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本报配发的评论中,对杨斌作了这样的评价——
72亿人民币,今年《福布斯》排行榜的最大黑马,《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让他浮出水面。38岁的杨斌年轻而传奇,“这样一个五岁成为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青年,在中国社会转型最痛楚的沈阳,在中国加入WTO可能最危险的农业方面,给人希望,催人奋进。”
如果您对杨斌更详细的经历感兴趣,不妨读一下记者在当期报纸上发表的那篇文章——《杨斌:驰过鲜花遍野的神话黑马》。(详见附文4)
从当时记者所能获得的信息来看,这篇报道虽然是正面的,但是凭心而论,她是客观的。至少,记者没有将杨斌不愿为外人所知的国内A股的那段经历隐瞒掉。而对于杨斌资产、投资线路、履历的记录,也忠实地依据了当时可信的资料。
当然,如果您还对当时的所有富豪及其群涌的现象感兴趣,记者推荐您阅读一下张彬主任配写的那篇评论——《阳光下的富豪公众化的责任》(详见附文5)。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回头看,对于杨斌的评论已经难以说正确,但是在当时仅有的信息中,在当时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突起的浪潮下,那样的评论是激荡人心的。
附文4:杨斌—驰过鲜花遍野的神话黑马
(《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10月29日第29版头条)
□本报记者 王玉德 沈阳报道
黑马富豪
38岁的欧亚集团总裁杨斌有个习惯,每天午睡醒来后,他都要亲自开着那辆高大的丰田吉普绕荷兰村一周,督导工程的同时,也细心欣赏自己亲手在沈阳西北郊缔造的这片人间胜迹。
荷兰村位于沈阳市于洪区,占地面积6000亩,这已经超越了原初意义上的农业综合生态观光基地的概念,其建筑的规模和布局简直就是沈阳的一座卫星城:玻璃温室花卉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区、花卉博览中心、16万平方米的室内海上沙滩……杨斌流连其中,就像一个国王。
10月25日,杨斌再次午睡醒来的时候,连夜从北京赶到沈阳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坐到了他宽大的办公桌前:“就在明天(2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在纽约宣布2001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根据我们得到的可靠消息,您被排在了第二位,拥有资产9亿美元,仅次于刘永好兄弟。您对这个排名感到意外吗?”
“《福布斯》每年评出全球最优秀的200个中小企业,这对于企业有积极意义,对于这个结果我们也当然是认同的,”杨斌没有显示出记者想象中的惊讶,一如既往地起身去巡视他的荷兰村,“事实上,9亿美金是少了,我们的数字比这个还要大。”
根据杨斌自己的描述和记者多方取得的资料,杨的资产构成应该是这样的:总部为投在荷兰的欧亚实业集团,下属的全资机构包括分布在全世界的十五六个分支机构和国内的六七个子公司,这些机构大多从事鲜花和花卉种苗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业务,而在所有的这些资产中,又以设在中国沈阳的欧亚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其主营项目就是荷兰村。
“海外的资产目前很难统计有多少,单就荷兰村而言,目前的价值就在60亿人民币以上,如果最终开发完毕,荷兰村的总资产会超过250亿。”杨以数字回应了《福布斯》的评价。
对于财经界,杨斌的出现显然有些意外。不仅去年《福布斯》杂志排名中从未出现过他的名字,就是在国内的媒体报道中,人们也很难摸清这位企业家的来龙去脉。
然而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杨斌,居然在传媒的视野之外积累起9亿美元的身家,并且一下子就排到了中国富豪榜的第二位,与排名第一的刘永好兄弟仅有1亿美元之差。
一切的出现仿佛在一夜之间,杨俨然是财富圈中的黑马。
“中国的国情复杂,因此对于外界的宣传,我们一直保持低调。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啊。”在开车带记者参观荷兰村的一个半小时中,杨反复对记者重复这句话,“今天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公开接受采访。”
吃百家饭的国际孤儿
很少有人知道杨斌的个人经历,然而他的个人经历实在富有传奇色彩。
杨斌说,小的时候,自己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5岁就成了孤儿的他,靠年迈的奶奶摆茶水摊和亲戚的接济才得以长大成人。1981年,18岁的杨斌考进海军第二炮兵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8岁之前,我什么苦都吃过,”杨斌说。
1987年,杨斌获得了去荷兰留学的机会。在荷兰莱顿市,杨斌第一次领略了高度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也第一次看到了完全不同于中国农民的荷兰农民:在中国说一个人是农民,一个意思是说这个人土,另一个意思是说这个人穷;而荷兰的农民人均家庭收入高达25万美元,农民意味着中产阶级和非常有钱的人的意思。致富的念头于是开始萌生于杨斌心中。
同许多留学生一样,杨斌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生活。杨敏锐地把握到了东欧解体、市场解冻所蕴涵的商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往来于中国和欧洲腹地,进行棉制品、纺织品和成衣的进出口贸易。
短短的两三年内,杨的生意越做越大,总资产达到了几千万美金,杨斌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1990年,27岁的他在荷兰创立了欧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公司。 1992年前后,实力步步壮大的杨斌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凭借他对荷兰农业的深刻了解,特色农业成了他选择的新突破口,他的子公司和###络也遍布全球客户,几乎涵盖了各大洲的所有花卉业巨头。杨斌说,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他当时的实力,根据中国花卉行业协会的统计,90年代初,中国花卉市场有70%的鲜花都是欧亚集团引进的。“我毕竟是荷兰籍中国人,我的优势就在于沟通中国与西方,作为一个企业家,关键的是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回中国投资是我的必然选择。”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94年,杨斌开始对国内投资,先后在沈阳、大连、成都、长春等地建设大型的温室与冷库公司,还在北京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花卉超市。“相对于荷兰、美国、以色列三大农业模式,中国农业应该有一个现代化的样本。”杨斌知道,荷兰的鲜花出口量占世界70%,被称为“欧洲菜蓝子”,出口额20亿元以上的农业现代化集团就有400多家,而把这些大集团的农业生产模式带到中国来,则是自己在中国成功的钥匙。
实践再次证明了杨斌作为一个商人的秉赋与才干。1998年,杨刚刚来到沈阳西北郊偏僻的小韩屯投资时,没有人对那片荒芜的土地感兴趣。两年过去,这里典雅的哥特式建筑、大片盛开的郁金香和纵横蜿蜒的园内河渠吸引来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欧共体领导人奇桑特以及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人以后,杨斌作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商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我只花了15亿从政府手中买下来这6000亩片土地,现在不算地上的产业,光这片地皮就价值30亿以上。”
打通资本通道
假如杨斌毫无挫折地将自己身家打造到9亿美金以上,这样的经历显然过于神奇。事实上,同所有的企业家一样,杨斌归国投资以后,也曾经一度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战略调整问题,而成功的资本运作在关键的时刻帮他打通了通往财富的道路。
在采访杨斌时,他一直向《21世纪》极力推荐坐在车后座的欧亚实业财务总监阎闯:“阎闯为欧亚集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阎闯原来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杨则是其国内客户。两人相识在杨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又无计提升企业规模的阶段。那是1998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杨的足迹已经几乎踏遍了全国,四处扩张,在国内的投资也有十五六家之多,但杨苦恼的是,虽然各个分公司的营业额度年年都在增加,但是却始终难以将企业做到理想的高度。此时的杨意识到了分散投资的弊端,而阎对于杨的作用,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在杨需要集中经营的时候找到了资本运营这把钥匙。
根据《21世纪》得到的资料,1998年,国内投资已经初具规模的杨斌与他的合作伙伴———广东英豪科教集团总裁陈忠联合作,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已经成为沪市A股“广华化纤”()的第一大股东,并在1999年1月将股票名称正式改名为“欧亚农业”,欧亚集团买壳在国内上市。
然而,因为欧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