“我们是什么样的行业地位?如果我们哪天说不干了,全世界的贸易都要受影响。”
若是换了别的企业的老总这样说,也许有些夸海口的成分。但是对于一家生产全球一半以上集装箱的企业来说,这个说法倒也并不过分。
虽然和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的中集比起来,我们所调查和采访的这些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大多数都要小很多。但是同样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