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创伤-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安置龙骨,1765年下水。以大英帝国当时的能力,尚需倾全国之力,花六年的财政预算才能建造出来,而15世纪初的明朝,能够在七八个月内制造近60艘比“维多利亚号”大四五倍的超级帆船吗?尤其在尚无镙焊工艺的当时,如此巨大的帆船能够在海洋上保全自己,而不致粉身碎骨吗?
  空旷的大海从不设防,也无法阻挡风暴的突然袭击。大风吹得帆篷噼啪作响,发出一种尖利的声音,很像一个人受到突然惊吓时的尖叫。
  风暴对宝船充满敌意,企图把帆船举向空中,再抛向深渊。但巨大而宽阔的宝船仿佛一座巨大的建筑,对强风的暴虐无动于衷。宝船有着一流的平衡系统。船首两侧有沟槽通向里面的隔舱。当方形的船头斜插进大浪时,海水呼啸而入;当船首露出水面,海水又流出来。随着海面上竖起两道冲天的水柱,宝船两侧的浮锚被抛进大海,左右摇摆的船身变得更加稳固。此时,如有一只海鹰从天空掠过,它一定会把巨大的宝船误认为一片人头攒动的陆地。
  如果我们选择一块巨大的空地,按照实际尺寸画上一号宝船的轮廓,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六百年前制造这样的宝船,历史的书写者是否包含着某种夸耀的成分?
  五
  现在不妨对一号宝船尺度记载的历史进行一番回顾,来查找错误可能出现在哪里。记录郑和一号宝船尺度的著作中,最著名的首推《明史》。然而《明史》为清朝学者张廷玉定稿,显然,相隔一个朝代,他使用的并非第一手材料。第一手的记录者应该就在郑和的船上,这个人叫马欢,是郑和船队里的翻译官,曾经三次乘坐一号宝船,完成了游记《瀛涯胜览》初稿。许多学者认为,《明史》相关章节是以这部书稿作为依据。作为三次出洋的亲历者,他的记录应当是准确的。但是,在翻阅了该书的十几种刻本后,我并未找到有关宝船尺寸的记录。那么,张廷玉的结论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二章 宝船(4)
线索即将中断,这时候,一个人物进入我的视线,这个人就是正德年间的礼部尚书张升。这个人具有文字洁癖,他读书时,常把他认为冗长无味的文字统统删去,有的段落甚至所剩无几。《瀛涯胜览》的忽鲁谟斯条原文共有1355字,经张升的删节,只剩下七十余字。那么,在张升身后延续下来的钞本或者刻本,很有可能将有关宝船的数字,统统删去了。
  在著名的宁波天一阁范氏家族的书目中,我终于发现了《瀛涯胜览》的明代钞本。其中对郑和船队一号宝船的长度的记录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即“宝舡六十二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瀛涯胜览》初稿完成于永乐十四年,并最终在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定稿,那个时候,航海的大多数参与者均健在,而随船出海的锦衣卫指挥佥事费信和巩珍在稍后也分别撰写了《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如果马欢的数字虚假,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著作中反驳,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进一步证实了马欢的记录。《瀛涯胜览》在今天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它已成为孤证,而在明代,关于宝船数字的来源比比皆是,并非只有《瀛涯胜览》一种,比如现已消失的《位编》,以及《郑和航海图》底本。此后几乎所有关于一号宝船尺寸的著作,比如顾起元写于万历年间的《客座赘语》,均作“四十四丈四尺”,而从未出现过第二个数字,这说明这一数字在当时的学者中,已成共识。实际上,有确凿的史料表明,宋代的船舶,船身就已经达到三十余丈①,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宋军战船“最长者三十六丈”的记载;在明代,四十四丈这个尺度,完全无须少见多怪。
  六
  一号宝船仿佛一只有表情的海兽,专注地向彼岸泅渡。船首装饰的兽头雕像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龙睛对神秘莫测的海面充满警惕。它的身体上布满神秘的花纹,如同任何一只海兽,它的腹部是白色的,只是在接近红色水线的地方,绘着太极图案。
  船舱底层装满货箱与压舱石、第二层有宽敞的露台与精致的栏杆客舱;第三层是生活设施,站在宽阔指挥台上,指挥者的视线刚好可以从巨帆的下沿穿过,看到远方的前哨船队。
  大大小小的船只组合成一幅无边的图案,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读懂图案的意义,而那些与船队交错而过的渔人,只能流露出惊愕与费解的表情。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风浪,图案从未改变,仿佛铭刻在岩石上的符号,仿佛它们依靠的不是变幻无形的水,而是坚实的大地。一切都缘于郑和最初的设计——船队出发的时候,他就用铁的纪律把这一图形牢牢地固定在海上。只有从罗懋登的小说里,可以看到对郑和船队的阵型的记载:
  每日行船,以四艘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为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二队,如燕尾形;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的左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粮船六十号从右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的右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违令者斩,不得有误!

第二章 宝船(5)
阵图的秘密已经分布于每一名船长的脸上。他们每时每刻都要牢记自己在整个阵图中的位置,丝毫的偏移都可能使整个船队陷于混乱与无序。确切地说,他们将62只宝船联结成一具完整的躯体,而自己则是躯体上一个具体的器官,必须坚守自己的位置,并且执行器官的功能。这个队型像人一样拥有心脏、头部、躯干和四肢,使得自身无论面对怎样的突发情况都能彼此保护并敏捷地应对,而相互间的旗语与灯语,则是保证信息快速传递的神经系统;但它在直觉上更像一只巨大的鲲鹏,水击三千里,任何风暴,在它巨大的翼翅下都显得微不足道。
  有学者猜测,明朝造船者将沙船与福船结合为一种新型船体,以适应在不同海域航行的需要。①遗憾的是,今人并没有在海底发现这类的沉船,以提供证明。郑和船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航行的空间区域上,都堪称世界之最。如此大规模、远距离的航行,没有折损,是不可思议的,在海底考古已经有众多发现的今天,为什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沉船?他们到底远行到了哪里,难道连残骸都要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吗?
  1968年9月,动物学家兼水下考古专家巴兰蒂尼博士()在北比麦尼岛外海游泳,在离岸大约1公里、水深大约3公尺的地方,发现了几百块平整的石块,每块大约是两、三公尺见方,整齐排列。这条“比麦尼路”由两条平行的石头路组成,位于比麦尼湾(Bimini Bay)的沙丘上。沿着西南方向进入深海。西侧段最前面刚开始时,相对海岸160度,然后转个弯,直接上岸。弯曲的部分有一百多公尺长;往岸边的笔直段约有360公尺长,60公尺宽,中间有个没有石头的壕沟。
  1974年,有个被称为辛克博士(*id Zink)的美国科学家率领一支探险队考察了这个神秘的石阵。之后,他又来了八次。他举出惊人的证据证明,这条路是人造的。他得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他认为比麦尼的石头路是大约公元前28000年,一个消失许久的文明所建立的神庙倾倒的柱子。这些亚特兰提斯人(Atlanteans)得到昴宿星团(Pleiades)外星人的帮助,建造出类似于英国巨石阵(Stonehenge)的巨石寺庙群。
  门西斯赞赏辛克博士在测绘上花的工夫,但他却认为它们是航海者为修船而建。而这些航海者不是别人,正是郑和船队中,由周闻率领的一支分队。由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的海平面比现在大约低公尺,而帆船的平均吃水线为三公尺半,因此估算出中国帆船在今天水深五公尺半左右的地方搁浅。那恰好是比麦尼路朝大海方向的终点。
  他怀疑那条路是以光滑的石块铺设的滑道,用以拖船上岸,防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