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万元级和十万元级’阶段。根据消费结构升级演化的规律和中国居民目前的消费状况,我们认为,中国人在‘吃’、‘穿’、‘用’等一般的消费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进入由吃穿用的一般消费为主向以‘用’、‘住’、‘行’消费的高级结构升级阶段。下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诸如房子、小汽车以及小、轻、薄和方便的电子信息产品等已粉墨登场,消费品的价格在万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消费等级属万元级或十万元级。中新网北京1月19日消息:最新统计表明,2001年中国汽车销售量突破200万辆,年增幅高达13%,其中个人购买量超过一半;商品房销售量与往年相比,也增加了30%。央视引用有关专家的话说,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正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台阶迈进。
  随着不同时期消费层的变化,都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业界精英、经济风云人物。未来中国业界的领袖当属汽车行业的掌门人。
  消费层级与收入水平
  大道空空,不要轻看那些看似简单而有深涵的东西,马斯洛夫的需求理论、吃穿用住行,揭示了消费需求和消费演化的一般规律。如果进一步揭示消费层级的内涵,你就会深深感受到,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处于消费层级的升级演化过程中。
  在揭示了消费层级规律的变化以后,我们想进一步研究消费水平的层级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相应的历史阶段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人们的收入也应该达到相应水 
  平这一内在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空间,所以中国的经济问题根本不同于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状况,我们始终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表示乐观(尽管短期内有许多矛盾,甚至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但是1997年以来中国的消费需求的总态势一直处于疲软或低迷状态,1998年‘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1999年情况进一步恶化,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但是市场需求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其实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并且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危机,这一点先不去谈它,我们还是先来谈消费水平的层级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中国消费需求总态势一直处于疲软或低迷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了多重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约束。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是制约消费需求量扩张及质的提高的基本因素,收入变动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变动。在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消费品货币等级应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一致。经济不断发展,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应该是一条规律。90年代中期以来,之所以消费需求总态势一直处于疲软或低迷是因为在消费层级需要升级时,收入水平没有‘加速度’升级,这是因为这次层级的变化属于‘万元级和十万元级’,不同于以往其它层级。
  二是改革成本约束。近年来不断出台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诸如住房分配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等等,一方面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社会福利保障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甚至存量利益,要求居民支付改革成本。
  此外,制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居民的储蓄倾向。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当制度具有明确性与稳定性的时候,人们才容易做出较长期的预期,从而做出长期行为的选择。制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短期行为。然而,中国的现实是制度的不确定性,它可能导致一种极端化的长期行为。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储蓄倾向就是一个例子。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制度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旧的制度开始失去效力,而新的制度又未能建立健全起来。这种状况,对人们行为预期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了解到,现在许多人在考虑:将来孩子上学,要花钱;养老要花钱;生病要花钱…;还有许多要花钱。出于这一系列考虑所形成的就是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中年以上的人口中更是强烈。原因就是没有一种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让他们做出预期。由于不能做出这样的预期,办法只能是尽可能地多存钱来获得〃安全感〃。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信用消费、信贷消费对于消费的刺激究竟会有多大。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津津乐道西方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要知道这种行为是在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下发生的。敢于借贷消费,是因为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至少是可以形成明确的预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制度在促成消费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西方社会中的福利国家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由〃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开始建立的。从这一点来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即使仅仅对于形成适应大规模耐用消费品生产的消费市场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三是市场约束。流通渠道的不畅和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假冒伪劣商品,种种欺诈和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抑制着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
  四是结构约束。目前中国市场的供求结构扭曲,一方面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大量商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滞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结构层次的提高。
  此外收入结构决定常规性支付不足。在9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工资按时发放,意味着全部收入稳定。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收入分配上的畸形结构,加上‘下岗’、‘失业’、就业困难,从而收入不稳定,造成人们支付能力有以下两个特征。1)一次性支付能力很强。2)常规性支付能力不足。人们能够一次性拿出10万、20万元来,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日常生活之外支付每个月几百元或者上千元的消费。确切地说,人们对于一次性支出与常规性支付的实际和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你也许会咬咬牙一次性地支出一笔较大数目的钱,但如果让每个月固定地拿出一笔支出,则会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人们会感到后者的压力更大。原因就在于收入结构。一次性支出,使用的是收入的积累,而常规性支出,意味着要以稳定收入为基础。这就导致目前消费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买起用不起〃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汽车。〃买得起,养不起〃,这是许多人对于汽车、住房消费的感慨。也就是说,几万元的价格,对于城市中的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是可以支付得起的。但每年几千元上万元的费用,又使得人们望而却步。在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中,住宅和私人汽车是两个重点项目,或称之为经济增长点,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两种产品的消费,恰恰需要以较高的个人常规性收入为基础。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居民的收入结构恰恰与这种要求相矛盾。
  进一步说,在这种收入结构的基础上,贷款消费、信用消费、分期付款,能够刺激的消费需求也会是相当有限的。本来连存在银行中的钱都不敢花掉,让他去贷款买汽车和住房,而且以后还要固定按时间支付一项相当数目的款项,这是很难接受的。
  有经济学家认为,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太低。我们基本赞成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和含糊。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常规性收入太少。就整个社会而言,是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大部分收入是通过非常规性的渠道分配的,而不是通过常规性的渠道分配的,甚至有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得到。现在看来,这不仅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规范,而且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形成,甚至引起社会的不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整体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合理的收入阶层结构还没有形成,一旦这种结构形成,中国经济就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一条看似简单实际又很重要的法则:在转型时期,经济不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价格适时上涨。
  有没有‘价格规律’?
  经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