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业的怀乡病-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新闻界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类似于20年代的重大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将自己推向华尔街,新闻业的纯真年代结束了。媒体不再仅仅是编辑记者们的手工品,它更被股东与盈利需求所左右,但肖恩主持下的《纽约客》却似乎依旧保持着哈罗德·罗斯时代的单纯。罗斯对于编辑人员的溺爱简直令人难以想像,他从不允许经营部门走进编辑部的大门,似乎也从不考虑他的商业合伙人弗雷西曼的感受。如果《纽约客》赚了更多的钱,那么就必须提供更好的报酬给作家们。强势的罗斯使弗雷西曼无可争辩,但随着杂志的成功,后者也的确赚了更多的钱。到了弗雷西曼的儿子彼得·弗雷西曼与肖恩搭档时,前者对后者的尊敬犹如儿子之于父亲,没人质疑这是一本以编辑部为核心的杂志,或者说这是一本肖恩个性的杂志。肖恩几乎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很少考虑是否该把工作分给别人。当小弗雷西曼在1974年的股东大会上被人问道“肖恩先生是否有副手时”,这位发行人不能肯定地支吾道:“我想他没有”,他的确不了解编辑部的情况。
  

圣徒威廉·肖恩(3)
肖恩自己也清楚《纽约客》杂志多么与众不同,它从不需要取悦市场,也没有经营的压力,并且它还盈利,且利润丰厚。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致编辑人员的一封信中,肖恩承认,《纽约客》的编辑部简直是在一种完全理想的状况下运行的。别的地方是以商业分析为导向,而这里完全是另一个极端。而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得以维系。当越来越多的人为肖恩之后的《纽约客》担忧时,肖恩却没有做好寻找接班人的工作。他挑选了年轻的编辑乔纳森·秉汉姆作为继承人,但后者虽是一个杰出的记者却非一名好的主编。他刻意模仿肖恩,却不了解肖恩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个试探性的任命在一片抗议声中夭折。
  到了20世纪80年代,《纽约客》面临着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媒体世界已经变得庞杂无比,电视而非过去的印刷品才是核心力量。人们也越来越追逐有趣的东西,在1974年创刊的、以电视明星为报道对象的《人物》(People)杂志大获全胜。《纽约客》严肃的报道方式虽然依旧盈利,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微薄。早在1974年它的销路已跌至每期万份,1983年虽增至51万份,但1年以后又跌至50万份。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纽约客》将被出售的传闻已经出现。贝克夏投资公司的沃伦·巴菲特与福特基金会的负责人麦乔治·邦迪都曾私下与肖恩联系,倘若出现意外,他们愿意出资帮助肖恩,以延续《纽约客》的传统。肖恩婉言谢绝,并从未将此事告诉发行人彼得·弗雷西曼。
  但最终彼得·弗雷西曼还是抵制不住纽豪斯出版集团亿美元的出价。1985年,以出版小报与空洞的时尚杂志为主业的士毅·纽豪斯拥有了他垂涎已久的《纽约客》。这项交易最初并未激起肖恩与其他作家们的愤怒。因为纽豪斯已经信誓旦旦地承诺将继续保持《纽约客》的传统,他还公开宣称肖恩是他的精神导师之一。而肖恩也一直对士毅·纽豪斯不无好感,他觉得在20世纪60年代时自己曾在某个俱乐部见过这个孩子。而他的信心也体现在当期的《纽约客》中。他破例在杂志上写道:“《纽约客》商业经营的所有权或可以易手,但是《纽约客》的基本构想—《纽约客》的传统、《纽约客》的精神—从来不曾为任何个人所拥有过。它是不能被买卖的。它存在于许多作家、艺术家、编辑和编辑助理们的心底深处,他们为了文学、新闻、美学、道德原则的共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工作。”
  但肖恩显然是过于乐观了。他已经76岁了,是世界上最年长的主编,尽管他的头脑依旧敏锐,但一些人或多或少觉得他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他们批评他将《纽约客》变成了一个老友俱乐部,他不舍得解雇与他相伴多年的作家与艺术家,为了照顾他们,他不得不发表一些已经不再受欢迎的作品。杂志的销量与广告额继续下降。
  在1987年1月的一封公开信中,纽豪斯强迫肖恩在当年3月1日退休,并选择格特利布而非肖恩推荐的查尔斯·麦格拉斯(Charles Mcgrath)作为继承人。这个令人震惊的声明,使肖恩感觉到一种背叛感。比肖恩更愤怒的是《纽约客》的150多名艺术家与作家。一种类似于亚特兰蒂斯岛沉没的绝望感扑面而来。整整35年来,肖恩指导着《纽约客》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他几乎要克服年龄的障碍,似乎要将这种指导永久性地持续下去,因为人们暗暗意识到,那是肖恩的职位,会有合格的继承人出现吗?
  那次发生在《纽约客》总部的抗议成了全美新闻报道的中心。同情《纽约客》作家群的媒体哀叹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反驳者则相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事变更了,那些抗议的作家们是一群被宠坏的孩子,实在不够成熟。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华盛顿邮报》的著名专栏作者)在《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写道:“《纽约客》的作家,其中一些你可能认为早已死掉了,其他一些作家则像逝去的人一样写作,他们抗议肖恩被突然性地替换了—经过仅仅35年之后。”
  纽豪斯的举动使肖恩最后两年的任期看起来像是一个过渡,他在1985年表达的对肖恩的推崇似乎完全是为了稳定人心。但是据莉莉安·罗斯回忆,肖恩从未责怪过纽豪斯,他对后者依旧充满着某种父亲式的情感。肖恩的告别书弥漫着一个79岁老人的伤感,并暗暗地流露出他所推崇的那些品质正在变得不合时代节拍:“在这混乱的时刻里,我五味陈杂而茫然不知所措,几乎静不下心来和诸位道别……我们用诚实和爱心完成了我们的工作。《纽约客》……,曾经是最高雅的杂志,或许可以称它是空前最伟大的杂志,但是这份工作上的成就比起我与诸君之间的情谊,它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真正最重要的,在于你我曾经共同工作……,我们曾经不断地努力,试图发觉事实、传播真理。”
  在与肖恩长达半生的相处中,莉莉安·罗斯发现这个男人总是被一种死亡感压迫着,他很少有放松感,他必须时刻通过工作来对抗死亡对他的召唤。他有自己的妻子与两个孩子,他的家人与朋友知道他与莉莉安的情人关系,因为他与她都不喜欢虚伪的隐瞒。他热衷于音乐,他的家是《纽约客》作家们喜欢去的地方,他为客人们弹钢琴。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音乐天赋使他成为《纽约客》作家聚会时的明星。他几乎从不外出渡假,书桌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休息场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圣徒威廉·肖恩(4)
现在他退休了,他的确有点兴奋地重操旧业,他开始写作剧本。35年以来,肖恩先生与《纽约客》紧紧相连,后者诱惑与吞噬了他的全部精力与时间,而他本人也成了新闻史上最温柔、最伟大的独裁者,一些作家声称竟然在他身上发现了丘吉尔式的特质。
  但一直到1992年12月8日死亡之日降临前夕,肖恩还打算与新总编蒂娜·布朗一起探讨《纽约客》的未来。在格特利布继任后,杂志的销量与广告依然不见起色。肖恩甚至一直期待纽豪斯能够再次询问他的意见,他随时准备再次投入全部精力帮助这本杂志。当以拯救《名利场》(Vanity Fair)而著名的蒂娜·布朗继任格特利布之职时,纽豪斯已准备要完全抛弃肖恩那一套了。但肖恩对他的继任者并没有发表过任何负面的评价,他总是期待能够提供自己的帮助,但从未有人问过他。
  1992年10月5日,在蒂娜·布朗主编的第1期《纽约客》的封面上出现了朋克的形象。这已是一个令85岁的肖恩不安的世界了,人们寻求的是明星、刺激而非隽永的文字天堂,今日的主编追求的是将自己包装成明星,而非兢兢业业地为作家服务。那些羞涩、敏感、莫名其妙的同辈们已经离去,E·B·怀特、詹姆斯·瑟伯都已不再,而J·D·塞林格也躲进了森林中不愿出来。只有跟他们在一起,肖恩先生才能感到从容。
  2002年的《纽约客》依旧是一本美妙的杂志,依旧令人尊敬,它甚至在2001年的国家杂志奖中获得了5项大奖。但是谁都清楚,它不可能再像肖恩时代那样无可匹敌了。正如肖恩自己都承认的,他任期内的《纽约客》,没有前人,也不可能被延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