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居士想了很久,竟然立即顿悟:“原来苦都是来自愚钝无知,这正是十二因缘的根本啊。愚钝才远离佛法,无知才不懂佛法,导致不断经历轮回,生出诸多苦恼。”她反复琢磨,立即证得须陀洹道(佛教将众生分为十类,其中有四类已经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了轮回,称为四圣,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其中声闻是四圣中的最初级,分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须陀洹果为初果,是俗人初入法道的第一个等级)。
女居士顿悟之后,很感激比丘,于是打算拿一些贵重的衣衫给比丘。可等她一抬头,却发现比丘不见了,她以为比丘用神通飞走了,所以拿着衣衫到松寺去找。
比丘回到寺庙后便躲了起来,觉得自己错教了人家,担心人家会找上门来。这事被比丘的师父知道了,师父知道女居士证得了须陀洹果,于是告诉了比丘。比丘这才知道,一切胆怯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非常可笑。后来这位比丘证得罗汉果位,他就是五百罗汉里的摩诃罗尊者。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胆怯其实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比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会不会威胁到女居士的求法之路,所以胆怯;职场新人则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从而威胁到职场生存,所以胆怯。
一般而言,胆怯表现为与陌生人相处紧张;在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不愿说话,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在公共场合手足无措,局促不安,说话没有逻辑。胆怯通常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境中:
(1)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比如新生入学、新人入职等。当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时,胆怯就会出现。
(2)经历过失败的体验后,再次面临同样困境时。比如职场新人在某个问题上犯过错,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要是再犯错怎么办”的担忧,从而产生胆怯心理,不敢面对。
(3)自卑的时候。比如职场新人觉得自己刚到公司,对公司不熟悉,工作能力不够,所以容易感到自卑,不敢发表意见。
要想克服胆怯,就要找到胆怯的根源。如果是性格内向造成的胆怯,则需要跟一些开朗的同龄人多相处;如果是认识性胆怯,即太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则可以多和人交流沟通,尝试多说话,放下包袱;如果是因为失败挫折导致的胆怯,则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克服自身弱点来解决,不要自我逃避。
其实还是那句话,胆怯都是自己吓自己,自己对未知进行了过多负面的思考,并扩大了负面后果带来的影响,导致事情还没发生,就在脑海里形成不好的结果,好像已经身处威胁中一样。胆怯的新人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丢掉胡思乱想的沉重包袱,清空一切杂念,先迈出该迈的步伐,之后才知道下一步是否存在危险。如果连第一步都不敢迈,那么以后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应走出去,小心走,才能融入新环境,一步步迈向你的理想阶梯。
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办公,而是做什么
生活:公司规模小,地址在民居里,感觉很没面子。
修行:只要有修行的决心,在哪里都无所谓。
大鹏毕业半年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看着同学一个个都就业了,心里难免不平衡。他给我发来咨询邮件,问我该如何调整这种不平衡。我回复他说:“很简单,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然后收到了他这样的回信:
“我也很想找一份工作干着,但没有合适的。我看上的工作岗位都要求有经验,而那些不需要经验的大多是销售工作。我学的是平面设计,想从事相关行业,不想当销售。还有几个公司的岗位倒挺合我的专业,可都在居民区里办公,规模也小,只有十几个人。我那些同学都在写字楼里上班,怎么也算是个白领。我要在居民区里办公,就像一个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在那么小的公司工作,能有什么发展?”
我没有直接回复他该怎么做,而是先发给他一篇故事。
第8节。
有三个和尚在河边修行,三人各自找到一块大石头在上面打坐禅定。过了一会儿,有个和尚站起来要走,原因是有虫子咬他,他不想杀生,于是想找个没虫子的地方打坐。又过了一会儿,又站起一个和尚离开河边,原因是河水湍急,声音太吵,他想找个更偏僻的地方修行。这时就剩最后一个和尚,一动不动地坐在河边,蚊虫来叮他,他不动;河水“哗哗”地从他面前流过,他也不动。
到了中午,三个和尚在一起吃午饭。提前离开的那两个和尚互相说:“那个地方不适合修行,到处是虫子,咬得我没法入定。”“是啊,河水声也很吵。我们应该找个更适合修行的地方。”只有一直没离开的那个和尚一言不发,这两个和尚就问他:“你觉得呢?”
和尚放下碗筷说:“蚊虫叮我咬我,是我前世欠下的。也说不定,它们在某一世当过我的父母,父母对我有养育之恩,我牺牲点血又有什么呢?河水流淌是自然之声,我们既然生在自然之中,那我们的每一句经文也都是自然之声。既然都是自然之声,流水声和念经声又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是修行的心,只要足够坚定,在哪里修行都一样。”
两三天后,我收到了大鹏的回信,他说已经在那几家办公地址在居民区的小公司里挑了一家去上班。我想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只要心存目标,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能有所发展。其实像大鹏这样的毕业生看不上小公司,归根结底是因为面子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有面子的工作;也不是觉得在小公司里没前途,而是觉得说出去很没面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他将人类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人们对面子的追求属于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自信、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内容,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人们希望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得有能力、有信心、有自主权,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们希望获得外界的尊重、认可、赞扬,并以此获得地位、建立威信。只有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找到自我价值,对人生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所谓的面子,就是渴望得到外界的称赞、认可,由此加强自尊,是一种理想化的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的统一。
如何放下面子,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可能需要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这段过程里经历过挫折、体会过不容易,才知道面子跟尊严是两回事。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在能为目标做些什么,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显得高贵、优雅。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清朝有位禅师批卦算命很准,有很多信徒、追随者,备受尊重。有一天,禅师为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自己后天早上启明星消失后就会死。禅师很担心,不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个卦象传到了信众耳朵里,大家担心禅师会有不测,于是自发组织在寺庙门口为禅师日夜祈祷。到了应卦的那天凌晨,信众们更加紧张,他们遥望启明星,嘴里不断念诵经文,希望能改变命运。而禅师此时在藏经阁里也同样战战兢兢,但他担心的不是性命将休,而是一直到当下,他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周围也没有什么危险环境会让他送命,他担心自己的卦象不准,失去在信众间的名誉。
时间一点点消失,启明星也慢慢隐去了光辉,禅师还是没有一点将死的迹象。他推开窗户,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信众,心想:“不能丢面子。”于是,就在信众认为禅师会躲过一劫的时候,禅师从藏经阁纵身跃下,死在了信众面前。
禅师为了面子而丢了性命。他却从没想过,自己不死,信众会更相信佛法具有无边力量可以改变命运。他只想到,自己如果不死,信众再也不会相信自己。
大鹏也一样,他只想到在居民区工作不如同学在写字楼工作有面子,却没想过抓住眼前的机会,将来可能会一飞冲天。为了面子丢了机会,才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