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候,走西边的龙尾道;文官上朝的时候,走东边龙尾道。中间的龙尾道宽达米,是皇帝的专用御道。三条龙尾道之间,以砖墙相隔。龙尾道外沿,有青石栏杆,既美观又安全。 

  自含元殿落成之日起,它便以长安城内最宏伟建筑的身份,毫无疑问地成为唐帝国的标志性建筑。气魄宏大的含元殿在政治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是唐帝国最高权力的标志。“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处举行。四方使者云集长安,在含元殿拜谒大唐天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句诗,就是对各国使臣在含元殿拜见皇帝、递交国书等活动盛况的真实写照。大唐天子君临万邦的盛大气势,足以证明一个帝国的强大与辉煌。

  金阙玉阶,气势磅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魄。一切都是那么的雄峻,那么的辉煌,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引发了遐想。完全可以想象,当大明宫建成之日,唐高宗李治站在含元殿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心中是何等自得与骄傲。在他脚下,帝国版图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远远超越了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前未能解决的西域和高丽问题,也在他手中得到了解决,大唐军威远播四方。一切都预示着眼前是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盛宴还没有结束。丹凤朝阳,凤在龙上。他身边的皇后武则天正俯视着锦绣如画的长安,俯视着大唐的大好江山,野心蠢蠢欲动,一代女皇正在浮出水面。 

  “中朝”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之北,与含元殿同处中轴线上,是大明宫第二大殿,规模也与含元殿相仿。这里是皇帝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的地方。唐朝重要决策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宣政殿左右,因而这里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每年的五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宣政殿大会群臣。凡是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公务在京者,都有紫河参见宴会,规模宏大,场面极其隆重。 

  宣政殿还有更非凡的意义,它是南北衙的分界线。以宣政殿为界,一道东西向的宫墙将大明宫拦腰截断,其北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禁内外。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位于宣政殿之南的东西两侧,位于皇城,已经在宫城之外,因而才有“南衙”之称。宰相议政居于禁外,实际权力大为削弱,这是唐朝政治史上的一大变局。

  “内朝”紫宸殿是大明宫的第三大殿,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由于紧连后宫,所以又称内衙正殿。

  紫气被誉为祥瑞之气,成为附会帝王、圣贤或宝物出现的先兆。紫色是道教所崇尚的色彩,对唐朝更有特别的意义。唐朝自立国以来,攀附道教始祖老子作为祖先以抬高出身门第,增强从隋朝手中夺取天下的合法性,因此道教在唐朝有崇高的地位。“宸”是指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居所,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宸字对武则天来说,尤其有着特别的意义。她在被封为皇后之前,先被李治封为宸妃,意思是仅次于皇后的妃子。唐朝自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原本没有宸妃,为了突出武则天的与众不同,李治特意创造了宸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盛唐130年:大明宫5
皇帝日常议事一般都在紫宸殿,故此殿也称“天子便殿”。由于进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人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对大臣们来说,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武则天最初正式亮相于大唐的政治舞台,与李治一道垂帘听政,正是在紫宸殿。

  一直有种说法:修建大明宫其实不是唐高宗李治的意思,而是他有魄力的妻子——武则天的主张。这个胆魄过人的女人,给自已取了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曌”,意思是“日月当空”。这是一个她自己新创造的字,直到今天,也只有武则天一人用过。如此一个敢于突破传统的女人,想要建造一座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宫殿,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明宫的出现,帮助实现了她的梦想。

  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移宫事件,帝国的权力中枢由太极宫向大明宫转移。该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宫尚未修葺完毕,唐高宗便迫不及待地将宝座、仪仗、礼器全部移至大明宫的大朝正殿含元殿。四月二十五日,李治正式在大明宫的内朝正殿——紫宸殿听政。

  李治听政于紫宸殿被认为是一个有力的政治信号,改变了唐朝政治的格局。在李治营建大明宫之前,唐朝的政治中心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起居、上朝和百官办公之所,而决策机关中书、门下两省均位于禁内太极殿两边。按照唐朝制度,各类奏表都要经过门下和中书两省来传递,而以皇帝名义签发的诏旨也需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查。这样一套程序,使得宰相对政事有至关重要的发言权。而两省官署位于宫城之内,离皇帝如此之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皇权的有效监督。而移宫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中书、门下两省位于宫城之外,两省办公、处理奏章等都到禁外进行,离皇帝远了很多。宰相要进入禁内与皇帝议事,程序更为复杂(也更便于安插耳目监视入宫之人。李治一度不堪忍受武则天掣肘,召宰相上官仪进宫拟废后诏书,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已经闻讯赶到阻止,便是得益于此)。这被视为唐朝中枢结构的重大改变——宰相的权力地位被刻意降低,君权得以扩张——皇帝即使不能控制宰相,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宰相的控制。这种通过移宫来达到控制人事的目的,是政治家的大手笔。而背后的主使人,显然并非李治,而是武则天,因为只有她,才是最大的获益者。

  紫宸殿西侧为延英殿,也属于“内朝”。唐肃宗时,宰相苗晋卿年老,行动不便,皇帝特地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后沿为故事,延英殿也由此成为皇帝在内廷引对朝臣、议论政事的主要殿所。皇帝如有军国大事咨对,就在延英殿召见宰相、大臣,称为“延英召对”。如果宰相有事要与皇帝面商,则称为“奏开延英”。由于延英殿内旁无侍卫,礼仪从简,君臣之间比较随便,臣下也可以知无不言了。史书上用“君、臣一体,都俞吁怫于一堂之上”来形容延英殿上君臣热烈讨论的场面。“都俞吁怫”出自《尚书》, 本是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叹词,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唐宪宗曾经与宰相李绛、裴度在延英殿讨论治理天下之道,君臣言语投机,一直谈到日暮。当时正值酷暑,唐宪宗挥汗如雨,汗透御服。宰相李绛、裴度见此情形,主动要求推出。唐宪宗挽留说:“我回到宫中,面对和相处的不过是宫女及左右近侍。怎么能得对贤士,闻正言?我喜欢每天与你们谈论为治的要务,甚是有益,所以不知疲倦。”这则著名的典故被人称为“延英忘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盛唐130年:大明宫6
“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和延英殿实际上是三个标志性的政治符号,这三处是唐朝权力运作的最核心的中枢、帝国的心脏。宣政殿的常朝、紫宸殿的入阁、延英殿的召对也成为唐朝皇帝与宰相讨论军国大政的三种形式。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内的西北方,座落在太液池西龙首塬伸出去的高地上,距离西宫墙约九十米,是大明宫中轴线外的最大宫殿,因修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所以“麟德”命名。麟德殿建筑艺术独特新颖,别具一格。整座殿堂分为前、中、后三进,因而又叫“三殿”。中殿最高,成为主殿。三殿连成一个整体,内庭十分宽阔宏大,是举行盛大宴会的理想场所。

  麟德殿遗址处曾出土过一件鸱尾,高达三米。古人认为鸱尾是水中的神灵,能够预防火灾,通常作为建筑物的饰件,用在屋脊的两端。从如此巨大的鸱尾上,不难想象麟德殿当年的雄姿。

  三殿的四周,有回廊相绕。中殿左右有二座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二座楼阁,称郁仪楼、结邻楼,高耸对称,都建在高七米以上的砖台上。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二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