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任。
周保权一个小孩子,哪里有勇气去和猛人赵匡胤对抗,立即表示同意李观象的建议。
但是世上就有人不信邪,指挥使张崇富大手一挥说不要紧,绝对不能投降。周保权没办法,又开始谋划着怎么抵御即将到来的宋军。
赵匡胤最初希望湖南和荆南一样,兵不血刃和平解放,所以派人告诉周保权:“朝廷正规军既然解除了你的危难,为什么你现在又反而做出抵抗的样子,这不是自取灭亡么?”周保权不敢吱声,只是默默准备……
那就打吧!
李处耘收编了荆南一万余名士兵,立刻派部分人员前往岳州,在三江口小试身手,获得七百艘舰船,砍下四千多颗脑袋。
这年三月,好战分子张崇富出军澧州之南,本来想和宋军打一场结结实实的遭遇战,不料手下这帮人见前途无忘,还没有开打就溃不成军,在野地里放了羊。李处耘乘胜追击到敖山寨,捉住一大批俘虏。
李处耘久经沙场,知道精神崩溃的具体含义,眼看对手站在精神失常的边缘,他索性剑走偏锋,玩了一记阴招,放在现代就叫“行为艺术”。
李处耘选出十几个膘肥体壮的俘虏,洗干净炖熟,让手下人统统吃掉!然后,在那些没有被吃掉的人脸上刺字,放回武陵。
那个年月里,军阀吃人似乎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据说有些小股流寇出兵从来不带粮食,见牛吃牛见人吃人,除了小凳子,统统吃掉,蝗虫一样。这时,忍不住想起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无鸡鸣好理解,被吃了嘛,白骨呢,是不是被人吃剩下的?
背上一股奇寒……
但朗州是湖南的中心,大部分居民还是老百姓,哪见过这阵仗!一听李处耘的骇人行径,顿时魂飞魄散,整座城池陷入了癫狂,所有的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就这样,李处耘的阴谋得逞,用十几个俘虏的肉,达到“攻心为上”的战略目的。
朗州人惶恐逃离,一把大火点燃州城,向山谷里跑去。
破城之后,首先擒住张崇富,但是小贼头子周保权呢?打听许久才知道,是被大将汪端劫走,藏在江南寨的佛寺里。李处耘令人去捉拿,汪端见来者不善,抛弃了周保权自己脚底抹油。
史书上说:“湖南平,凡得州十四,监一,县六十六,户九万七千二百八十八。”
这一次枢密副使李处耘是以都监的身份出征的,这意味着他才是太祖的亲信,而慕容延钊能征善战,资格又老,所以二人难免有些地方不对付,产生龌龊。
军队刚进襄州那会儿,街市上卖饼的人乐了,一看来了这么多食量惊人的“消费者”,商人奸诈的本性发作,统统减少分量,同时提高价格。
李处耘接到“消费者”投诉,怒不可遏,捉住其中两个性质最为恶劣的,交给慕容延钊去处理。慕容资格老战功大,连太祖都“以兄事之”,看李处耘给自己上眼药,讽刺自己的不作为,也很生气,所以发怒不接受,来回踢皮球三四次,最后,李处耘在闹市斩了两人。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6)
慕容延钊手下的小校司义住在荆州王氏家里,经常纵酒行凶,残害他人,王氏把状告到了李处耘那里,李处耘将司义责打一番,这厮衔恨在心,回去在慕容延钊那里把李处耘美美地污蔑了一番。
还有就是,到达白湖之后,有一次,李处耘看到有军人进入了老百姓家里,过一会,房子里就有人大声呼救,李处耘过去一看,原来是慕容延钊的马夫在欺辱老百姓。
打狗还得看主人,算了,李处耘用鞭子抽了马夫几下,悻悻作罢。不过后来慕容延钊听说了此事,盛怒之下将马夫斩了。
这样,两人的仇怨越结越深,一个自恃是拥立太祖的功臣,独断专行,一个又是沙场老将,功勋卓著,闹得不可开交。
赵匡胤左右为难,思来想去,壮士断腕,将李处耘贬到了淄州,李处耘吃了哑巴亏,不敢辩解。因为慕容延钊在军中极有威望,太祖也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他。
这件事上,太祖是有愧于李处耘的,但是如果按照老百姓的因果律来讲,以李处耘吃人的残暴行径,有此下场已经算是善终了。大概是出于弥补的心理,开宝年间,赵匡胤为弟弟迎娶了李处耘的二女儿,也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李处耘作为太祖心腹受命出兵,为了回报主上的知遇之恩,所以事事自己做主,看不惯慕容延钊手下的五代流寇习气。岂料出了事后,太祖先拿亲信开刀,这也是无奈之举。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以后赵匡胤尽量使用那些资历较浅的将领,一来便于掌控,二来更加安全。
说起用人,确实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国为家”的封建皇帝们最大的苦恼。手下大臣不团结,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欲,都势必造成内耗,不干正事,朝堂上鸡飞狗跳乌烟瘴气。但是反过来,大臣们如果太团结,皇帝却又坐不住了:你们关系这样好,莫非是想架空寡人?
皇帝越想心越不安,提拔几个亲信吧,大臣们却又因为受宠不一,再次开打……
因为这个矛盾,所以这次出征湖南和荆南,老一辈将领中,只有慕容延钊,此后,会有更多的新面孔陆续出现,那么,石守信、张永德这些宿将何在?
这时候,他们已经解甲归田,在乡下享受美好的田园生活,金戈铁马的往昔岁月,也只能在梦中出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回到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消灭了二李后,赵匡胤微微松了口气,但也只是“微微”,五代十国朝生暮死的短命王朝他看得多了,所以,揣着深深的忧愁,跟赵普商量说:“唐末以来,天下战乱不息,老百姓肝脑涂地,现在我想谋求长治久安,你看……”
赵普早就有所准备,急忙站起来举手抢答:“恭喜你这位朋友,你问了一个我思考很久的问题。国家之所以不安宁,主要是藩镇的力量太过强大,君弱臣强,所以尾大不掉,现在要制住他们,我有三条妙计!”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就是赵普的安天下妙计。
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所以这光辉的三大纲领并非凭空涌现到赵普脑子里来的,而是他经过长久观察和思考,直接针对五代弊病所提出的,切合实际,疗效惊人。
但是佛家有云:“渡河需用筏,到岸不用船。”病好了就不要吃药了,可赵氏子孙后代却依然将这纲领贯彻到底,才有了后来狄青、岳飞的千古遗恨,此是后话。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7)
赵匡胤揣着赵普的锦囊妙计,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首先要解决的,当然就是兵权,有兵就是硬道理,特别是威力强大的禁军。
其实,刚一政变成功,赵匡胤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把禁军高级将领进行了调换,他觉得禁军掌握在自己心腹手中,就很安全了。
赵普自己一手策划了赵匡胤上位,所以深知底层军士的想法,他提醒太祖要小心重蹈覆辙,布了后周后尘。太祖说:“我当皇帝之后,待他们不薄啊,升官发财没落下谁,难道他们还要造反?”
赵普嘿嘿一乐,说:“我不担心他们造反,但是你也知道,手下的兵士并非那么容易掌控,他们为了荣华富贵,什么都干得出来!”
太祖茅塞顿开,陈桥驿那天的喧闹又在耳边响起……而且若干年前,还有人因为拒绝了部下的拥立,被当场砍死……这什么世道,连不想当皇帝都得死!
事不宜迟!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召来当年的好兄弟们一起饮酒,喝得高兴得意忘形之际,示意内侍都退下,举起酒杯跟众人讲:“如果不是诸位的努力,我也没有今天,我一直记着你们的恩德。”
说到这里,太祖来了个大喘气,话锋一转:“但是,我现在这个皇帝当得太艰难太郁闷了,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候快乐,整夜整夜地失眠呐,羊都数了几万只,还是睡不着!”
众人不喝酒了,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语气犹豫地试探老大:“那为啥呢?”
太祖使劲拍拍身下的椅子,叹息道:“天子这个位子,谁人不想坐呢?”这帮人一看话锋不对劲,赶紧离席跪拜,抢着表忠心:“陛下你这是什么话,你这是把我们放在火上烧烤啊,如今天命已定,是你是你还是你!谁还敢有别的想法?”
看这帮家伙不点不透,赵匡胤搬出赵普的理论:“不是我不信任兄弟们,如果有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非要把黄袍给你们披上,你们不做行不行?”
大家这才变了脸色,心想领导智慧就是高,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