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对文人的放任和轻视不同,赵宋王朝对武将的猜忌与防范简直到了变态的地步。乾德五年二月,有人上告说,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取亲兵作为心腹,赵匡胤勃然大怒,立刻就要下令杀掉韩重赟。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10)
    亏得赵普上前代为缓颊劝说:如果因为别人说坏话就被杀掉,以后还有谁敢做陛下的将帅?赵匡胤这才作罢,同样,把韩重赟赶出去当节度使。

韩重赟是谁,他是当初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遭遇都是如此,赵匡胤对其他武将的防范之严可想而知。

当然,在赵匡胤这一朝,问题不算很严重,因为赵匡胤本人便是卓越的军事家,在军中很有威望,所以他大力钳制的是禁军和节度使,对边将则十分宽容。

但是,赵匡胤的继承者,包括他的宝贝弟弟赵光义,“一蟹不如一蟹”,带兵打仗一塌糊涂(毛主席评价宋太宗:“此人素不知兵!”),所以对边将也是防意如城,带兵的将士在外处处受到牵制,当然军力衰微,不亡也难!

插一句题外话,这个“一蟹不如一蟹”的出处,便是前面提到的陶谷陶学士,赵匡胤一贯对此人不爽,所以从不重用。

陶谷感觉十分委屈,就温婉地提出来:我长期为圣上您起草诏书,功劳也不小啊。

赵匡胤用鼻子笑笑回答:据有些同志反映,你起草诏书,就是把前人的诏书随便改一改,换点新鲜东西而已,在我看来就是“依样画葫芦”。

被诬蔑后,陶谷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只好写了前面那首著名的“葫芦诗”!这首诗不光在国内传播,不久连外人也知道了,包括吴越王钱俶。

后来陶谷作为使者出使吴越,钱俶也是好意,请他吃最大个的梭子蟹,海鲜是好东西啊,陶谷吃得很开心,就问起来:“你们这里还有没有别的螃蟹?”大国使者有要求,哪敢不从,钱俶急忙命人展示很多别的品种的蟹,最后上来的是一种最小的蟛蜞。

陶谷一看蟛蜞的小样,忍不住呵呵笑了,嘲讽道:“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话多扎耳啊,明显是讽刺吴越国力日渐衰微,国主一任不如一任。钱俶敏感的心灵受到创伤,但也不敢当面翻脸,赵匡胤虎视眈眈,正找借口出兵呢。

怎么办,不能白白受辱!

钱俶国力弱,但不代表脑子差,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吩咐厨子做了一道“葫芦汤”端上去,然后十分诚恳地告诉陶使者:“我们先王在世之时,最喜欢这道羹,这些厨子也不会干别的,就只能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做了一点,您尝尝?”

陶谷气得直翻白眼,但也无可奈何。关于大宋使者出使诸小国,还有一些其他的趣事,也还有妙人陶学士的分,说到诸国之时再细细谈。

继续说削藩之事。

天下之事,何者为大?对皇帝之外的人来说,最大者,当然莫过于法,所以一系列的政策都要以法令的形式来颁布。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三月,朝廷收回了死刑审核权,节度使们不能再随便对属下实行大辟(死刑)。开宝三年(公元970年)重申该命令,并且详细规定了死刑报告的断辞、禁仪、月日等格式,规定必须用红笔书写。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七月,下令各州不许随便设置监狱,举报有奖,违犯重罚,同时将新及第的进士放进司法机构,这样节度使们的司法权就逐渐被剥夺完了。

仅仅是司法权被剥夺了还不够,官场上的人事任免权也很关键,遵照赵普的建议,中央把握了两个原则:第一,重要职权部门的人,由朝廷指派。比如说,以前节度使都是派自己的亲随到县里当镇将,现在不行了,新科进士们前来担当县尉,专门负责盗贼之事。镇将们干什么?他们只负责城内安全,广阔天地的安全,交给县尉去干。第二,节度使不许自己私自招募幕僚,这些幕僚必须由中央铨授。这是明目张胆的监视!这还不够,中央还要派朝官去节度使的辖区担任知县,这个知县可不是普通的“七品芝麻官”,他带有“钦差”的气味,所以敢于和节度使分庭抗礼。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11)
    右赞善大夫周渭到永济当县令,符彦卿亲自到郊外隆重欢迎,不料这位爷派头不小,战神级别的老将符彦卿站在马下拱手相迎,他却在马上微微点头,也拱手答礼,连马都不下。直到进了公馆这才下马,但还是以平等的礼节相待,不肯作为下属。

无论从资历、能力、职位甚至年龄来讲,周渭都该对符彦卿毕恭毕敬,那他为何如此嚣张呢?这个案例是如此地典型,以至于笔者在一套中学历史模拟试卷中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因为周渭骑马被摔,脑子有病?当然不是,因为他有后台啊,后台就是帝国第一人——赵老大。

赵老大派他们来就是压制这些节度使的,所以没必要把节度使当回事。周渭放到现在,也是个“激进改革派”人物,十分有个性,以前当白马主簿时候,县里有个地位不低的属吏犯了法,立马被周渭咔嚓干掉。

赵匡胤听说后,眼前不由一亮——人才!这小子够狠,刀子很快嘛,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人。于是,立刻将其升为右赞善大夫,然后派他到永济来对付符彦卿。这厮到任后,作风还是一贯的硬朗,县里有人伤人后逃逸,抓住后还是二话不说咔嚓砍掉,根本不用报告符彦卿,也不送到节度使府上。

符彦卿毫无办法,他知道这是朝廷的意思。

就这样,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们,从禁军中被赶了出来,然后又被进一步剥夺了行政权、司法权,成为货真价实的退休老干部。

好了吧,现在节度使们已经够可怜了,放过我们吧。赵匡胤和赵普哈哈狞笑:错了,这只是三大纲领的第一步——削夺其权,接下来,还有第二条——制其钱谷,要让你们都变成穷光蛋!

老头们忍不住心内滴血:有完没完,非要玩死我们!

这项策略的好处是明显的:首先穷光蛋没钱养兵,没有兵就谈不上造反作乱;其次中央也需要钱,看看大好河山,那么多都还在别人手里,要收回来,也是耗资惊人的工程,不能让你们成天搞腐败,国家却没钱干正经事。

最初,从唐代天宝年间开始,各地的赋税就有了“留使”、“留州”的名目,给中央上交的很少。到了五代,各地的藩镇干脆派自己的部将主管税收机关,征收重税为自己牟利养兵,规定上缴的财物之外,全都中饱私囊,然后又以个人的身份献上财务,美其名曰“供奉”,来谋求额外的赏赐,搞得堂堂天子跟叫花子一样。

现在要进行经济改革了,拿谁开刀作为试点呢?符彦卿,还是倒霉的符彦卿,你大概脾气比较好,容易欺负一些吧。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中央派遣常参官到符彦卿的天雄军,主管租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式下令各州每年的租税和盐铁等专卖收入,除了州里必须的用度提留外,一律上缴朝廷。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三月,再次重申,除了度支经费外,所有金帛作为军费运往朝廷;五月,派遣常参官十八人到各地接收租税,本地州县官吏不许过问;九月,苏晓为淮南转运使,掌管淮南路财赋收入……

对节度使的约束非常严格,以至于当时有“灭蜡读家书”的说法,就是说节度使在办完公事之后,如果要想看看家书,就必须把公家的蜡烛灭掉,点上自己的油灯,否则就有可能得到“侵吞公物”的罪名。

这样看来,赵匡胤是个爱钱的家伙,使劲把钱都往自己口袋里捞?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12)
    他是很爱钱,不过却不是为自己享受,他本身是个很节俭的人。初登基朝拜太庙,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问边上的人,回答说是笾豆、簠簋,都是礼器,太祖挥挥手说:“我先人又不认识这些东西,撤掉算了。”

但是,帝国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纵观太祖一生,不难发现他行事的风格很有意思——能用钱摆平的事,绝对不用别的方法。其实这也是其仁厚的表现,可以说是驾驭部下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一次和赵普商量事情,两人意见不合,太祖感叹说:“怎么就没有桑维翰那样的人和我商量事情呢?”赵普顶了一句:“即使桑维翰在,你肯定也不用,他太爱钱了。”太祖回答说:“用人当用其长处,护其短处,他爱钱,太没境界了,赐给十万贯,把房子给他撑破!”

在以后的用人原则上,太祖基本上坚持了“花钱办事”的基本原则。

派遣曹彬去###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