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建立,这样才能抵制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高额关税。显然,狄斯累利对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去了耐心,他的终极目标是恢复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古典自由主义在帝国主义政策上出现了问题,其实政治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一个帝国经济无法得到保证的时候,那么与它相关的一些政治策略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正如狄斯累利所担心的那样,“放任自由”主义带来的后果,是帝国的丧失。这些政治思想家们,每天绞尽脑汁,思考着怎样维护日不落帝国的威望。自由放任政策显然立不住脚了,可是狄斯累利的帝国主义政策也不见得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尽管这位政坛老手凭借着独到的帝国主义政策在1874年打败老对手格拉斯顿,成为了首相,但是却让老态龙钟的英帝国卷入了战争。
英国固然有骄傲的帝国情结,但是也不愿意用生命来交换,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民所不愿见到的。格拉斯顿趁着生灵涂炭的机会,大摇大摆走向了竞选演讲台,抓住狄斯累利的帝国政策导致战争的把柄将其挤了下去,风风火火地再次登上了执政舞台。通过这期间的战争和败绩,格拉斯顿才明白,自己的自由帝国主义政策和迪斯累里的有形帝国主义政策都将会把英国带向一个极端,只有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无论如何,英国人都不愿意放弃帝国政策。不管是狄斯累利,还是格拉斯顿,他们争论的前提都是帝国的存在。至于实行什么样的帝国主义政策,是根据不同的时代,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实践经验来判断的。对于一个四周环海的国家来说,贸易是赖以生存的基本经济来源。也许是不满于这种单调的经济来源,才导致了英国不断向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确,英国是通过帝国主义发家致富的,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帝国主义就意味着丰衣足食。对有民族情感的人来说,帝国主义就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民族特征。
帝国主义让19世纪的不同社会阶层的英国人都尝到了甜头,满腹经纶的学者得到了更多学习外来文化的机会,造就了不少广闻博识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那些腆着大肚子,满面红光的军事家也尽数是靠殖民地富起来的。无论是首相国王,还是黎民百姓,甚至连游走街道的乞丐都具有帝国自豪感。
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被代代传承,是英国大众的信仰。在英国走向殖民扩张道路的时候,似乎是一帆风顺,这让英国人更加笃定地相信,帝国主义是上帝赐给英国发展国力的有利武器。大概是进行殖民侵略太过顺利了,所以当殖民地出现问题时,大英帝国才会显得手忙脚乱。但是无论出现多少种争吵的声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大英帝国的威严,只不过处理方式有的激进,有的保守罢了。
当大英帝国所向披靡、叱咤国际的时候,不管激进还是保守都可以延续帝国的辉煌。然而在大英帝国停滞不前,被其他后起之秀超越的时候,这两种不同的道路就成为生死攸关的选择。这时,让帝国主义蓬勃发展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变成了一种选择。坚持就会使帝国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而放弃就会使帝国尊严受到伤害。坚持与否也正是保守党和自由党,狄斯累利和格拉斯顿的争吵点。在利益和尊严面前,政治家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他们眼中,穷人根本没有尊严。
“自由放任”时代的终结(5)
政治家们的倾向已经决定了英国未来思想的发展方向,“自由放任”似乎已经穷途末路,只是欠缺一个漂亮的结尾而已。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既给了“自由放任”主义一记重拳,也给了它一个残缺的结束。
两次浩劫,让一个帝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英国因为具有创新意识走到了世界前列,又因为故步自封,守着陈旧的思想体制,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慢慢落后。曾经让英国人无比自豪的帝国主义竟然演变成负担,“自由放任”主义成就了一个帝国却也毁灭了一个帝国。昔日被奉为神的思想,最后给英国带来的只是一抹悲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福利国家与“英国病”(1)
二战之后,艾德礼取代了丘吉尔成为新一任首相,工党春风满面,望着保守党失落的背影,大呼过瘾。
丘吉尔愤愤地抱怨人民不该过河拆桥,这些抱怨声对工党没有丝毫影响,谁让人家考虑到了人民福利问题呢。那篇《让我们面对未来》,成就了工党,也成就了艾德礼。艾德礼老练稳重,对政治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抱有极大的热情,相比满腹牢骚,崇尚暴力的丘吉尔来说更适合人们的口味。显然,丘吉尔高估了人们对战争的热情,准确地说,他低估了利益在尊严面前的诱惑力。而艾德礼没有忘记,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柴米油盐。
工党上台后,立即开始整顿国内政治经济环境。除了工业国有化之外,工党最重大的举措就是将国家福利化,这也是当初工党在竞选宣言中对人民作出的承诺。
早在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出台的时候,工党就开始着手建立一个福利国家。怎样给人民一个不分等级,没有贫富之差的福利社会,艾德礼大伤脑筋。就算是实现报告中所说的最低标准,战后的英国也应该是个从上而下人人都受到社会保障的国家,光这一点就非常困难。更何况当初艾德礼在竞选台上信誓旦旦,表示工党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要填饱人民的肚子呢。在不饿肚子的情况下,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上社会保险,不管这个人是乞丐还是工厂主,是婴儿还是老人。温饱问题都解决了,人民就该好好劳动了,为国家创造税收,然后由国家将财富进行再分配。这样一来,就业就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
这一切在报告中头头是道,可是实施起来就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政策落实,艾德礼政府在1946年分别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法》。根据《国民保险法》的规定,英国凡是参加工作的,没有到退休年龄的人,都要加入国民保险,保证退休以后的经济来源。这一点还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国民医疗保健法》就不是那么容易实施了。单是其中将医院国有化这条就冲击了英国人的私有制观念,引来了不少非议。虽然,工党是希望能够通过医院国有化,让所有人都在国家保障的情况下,得到好的医疗条件。
不可否认,这对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十足是个冒险的行动,国家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何况战后英国的经济还处于复苏状态。保守党利用这个契机向工党发难,表示最好是集中救济那些需要救济的穷人,其他反对党也在一旁煽风点火。执政党和其他几个党派之间展开了口水仗,互相攻击。艾德礼暴跳如雷,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在两年内将所有的医院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全国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免费的医疗,甚至只是居住在英国而不具备英国国籍的人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事实证明,这个政策的确具有超前意识,英国一直沿用至今。
大概在1949年到1950年,工党就实现了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的建设。艾德礼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公布于众,很多国家纷纷效仿,而这个战后制度也被英国很好地保留到了今天,不得不再次夸奖艾德礼对大局的运筹帷幄。不过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艾德礼这一失就失在了房屋建设上。他对自己的能力太有信心了,因此总把自己弄得很忙,一边顶着压力实行医院国有化,一边着手住房建设。一不小心就乐观地估计了住房环境,他没有计算到,建筑材料十分紧缺,不能充足供应。不过就在这种条件下,还是有48万套住宅落成。
回头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是完全遵照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的道理。国有化政策和福利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苗头,并不是艾德礼凭空想象出来的。
18世纪时,政府建立的皇家兵工厂就将邮政收归国有。二战时期,政府就接管了煤气、电力、供水系统、铁路等。在二战开始后,由于战争所迫,国家不得不将分散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统一调配,这为工党的国有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20世纪初,自由党执政时期,就颁布了社会保险方面的相关法令,用以保障人民生活。有过这样的历史,艾德礼执政后的国有化进程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人民在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