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该怎么办”、“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是的,它不但是一本有趣的小说,还是一本职场生存手册、办公室宝典。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杜拉拉的故事显然比那些遥不可及的盖茨、韦尔奇们更亲切,更有参考价值。有读者评论说:“《杜拉拉升职记》中,职场争斗和职场内幕写得非常逼真,很有参考价值,让我很有共鸣。”
而《浮沉》同样是一个“职场灰姑娘”的故事,以外企职场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位白领的职场沉浮,真实展现了外企职场风云和商场生存策略。实际上,这是一本集合了几乎所有职场小说看点的作品,外企结构、企业商战、职场攻略、办公室政治、男欢女爱……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兴趣点。
一位网名叫“Nicky”的女白领说:“《浮沉》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影子。很喜欢乔莉这个主人公。里面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浮沉》中的故事也让另一位女读者大呼过瘾,她说:“这本书虽然是平铺直叙,但是逻辑清晰,分析透彻,十分好看。以前听同事讲过一些职场上的故事,但最多只有情节,没有分析,有时还要讲得很隐晦,经常听不出个所以然。看罢此书,才会感叹一声,啊,原来如此。”
“商战完全手册”:我不是教你诈
与《浮沉》和《杜拉拉升职记》相比,《圈子圈套》和《输赢》更为“生猛”,直接把尔虞我诈的商战展现给读者,让人深入到职场中最隐秘的部分。两位作者剑走偏锋,把商场里的竞争写得比武侠小说还扣人心弦。
《圈子圈套》一共写了三部,讲的是一个职场小人物的奋斗史,从一个最底层的销售人员,到跨国公司中国区代理首席代表,再到中国区总经理,主人公洪钧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处处藏杀机,步步有陷阱,洪钧在一个个圈套中艰难前行,看客们跟着他一起坐了一趟惊心动魄的“职场过山车”。
《输赢》的故事与《圈子圈套》很相似,也是描写销售人员的残酷竞争,情节跌宕起伏,而且作者还把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销售技巧“摧龙六式”融入小说之中,让读者既看了故事又受到培训,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这些小说真的能成为职场人士的《孙子兵法》、《武穆遗书》,让他们在职场生活中无往不利吗?读者的观点分歧很大。
读者周明对记者说:“《输赢》和《圈子圈套》都是我上大学时看的,两本书都很好看,而且让我受益匪浅,我刚刚工作,有很多经验都是从这两本书里学到的。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正直是成功的保障。”
一位姓萧的读者观点恰恰与周明相反,他说:“这种小说当故事看看就行了,不要去深究里面的含义———如果把它当成教科书,那可就惨了。”他说,可能是基于“劝人向善”的原因,作者写得颇为理想化,终归还是邪不胜正,但真实的人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读者徐伟本身也是一名销售人员,他告诉记者:“我是以朝圣的态度来读《输赢》的,虽然自己做过几年销售,但自认为不算高手,想学学高手做销售的技巧。读完《输赢》,说老实话,大失所望,虽然作者自称有很多年IBM和戴尔的销售经验,但是感觉作者所处的位置还比较低端,作者对销售的理解也比较肤浅。作者总结的销售经验,所谓的‘摧龙六式’,纯粹是一名低端销售人员的经验之谈,作为销售新人学学还可以,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致命缺点:情节雷同,文学性差
出版界的跟风现象一向非常严重,眼看这几部职场小说红得发紫,一部部跟风之作接踵而来:《白骨精列传》、《危情魔方》……另外,一批诸如《“白骨精”职场秘诀》之类的职场读物也相继出现,想搭一搭职场小说畅销的顺风车。但是,大部分职场小说都长着一张相似的面孔。
对比一下《输赢》与《圈子圈套》,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两本书简直就是双胞胎,都是IT界销售人员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一个大单的争夺展开;客户中都有一位起决定作用的管理人员被竞争对手“搞定”;主要竞争对手都是主人公的一个老相识;最终,主人公都夺得了订单,在公司中得到提升……读者唐秋娴说:“这两本书太相似了,我经常会把它们搞混。”
与这种情况类似,《浮沉》与《杜拉拉升职记》也是一对极其相似的“姊妹花”。
连几部公认的成功之作都如此雷同,职场小说的前途让人捏了一把汗。只有突破固有的模式,将职场写出新意,才能争取更多的读者。否则,读者太容易“审美疲劳”了。
另外,在采访中很多读者反映,职场小说大多文学性较差,缺乏思想和文化的深层挖掘,很多内容经不起推敲。
作为文学作品,职场小说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情节浮夸,作者把销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理想化地放大,上亿的大单、最先进的销售手段、帅哥美女……其实,有时候平实一点,反而会更具真实感。一位读者说:“《输赢》在情节安排上不怎么样,很多地方没有好好推敲,结尾太草率了!”另外,几本书都有描写感情的部分,但这种描写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失败。作者们都把感情纠葛处理得像韩剧一样繁冗,但这却与全书并不协调。读者小京说:“《输赢》的后半部分很幼稚,而《圈子圈套》中菲比的安排也显得很刻意。”
这些缺憾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作者都不是职业作家。虽说读者选择职场小说并不是冲着它们的文学性去的,但既然披着小说的外衣,还是应该更专业一点。否则,职场小说眼下的红火可能只是暂时的,或许它可以吸引一部分公司白领和职场新人,但很难具有普遍的社会阅读价值。
《永不言弃》为职场小说添把火
10年前,一个叫亚当斯的美国人用他的画笔塑造了全球最有名的上班族——呆伯特。书中这个方脸、翘领带的计算机工程师, 总能用他的“装笨*”,化解职场中大小难题,在尔虞我诈的生存游戏中所向披靡。如今,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改编着“呆伯特”的故事。
从2006年《圈子圈套》三部曲上市开始,经过2007年《杜拉拉升职记》、《浮沉》等热销作品的加温,2008年成为了“职场圣经”的红火年。读者们不再一味热衷于玄幻、穿越等题材构造的幻想世界,教给人们如何生存和打拼的职场小说迅速风靡起来。这些作品都是以企业商战、职场攻略、办公室政治、指导年轻人实现“中产阶层梦想”为卖点,屡屡登上各类图书销售榜榜首。
在2008年的红火年过后,各界人士开始对职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使职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挑战。而《永不言弃》的出现,向人们证明了:2009年,职场小说不仅热度不减,写作风格和理念也更加多元化。《永不言弃》与以往的职场小说不同,他并不着力于描写职场的残酷斗争与人性的丑恶,而是以述说人性、展现职场女性的自尊与个性为目的,宣扬行走职场的全新理念。在对职场小说的雷同性和非普适性的批评声中,这部作品无疑为正在冷却的热销之火又吹来了一阵新鲜的氧气。
《永不言弃》专题//book。sina。/z/ybyq。shtml。 最好的txt下载网
前夜 (1)
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简桢还在撑着头打电话。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签证处的电话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她一边拨号,一边刷新着Outlook,看俄罗斯那边有没有新邮件过来。隔着将近一万公里的距离,那边通过网络遥控着她要求协助解决问题,科技如此发达,不知道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
还是没有人接电话,那边的秘书又发邮件过来了,要求她今天务必解决,不然奇科娃无法如期到北京来参加会议。好像这件事是她的错。
明明在这次全球会议之前一个多月,她就给全球参会的老大和他们的秘书们发了详尽的北京旅行/公务攻略,文件按字母顺序排列好,连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标准插座示意图、是否需要支付小费这样琐碎的事都想到了,更不要说签证方面——她已经替他们查好了所有当地中国使领馆签证事务的网页,附了链接,给每个人发了中英文双份的邀请信。很多老大过目后亲自发邮件给简桢表示感谢和赞赏,她当时满足地想,费了那么多心思也值了,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