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启蒙精神联系起来,当他们把他们自己描绘为严肃的、世俗的、科学的
唯物主义者时,他们便走出了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进化宇宙论的范围。马克
思主义者在集中注意力于作为变革动因的民众政治运动方面,达到了这种程
度,便要求注意社会行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智力便不再用于进化神话的
制造。不过,如李大钊的情况所说明的,这种改变绝不总是直接的或急剧的,
而且,进化宇宙论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的结构留下了它的痕迹。














② 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第 140—154 页。



第 8 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五四事件

不言而喻,1919 年和 20 年代初的伟大思想高潮是许多因素配合起来造
成的,按照中国方式它被给予一个中性的数字名称“五四”(即 5 月 4 日)
运动。这个中国思想转变时期的背景,已有几个必要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北
京大学(一般简称北大)已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它从 1917 年起由新
校长蔡元培(1867—1940 年)领导。蔡元培的经历跨越新旧两个时代。他 25
岁时就在翰林院以经典研究而出名,但后来他成了同盟会的革命者,在德国
学了四年西方哲学,1912 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六个月。他在北大负
责时,欢迎全世界的各种思想,并延揽具有不同经历的年轻人当教职员。
这种风气的出现很快引起了语言方面的重要改革,即书面的口语“白
话”。成为知识界领袖的陈独秀(1879—1942 年),曾经在日本和法国留学,
参加过 1911 年和 1913 年的革命,创办了几种刊物,其中包括 1915 年创刊的
《新青年》,他在成为知识界领袖以后仍在编辑这份刊物。另外一个受过传
统训练的年轻学者胡适(1891—1962 年),留学归来也到了北大,1910 和
1917 年之间他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胡适在提倡白话方面很快
得到陈独秀的支持,白话是现代思维和使民众受教育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工
具。抛弃只有学者才理解的深奥的古文而提倡日常语言的说法和词汇——欧
洲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让位于各民族语言时发生过这类变化。到了 1920 年,
教育部规定学校用白话文。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尽管许多
说法还是表面的。日本的侵略集中表现在 1915 年的“二十一条”中,也集中
表现为军阀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勾结的倾向,尤其是在北
京占统治地位的安福系军阀。1919 年,中国的民族主义达到关心山东问题的
新高峰。巴黎和会最终决定接受日本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的战时秘密协议,
据此日本将保留德国在山东省的权利,日本于 1914 年把德国人赶出了山东。
这公然违反了公开外交和民族自决的新威尔逊原则,引发了五四事件。
那天下午,北京 12 所学校的 3000 多名学生在皇宫大门天安门集会,抗
议巴黎的决定;抗议安福系政府共谋,于 1918 年秘密应允日本留在山东。和
平地开始的示威者,后来打了一名亲日官员并烧了一个内阁次长的住宅。北
京政府使用武力逮捕了许许多多学生,他们的同学们因而变得更加活跃。所
有的爱国民众都被唤醒。至少在其他 200 个地区爆发了学生动乱。上海商人
罢市一星期,大约 40 家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一场有妇女参加、得到广大民
众支持的学生运动发动起来了,拯救中国的义务使学生的组织和积极行动的
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民族主义在政治上的新表现,由于不是事
先策划的,意义更为深远。这次事件的许多成果之一是,北京政府被迫做出
让步,大约 1150 名学生胜利地走出监狱——这是很长时间以后还有影响的一
次胜利。
五四作为一个事件,发生在政治、思想和社会的重要发展已经在进行的
时候,因而它既不是开端也不是顶点,尽管其名称现在常常被用来概括一个
时代。因此,如果我们要了解这个时期的长期动向,我们就必须考察其来龙



去脉。我们还必须承认这一事实,中国历史这样波澜壮阔的一个时期是很有
可能以这样的水准、在这样一个时候到来的。此外,即使在思想和文化的发
展程度上,我们也必须认清种种限制。
本书有关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篇章,在很大程度上把注意力集中于知识分
子本身。这不需要辩解,因为这个阶层虽然人数少,但一般参与对中国和现
代世界具有内在重大意义的论题和争论。不过这样做,我们实际上没有论述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他们至少直至 1949 年,一般仍然生活在民众(和
社会高级阶层)的传统文化范畴所支配的世界中。的确,中国在 20 世纪出现
了大量城市人口,他们所面临的世界有新的通俗出版物,有受西方影响的种
种文学作品,甚至还有电影;他们参预政治事件,也有新的观念——然而他
们仍然照旧生活在古老的传统中。实际上,这种民间宗教和“迷信”的社会,
秘密会社和宗教-政治派别的社会,和尚、道士和教派首领的社会,这样一个
世界在台湾和人民共和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化区,即使现在也还存在。尽管
官方加以抑制,这种世界在那些地区的命运也还不能断定。这个世界现在才
开始受到西方学者认真的关注,它的 20 世纪的历史还须撰写。
中国知识分子中有一些关心大众文化的学者、政治家和小说家,如顾颉
刚、郑振铎、瞿秋白、鲁迅、沈从文等。如我们在下面将要指出的,他们常
常从他们自己特别关心的事项和题目来观察民众社会,但是,把他们的著作
和先行的日本学者以及某些西方人类学家的工作结合起来,便将减轻研究这
个论题的困难。
这一章注意的中心主要在于那些支配五四时期(广义的)及其后的知识
分子阶层所论述的论题和论点。不过,要从 5 月 4 日开始我们的记述,还必
须从发展的过程说起。20 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现在都很明白,始终支配
本世纪上半叶(及其后)的某些论题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就已提出。由于
本书费侠莉和李欧梵所写的两章已对其中的许多论题做了分析,我们在此可
以先做一扼要的复述。



进步和民族主义

如上一章所指出,所有这些论题中最重要最持久的,是关于历史的或由
进化而来的进步这一论题;康有为、严复、谭嗣同这样一些伟大先驱们的著
作首先对这个论题作了说明。正是在他们的著作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广阔的
宇宙-社会进程的观念,这个进程将引导人类最终实现难以想象的人类成就的
可能性,乃至于乌托邦式地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无论这种观念是否被率直
地当作西方观念来接受,无论人们是否像康有为那样为这种观念寻找中国的
根源,它在实质上对盛行了许多世纪的传统儒家社会-政治制度也是有极大的
破坏性的。
虽然这种观念本身的含义具有普遍性,但中国人接受它则和 19 世纪最后
10 年的某些紧迫的时事有关。原有制度可能即将崩溃的前景是像严复、康有
为、梁启超这样的中国文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把自己当作社会卫护者和政
治领袖的根深蒂固的意识,使他们绝不可能接受那种中国作为社会-政治统一
体可能消亡的看法。
到了 19 世纪末,他们终于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酷的问题:作为一个完
整体系的古老儒家传统制度和作为社会-政治统一体(梁启超所说的“群”)
的中国这两者都继续存在,是否是不矛盾的。他们选择后者,实际上也就是
由于今后的需要而选择民族主义。一旦国家的生存和兴旺被确定为首要的目
标,民族主义的主题就一直占主导地位,尽管从一开始它就和社会达尔文主
义这样的思想意识有牵连,后者所定的目标更具普遍性。国家的生存是一个
紧迫的问题,首先导致人们对于促成西方民族-国家优势的一切技术、制度、
体系和思想进行广泛的研究。复兴中国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统一体,这至少在
短期内一直是进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