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爬山是相当累人的,我们三个人在山路上只走了半个小时,就开始气喘吁吁,再者,还背着重达三十千克的背包,走山路便更加困难了。我们坐在山路上休息,本来打算走上去的,不过,情况不妙,看看表,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爬山的话,估计到了天黑都还到不了半坡老寨。~米~花~书~库~ ;http://__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又过了半个小时,一辆绿色皮卡车正从山下往上开,我们三个人激动得站在路边狂乱挥手搭车,皮卡车停下来了。来南糯山之前,多多、黑娃和我就打算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听说在清明节前的茶叶质量是最好的,称为“明前茶”,当地人也加紧采茶,可以卖个好价钱,不然的话,过了清明节,茶叶质量下降,价格也随之跌落很多。所以,三月份左右,这里急缺采茶人,有些茶农忙不过来,就会雇人来采茶,工资大约一天一百块钱。我们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三人商议,在茶园帮忙采茶,不仅包吃包住可以拿工资积攒旅费,还可以待在山里充分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方式,真可谓两全其美。
开皮卡车的大哥姓刘,对这一带相当熟悉,和当地村民以及半坡老寨的寨主都很熟络。他听闻我们采茶挣旅费的想法后,立刻给予了否定。他说,这个时节,虽然南糯山急需采茶人,可是,像我们这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仅不能吃苦、难以坚持干这种粗重的农活,而且采茶技术不够熟练、工作效率不高,说不定一天下来所采的茶叶价值比工资还低,是没有茶农愿意出钱雇佣我们采茶的。
不过,刘大哥看我们一直坚持要采茶,便答应让我们先试一试。山间梯田自上而下层层铺展开来,一排排茶树整齐排列、错落有致,绿油油的茶叶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清亮的光。他把车停在路边,看见两个茶农在采茶,同他们打了声招呼,征得茶农同意后,他便带着我们三人进了一个木棚子,里面摆放着一些刚采回来的茶叶和农业工具,我们一人背了一个小竹篓去采茶。
其实采茶也不需要太多技巧,最为基本的原则是“两叶一芯”,顾名思义,就是把树枝最顶端的两片茶叶以及嫩绿的芯一齐摘下,这样的茶叶才是上品中的上品。我们三人在下午的烈日下采茶半个多小时,期间不停地和刘大哥聊天,讲我们一路旅行途中的趣事以及所吃过的苦头,他看到了我们卖力采茶的样子以及坚定要去帮忙采茶的信念,最后,终于同意带我们去半坡老寨,寨子里有他的一个熟识多年的老朋友,我们可以去帮忙采茶。
西双版纳南糯山:做一回采茶人(3)
晚饭后,几个年轻人又去茶室喝茶聊天。已是深夜两点。我已记不清那晚我都说了些什么,只是记得自己喝醉了,不是因为酒,而是茶。喝茶也会醉?我先前也不信,但是那一晚,因着一份久违的情谊与感觉,南糯山纯正的普洱茶,竟深深地将我灌醉。
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小木屋里,推开窗,即可看见满目青山之上,稀薄的雾霭丝绸般随风恣意游走,空气中有一丝安静的凉意,还夹杂着些许淡淡的花香,不时有飞鸟疾驰而过,只留下声声鸟鸣回荡在清幽的山谷,太阳正从远处山顶缓缓上升,昭示着全新而美好的一天。
在这样的清晨醒来,我以为昨晚喝醉了还没有彻底清醒。遂起身,出了木屋,就看见吴大在晨光中晾晒昨晚制作出来的茶叶,他动作娴熟轻柔,一个人来来回回地忙碌着,沉静中更显孤寂。我跑过去打了声招呼,就和他一起晒茶叶,他问我为什么起这么早,我说可能是昨晚喝醉了睡得比较早,所以醒得也早一些。然后两人又默默晒茶叶,相顾无言。过了几分钟,我提议边晒茶叶边唱歌,吴大说,这么早唱歌会打扰你们睡觉,我说,黑娃和多多他们两个每天都是睡觉睡到自然醒,一般的声响都吵不醒他们。︴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就这样,吴大拿来一个大的单放机,把卡带塞到里面,然后跟着唱。我记得,这种放卡带的单放机还是在我们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很流行,现在大家都在用手机和mp3听歌,老式的机器早已被淘汰。这次又看见这个“古老”的玩意儿,顿觉亲切。清晨的山谷里回荡着嘹亮高亢的歌声。鸟鸣山更幽,这歌声也使南糯山的清晨显得更加空旷幽静了。
吴大唱的是南糯山这一代的少数民族歌曲。他是爱尼族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虽然他唱歌我听不懂,但那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在这样的清晨,听起来却格外舒爽,深深令人陶醉。
等我们晒完茶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我想去叫多多和黑娃起床摘茶叶,不料吴大却说,今天有远方的朋友过来玩,不用干活,好好招待朋友就行。刚好这时候多多起床了,吴大正好要牵着两只狗去晨跑,我和多多觉得无聊,就主动提出要去遛狗,于是一人牵着一只狗奔跑在早晨的山间小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时和狗狗逗着玩,甚为开心。
等我们遛狗回来,看见小木屋前停了几辆小汽车和摩托车,一进屋才知道,四大和四二也在,那天下午带我们上山的好心车主刘大哥也来了,还有几个不认识的人,顿生欢喜。接下来,一帮人就围在一起切肉洗菜,还在外面水泥地上架好烧烤架,专门用来烤肉。闲暇的空隙,刘大哥带我们去参观山后的大片茶园,还耐心为我们讲解很多关于茶叶的知识。等我们在茶园晃悠一圈回来,又在茶室喝茶聊天,好生愉快。
吃午饭的时候,围了两桌人,热闹至极。其中还有一个叫Jermy的外国人,从新西兰来到中国做翻译工作,这次是骑摩托从重庆来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南糯山短期旅行。吃饭时聊天才得知,他去年用半年时间骑摩托环游中国,很多新闻媒体也报道过他的事迹,刚好我前一段时间也看过关于他的新闻,这次就这样奇妙地在南糯山有缘相聚。不得不说,旅途中的遇见真是奇妙。
翁丁古寨,寻找逝去的原始与纯真(3)
没走多远就到了肖大哥家里,房屋结构和屋内布局与之前杨大叔家里都很相似。我们围坐在屋中央的火炉边吃饭,只有一个钨丝灯泡发出昏黄黯淡的光亮,肖大哥读小学的儿子正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他的妻子看见我们进屋,整理好饭菜就出去了。起初我们不明白其中缘由,还连忙招呼她过来一起坐着吃饭,她连连摆手,说你们先吃。后来听肖大哥说,但凡有客人来吃饭都是这样的,为了对客人以示尊重,女人是不被允许上桌面的,只有等客人走后才可以进屋吃饭。肖大哥解释说,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他们佤族都这样,整个村寨都这样,习俗如此,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做突出的那一个,会被周围的人所唾弃。τ米τ花τ书τ库τ ;www。7mihua。com
看来,这里依然保留有很多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不过,但凡你对佤族对于翁丁有一点了解,这也不足为奇。毕竟,翁丁佤寨是中国最后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群居原始部落。一些古老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旧保持不变,在这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吃饭期间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总共只有三盘菜,一个腊肉炒白菜,一碗白菜汤,还有一小碗以前我们从未见过的野菜,分量也不多,肖大哥和他的儿子再加上我们五个年轻人,一共七个人吃三盘菜,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但稻米是他们自家生产的,于是煮了两大锅米饭,肖大哥为我们每人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甚为热情,结果没吃多久菜就吃完了,而碗里的米饭还有一大半,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但凡家里来客人,不论条件好坏,都必须倾尽全力热情招待,而且,凡是主人为客人倒酒盛饭,客人一概不能拒绝,否则就是对主人不满或者不尊敬。
吃饭期间,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肖大哥一个劲儿为我们夹白菜夹肉,自己却只吃那个味道并不怎么好的野菜。菜吃完了他还满怀愧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