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费领域的跨国公司,封存自己的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反将落后产品转移到这些新兴市场,进一步造成高能耗。
比如,丰田在美国发售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凯美瑞(Hybird Camery)时,却没有在中国同步推出这一节能环保的车型,而是仅将凯美瑞传统动力车型当作新车型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售(图8…4)。由于这两款车型所使用的动力技术不同,两者之间节能效果相差明显。即使是中国人想通过使用节能环保的车型来减少石油需求,也是没有机会的。那么,敢问,中国对于石油的高消耗里,军功章是不是应该也有像丰田这样的跨国公司一半呢?难道说增大石油资源消耗、制造环境污染的责任只能由使用石油的新兴国家承担吗?据顽童所知,从2006年中期到2008年初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丰田这款传统动力的凯美瑞在国内创造了60万辆的销售业绩,而传统动力的凯美瑞较混合动力的新车型耗能要高28%。顽童早在2006年就已经在美国试驾过丰田凯美瑞的这款混合动力的新车,所以一直想请教丰田公司,即使不能在中国只推出这一新车型(当然出于生意的考虑,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消费者一个选择的机会呢?难道说传统动力车型的生产线在没有赚够钱的情况下,就不在中国推广新的混合动力车型吗?中国作为如此巨大的汽车市场竟然都没有机会对节油产品做出选择,这未免太过可笑了。丰田不仅是凯美瑞,这样的情况还存在于相应的面包车型。虽然据丰田公司没有确认的消息称有可能在2009年之后有机会在中国发布这一新型混合动力车型,但顽童在听到这个“没有确认的”消息时,心里依然感觉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
还说塑料袋的问题,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袋的呢?没错,是在90年代超市出现之后,尤其是在国外的大型超市进入中国之后才开始的,而在这之前家家都是用菜篮子或布袋子上街买菜的。是“超级市场”这个“外来的和尚”在中国念了一本大量使用塑料袋的“浪费经”,给我们惯出了爱用塑料袋的毛病。不仅大量消耗着石油,还增加了白色污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新兴国家不应当背负“推高油价”的黑锅(2)
上述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不仅给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带来了极高的能源消耗,同时也增加了这些地区的碳排放量。“新兴国家”因此背负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两大黑锅。
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对于石油等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其根本并不仅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由于这些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西方发达国家的订单,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国内需求增长目前仍是处在正常和健康的状态之中,因此,将全球能源、资源消费的高增长问题和连带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到“新兴国家”身上是一个巨大的谬误。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新兴国家”应该思考的,更需要整个全球化制造产业列车各个链节中所涉及的国家共同出谋划策。
顽童在此大胆提议,既然世界的经济在全球化,整个市场、资本、人力,甚至于管理都在全球化,那么资源是不是也应该真正的实行全球化呢?比如,在输出外包的同时跟随订单带入一定量的石油资源或其他原材料资源,就像现在已经在实行的碳排放量交易一样,通过这样的手段在加工国和发包国之间进行一定的平衡。
战略性的高能耗产业区域化转移带给“新兴国家”的伤害还不仅仅局限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两个方面。由于“新兴国家”在整个全球化制造产业列车中所占的位置,使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要求为转移,这就使得产业转轨难度加大。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所谓的“上下车、停开车及掉头难”。
然而,在全球化制造产业列车把我国打造成了其中的一节车厢之后,我们国家的很多人就满足于这种状态,不能冷静的面对自身的问题,甚至怀抱着这种打工心态,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实力已经完全熊猫化,没有竞争力可言。于是就出现了有的人接受了发达国家的忽悠,还得意洋洋的向世人宣布我们的加工业已经雄居世界第一,殊不知这里的雄不是雄鸡的“雄”而是熊猫的“熊”。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会长约翰·恩格勒2008年8月18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提醒,“美国工业可继续领先于中国,中国制造业超美尚需时日”。文章称,对于中国现在正重塑世界工厂地位,并将于明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这一预言观点,约翰·恩格勒及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同仁并不敢苟同。
文章认为,中国要赶超美国尚需时日。根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分析报告显示,就实际制造业增加值(根据物价进行了调整反映出产量)而言,美国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最大制造国,工业产出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约翰·恩格勒分析援用了颇受尊重的世界银行数据库,报告显示,美国2008年的产量将是第四大经济体中国(欧盟和日本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两倍。即使按照当前以美元计算的制造业衡量尺度,2008年中国的产出也将只有美国的大约60%。
中国明年远远不能取代美国,假如它的制造业继续以10%以上的实际年增长率发展,总产量也要到2020年左右才会赶上美国。此外,鉴于中国开始受到制约,是否能保持快速增长还很不确定。
约翰·恩格勒直言不讳地说,中国2009年超越美国的唯一途径是美国遭遇某种经济灾难。但那对任何人都是没有好处的。中国将来有朝一日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大制造国,假如中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经济从出口型增长逐步转向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一直在努力说服中国所采纳的内需型增长,只有那样才会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上升。那将在真正意义上对全球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然而,假如中国的工业产量超过美国是因为它继续依赖加剧全球贸易不均衡状况的出口型增长,那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美国。例如即使现在,欧盟2008年对华贸易逆差就已即将超过美国的对华巨额逆差。
我们看到,美国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而且美国2007年的制造业产量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虽然2000年制造业工作岗位减少了300 万个以上,但美国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如今75个工人就能达到那时100个公认的产量。
可见,通过外包成功甩掉制造加工链节的包袱,制造加工业全球化的转移越是成功,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盈利就越是成功。
约翰·恩格勒的文章给还处在“我国制造业明年有望冠全球”的幻觉中陶醉的我们好好的泼了一盆冷水,让我们能够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把全球化产业列车中的生产加工制造链节比喻成做饭的话,那么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为做好这顿饭而大兴“厨房”的阶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们国家就像个傻大姐一样,都不看看做这顿饭的米有没有准备好,就风风火火地要去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厨房,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好厨房之后才发现原来没有米。几乎不留余地的大肆兴建产业设备,为我国带来了难以预想的困难。因为找不到“米”,使得很多“厨房”闲置,在产业设备的投入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同时,由于“厨房”规模的巨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根本没有办法轻易转产,再加上发达国家一方的订单要求,彻底把我们“箍死”在当中,骑虎难下。于是,遭到一些资源出口国家和阵营的狙击便也成了常事。而那些本应在大兴土木建造厨房之前提出产业规划的专家们,在厨房兴建前和兴建中什么都不说,只等到要做“无米之炊”时才一个个跑出来充当事后诸葛亮。真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只知道活生生把可行性研究报告做成可批性研究报告。
由于我们在全球化制造产业列车中所处的位置,使我们只能完全被动地服从车头。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涨幅达到了惊人的,艰难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
在钢铁石油等资源产业领域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