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佐法尔曾经是霍尔木兹的属国,考古学家近年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多次重建的清真寺、军事戍堡等建筑遗迹,毁于1503年左右。法国考古队从中发掘出1280片远东陶瓷,时代约在14-16世纪。从时间看,其中包括郑和舰队运往波斯的中国瓷器。
这些瓷器的遗骸也许并不足以充当证据,我必须见到文字记载。或许瓷器可以战胜空间而最终不可能战胜时间,它们可能在空间的旅行中完好无损,却在时间中化为碎片,但我仍不相信它们会在时间深处销声匿迹。在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东方写本部,我终于从装订成册的**史料抄本中,找出也门拉士鲁王朝(1229-1454)苏丹马立克?扎希尔时代的*文档案,发现了中国瓷器的行踪。那是一份关于郑和舰队三次造访拉士鲁王朝阿丹港的重要史料,写本编号为巴黎*语手稿第4609号(MSParis ,)。
写本年代分别为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12月30日)、永乐二十年(1423年1月31日)以及明宣宗宣德七年(1482年2月28日)。在回历826年(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2月18日的中国使者到塔伊茨会见拉士鲁克国王的档案中有如下记载:“我君主马立克纳绥尔接到中国国王的使者乘坐的帆船到来的报告。使者带来了国王可汗送给我君主马立克?纳绥尔的上好礼物。我君主敕令格底吉麦鲁丁?本?伊斯哈格和中国国王的使者——宦官一道从阿丹港来(塔伊茨)苏丹这里。他们带了以下这些礼物:奢侈品、麝香鹿、麝香(猫)制品、彩色珍珠、中国产的香水、高级中国陶瓷、衣服、坐垫、新奇的蚊帐、高级香木以及陶器等。苏丹敕令军队迎接使者和埃米尔。时唯回历826年2月18日,星期日的事情……”
马欢在《瀛涯胜览》阿丹条提到永乐十九年出访阿丹是“正使太监李”和“分内官周”。据考证,这两个人就是长乐南山寺所立《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提到的“李兴”和“周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青花(3)
大明船队在阿位伯各国受到热情的款待。阿丹国王甚至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只有拥有珍宝的人,才有资格与大明帝国的使臣进行贸易。于是,郑和船队用他们携带的青花瓷器、檀香木、胡椒,交换阿丹国的猫眼石、红宝石、大型珍珠、珊瑚、琥珀等珠宝以及一些珍禽异兽。此外,苏丹还敬献了一些特殊的礼品:两条珠宝镶嵌的金带、一顶镶有珍珠和宝石的金帽、两支号角,以及嵌刻在金叶上献给大明皇帝的一封特殊的表文。
郑和的航行在也门的阿丹(今亚丁)并未终止。1417年,明宣宗命郑和第五次出航(1417-1419),目的是送东非麻林迪(Malindi)使节归国,同时还派分遣队北上*半岛的阿丹和天方(今麦加)。郑和最后一次航海抵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港,而分遣舰队则重返阿丹和天方。
当我们认为红海是郑和船队到达的最远端的时候,散碎的青花又在更远的地方现身,如同只言片语,透露了关于六百年前那只船队的若干消息。除了阿曼的苏哈尔城堡、也门的亚丁、巴林的卡拉托林清真寺遗址等处以外,非洲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甚至南非的宫殿和古墓遗址中,都有大量明朝永乐年间的青花出土。我在《郑和航海图》中寻找青花的踪迹,但是青花的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郑和航海图》的描述。任何历史记录都具有有限性。这使得关于那只船队的传说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青花并没有因为郑和的离去而驻足不前。16世纪,奥斯曼帝国大举入侵埃及,结束了麦木鲁克王朝对中东地区将近300年的统治。那些来自中国的瓷器,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它们已不是商品,而是作为战利品,随同麦木鲁克王宫内积累了数百年的国宝一道,被奥斯曼军队洗劫一空,运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四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的船队的航向?他们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决定向西,向日落的方向行进,而不是循着日出的方向,驶向茫漠的太平洋深处?显然,这并非郑和个人的决定,甚至并非朱棣的决定,他们的先人早已为他们选择好的路线。从公元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人就开始寻找向西的路径,而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郑和之前,至少已经存在了一千年。*旅行家马斯欧?迪曾说:“5世纪上半叶,在两河流域,从幼发拉底河向上游出发到古巴比伦西南的城市希拉,经常会发现有中国的船只停泊在希拉城的房屋前面。”对于中国人来说,东方是大地的尽头,而西方却深不可测。战争与商业,不仅使欧亚大陆上的居民们彼此相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使他们混沌的地理意识变得日益清晰和准确。他们在各自的地图上标出了对方的位置,并且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彼此间的连线。
大海不仅暗藏杀机,而且抹杀了人们的方向感。但在海上通过的旅人却络绎不绝。著名的辛巴达,就是乘坐缝合木船,通过这条起伏不定的道路,在广州登上中国的海岸。如果被朱棣推翻的皇帝朱允真的选择流亡海外,他的身影也将隐匿于众多西去的帆影中。
“海路运输意味着自由贸易的开始,意味着生活猛然变得好过。它对海洋国家的经济是个促进。早在13世纪,英国粮食陆路运输每经80公里,价格就提高15%,而从波尔多运往哈尔或爱尔兰的加斯科尼葡萄酒,虽然远涉重洋,价格不过增加10%。”①让…巴蒂斯特?萨伊于1828年在工艺博物馆讲课时说,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的居民“宁肯用从千里之外运来的英国煤取暖,而不用近在十里之内生产的木炭。陆上走十里的运费比海上行千里还贵。”① 。。
第三章 青花(4)
明成祖选择郑和出任船队的统帅,与他的血统有着极大的关系。穆斯林一向重视商业,具有从商和航海双重传统。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就出身于经商世家。许多穆斯林人兼有商人和神职人员的身份。而郑和的祖父,便是一位入仕元朝的色目人,也就是说,郑和具有一部分*人的血统。许多穆斯林于南宋末年随蒙古骑兵探马赤军入滇。元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担任云南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治理云南。随赛典赤入滇的穆斯林,主要聚居在距郑和家乡昆阳不远的省城昆明,元代称“押赤”或“鸭池”。这里,正是郑和的出生之地。公元1381年,一位名叫“马三保”的十岁男孩成为明军的俘虏,并遭到阉割。这一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攻远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马三保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血腥厮杀中结束。这个男孩日后在明军中屡建奇功,后来朱棣赐他姓郑,并任命他为出洋船队的正使太监。
西去的航程,对郑和而言,可以说是某种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尽管后来郑和皈依佛门,但他的血统使他不仅具有经商的天分,而且在与南洋与西洋人的交往中,占据了身份上的先天优势。
五
穆斯林入滇与青花瓷器的制造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心的观察者还是会发现二者之间的隐秘联系。青花瓷的着色剂为氧化钴,中国钴土矿主要产自云南宣威、会泽、呈贡等地,俗称“珠明料”。云南钴土的锰和铝含量较高,属于钴锰氧化物。这种钴土制作的青花瓷,色泽不如进口“回青”。后者属于钴铁氧化物。云南钴矿的开发,显然与穆斯林入滇直接相关。
还需回到《混一疆理图》,否则,就无法了解青花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旅行。形状不同的陆地分散在海洋的边缘,但它们早已成为彼此呼应的拼图。大洋彼端的*地区不仅是青花瓷器的主要市场和继续向西方贩运的中转站,而且为青花的呈色剂的重要来源。波斯、*人很早就用氧化钴作为玻璃的呈色剂。中国最初使用的青花料都是从波斯或*进口,俗称“回青”,即“来自*世界的青花料”。郑和船队不仅从*带回了一些稀罕之物——比如光学眼镜,更从东非的苏麻离(今索马里)带回了大量的“苏麻离青”,也就是钴矿石。这些从郑和船上卸下来的青花料,在质量上远远超过本土钴矿,成为中国青花的主要原料。它使得日益衰微的瓷器生产重获生机,景德镇日渐稀薄的烟火再度浓烈起来。
事物间的联系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被海洋分隔的大陆之间,因青花而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我们可以就此绘制一幅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