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头猪值四只鸭,女娲找不到卖羊的,就先把猪换成四只鸭,下回赶集再添一只鸭,就换回一只羊了。
这样,鸭,就是最早的钱了。这叫“自然货币”,它不是人造的,是自然界里现成的东西。
咱们的老祖宗,先后使用过的自然货币多了,禽畜(像什么鸭,此待考。我估计可能是羊)、牛羊皮、粮食、锄头、乌龟壳、动物牙齿、牛羊角、蚌壳、布匹、珠宝玉器等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海贝。
顺便说一句,为什么我怀疑最早的“钱”可能是羊呢?因为咱们华夏民族远古时代最喜欢吃羊肉,这跟现在不同。汉字里有两个跟美味有关的字,就带着“羊”字,那就是“羹”和“鲜”。
汉朝的文字学家许慎,对“美”这个字有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他还说,羊是六畜里面最主要的食品。就是说,那时候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美?“羊大”就是美。陕西人到现在都还爱吃羊肉泡馍,这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惯。
对他这个说法,现代有的学者有异议,说“美”字是来自甲骨文,其图形是一个戴着羊角的人,其含义是“羊人为美”。
不管怎么样,羊既然最值钱,就极有可能作为最早的货币。你说是不是?
美丽的贝壳钱通行了一千年
用什么当钱最好,我们的先民老祖宗,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了很多很多年,估计没有2000年也差不多吧。
最合适当货币的东西,应该具备几个条件:本身要有较高价值,来源稀少(物以稀为贵)、耐用、易于保存、便于携带、个头儿大小差不多。
尤其便于保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拿鸭子来做货币,你还得养活它,有成本在里面,不能计入价值。而且万一死了,这“钱”也就没了。不过古人拿家禽、牲畜做货币的时候,还比我们幸运一点,牲畜死了,好歹能落下肉吃,全家美餐几顿。
现在,你把钱扔进基金公司,说给你“蒸发”掉70%,你一点脾气没有,连肉汤都喝不上。因此北京现在流行一句话:“就算我二大爷(二伯父)开的基金公司,我也不买。”
寻找合适的自然货币,其历史是漫长的,聪明的古人终于找到一样东西,符合所有条件,那就是海贝。
海贝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它的壳,是枣核形状的,中间裂开一条带齿的缝,外表光洁漂亮,有花纹,坚硬不易碎,大小都差不多,最适合做货币。最重要的,是它资源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出产很多,可避免贬值。
中国古代的贝币原料,出于对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从海南来的。那时候海南还没收归华夏版图(后来是汉武帝收进来的),属海外无主领土。中原和海南,不仅隔着个大海,还隔着长江以南的“百越”地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运一麻袋贝回来,其本身价值就非常高了,拿来做货币正好。
第一篇 中国最古老的钱产于海南(3)
古人这下不用赶着鸭子或背着老牛皮去买东西了。
怀里揣一把贝壳就出发,体面,不占地方,方便得多了。它又是以个数为单位的,好计算。这就跟现在的“钢蹦”差不多了,一只羊,10个贝,一头猪,8个贝,妥了!
那个古老的年代,按理说顶数海南人最富裕了,全华夏最大的造币厂就在那儿。大海滩上,一退潮,“货币”到处都是,动手捡就是了。估计那时候就有“造币专业户”,成天的捡海贝,运海贝,给中原地区提供资金。
这个“海贝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从夏代开始,一直实行到秦灭六国,最后才废止,前后总共有1000多年。
1000年,这得有多长?一般人没概念。咱们这么举例吧,说说从现在起倒退回去1000年是哪一年,大家就能有点概念了: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时代。够久远的了吧?那时候的首都开封遗址,如今已经被冲积土埋在地下14米了!
而咱们现在习惯使用的现代意义的纸币,是从那一年开始的呢?
是从1906年,八国联军都来过北京以后了。是那时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发行的。当然在此之前,外国银行就已经在中国发行了纸币,各省官办银号也自行发了纸币,但也早不了多少。这才多少年?100多年。跟1000年能比吗?
这下你该明白了:像是发财的“财”、贸易的“贸”、购买的“购”、货物的“货”、资本的“资”、赔偿的“赔”,账本的“账”,还有“贵贱”、“贿赂”等等汉字里边,为什么都有个“贝”字了吧?
这就是文化,是大伙挂在嘴边的“中华文明”!
没钱还能叫朋友吗?
要说中国的古文明博大精深,一点也不假。最了不起的,是它从来没中断过,这样,4000年以前的信息,很多都能保留到现在。
这个信息的载体,就是咱们使用的汉字。你比如说,刚才说了那么多带“贝”的字,这个“贝”,现在是简化了,半个方框里是个“人”字。啥意思?解释不了。而繁体字是直接从甲骨文、钟鼎文沿袭下来的,保留的信息就比较全。
那考考你吧:繁体字的“貝”,里面有两横,你看像什么?
是——钱串子!
下面那两撇,要我看很像是是绳子穗儿,不过可能画的是一只手。总之,象形文字就是一幅画,能给我们非常逼真的图像。
这才是纯粹的*!古代的贝币,为了方便携带,免得坐马车散落了,在贝上都要打孔,然后用绳子串上,就跟后来的铜钱串子一样。
这个,有商代的出土文物为证。
商代的墓葬里,普遍都有贝币随葬。其中以随葬一枚贝的为多,钱来得不容易,埋一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过,多的也有好几千枚的,那都是超级贵族的墓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代有个君主叫武丁,他的诸多妻子中有个叫“妇好”的,墓葬位于现在的河南安阳,1976年那年,考古队一家伙就从中挖出来6680多枚贝币。
这位贵妇,相当于后世的皇妃了,随葬的钱,起码也得有今天的十几万吧,看来那时候的一枚贝币,比今天的一元钱的币值要高多了。
这些挖出来的贝币,就都是打了孔的。商代的贝币,先是流行细孔,后来大伙富裕了,钱越来越多,就流行大孔,好串得更多。最后这也不行了,就把贝壳磨小,让它变轻,一次背它几百个也不累,这就叫“背磨式”贝币。
那时候,货币的计算单位,不是一枚、两枚,而是“朋”。注意了,这又是一幅画!。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篇 中国最古老的钱产于海南(4)
把一串贝币穿好,挂在腰带上,你看,这两边垂下来的钱,是不是就是个“朋”?至于每串多少枚,后人不大清楚,古人常说“五贝为朋”,不过现在一般认为是10枚贝为“一朋”。
《诗经》就提到过这个“朋”。在《诗经?小雅》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锡”字是“赐”的异体。这诗是说:一个学生,去见老师(君子),老师赏了他一百“朋”钱。在古时候,这是数量惊人的厚礼。古代人真是不可琢磨,收学生,还有倒搭钱的!
一串钱,垂下来两边的数量一样,价值一样,这就是“朋友”这个词的词源吧。成语说“朋比为奸”,也是这个意思,两人一样坏!
朋,原来是来自钱。
是啊,发展到今天就更是了,没钱,还能叫朋友吗?
再多的海贝也不够用了
商王武丁,宠爱他的女人,在她死后用一大笔钱随葬。这说明,自古以来爱情就有价。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80后,是现代人,跟你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关系?”
哦?你再说一遍。
听着,我问你:你跟你最亲爱的人在亲热的时候,激情耳语时,你叫她(或他)什么?
“宝贝!我的宝贝儿啊!”——是不是?
什么叫“宝贝”? 宝贝就是热带海洋里的单壳贝类。这不就是古代的钱吗?
宝贝,就是贝币,是那种又大、又饱满、又漂亮的高品级贝类。那你不就等于在喊:“钱啊!我的钱啊!”
好,算你狠,你不用中文,用英文:“我的baby啊,我的baby!”那我听着更直接了:“我的‘贝币’啊,我的‘贝币’!”
别笑。爱情真是无价的吗?跟金钱无关吗?无关怎么会扯出“宝贝”来?
你看,无论我们谁,只要是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都避免不了文化遗传,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
贝币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