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于晚6时进占哈福站。”林彪厉声重申:“再命塔子山守军,至少明天要顶半天,不惜一切牺牲。”
第二天,国民党军再次发起进攻。敌人的第一轮炮火刚停,便端着汤姆冲锋枪冲向山头,前面的士兵被打倒了,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冲,冲不上去时,就以尸体掩体实施射击。高地被占领后,国共两军士兵扭打在一起,死后的尸体都无法分开……塔子山阵地上,惨状不堪目睹,整个塔子山被鲜血染上一层红色,树木变成了焦炭。
林彪下令民主联军第十旅火速增援塔子山。但遗憾的是,第十旅未按时赶到塔子山进行增援,塔子山阵地失守。
林彪得知塔子山阵地被蒋军攻克,感到东北民主联军与蒋军在四平的力量悬殊太大,没有条件而且也没有必要再在此继续打下去了,即刻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报告了四平保卫战的近况,并请示主动退出战役。当夜,东北民主联军四平前线部队奉命主动全线撤退,除保一旅撤向四平路西外,其余各部均沿长春铁路东侧,避开铁路向长春方向转移。
东北民主联军全线主动撤退,结束了长达32天的四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于19日进占四平,比原定4月2日占领四平,推迟了整整48天。
相关链接
28岁的抗大校长
红军到了陕北后,林彪等人很热心地向毛泽东提议办个培养红军干部的大学,并举出蒋介石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的先例。毛泽东对黄埔军校印象极深,他早就说过老蒋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是啊,红军干嘛不也办一个自己的黄埔军校,培养今后抗日的革命干部呢,毛泽东打定主意要办个学校了。
1936年,毛泽东会同周恩来、彭德怀签署了一份公告,宣布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亲自任政治委员。又任命林彪为校长,当时林彪只有28岁。林彪那时年轻,干劲大,中央确定校址在陕北保安。林彪亲自带领学员挖窑洞,布置一切。那也真叫艰苦,校舍是窑洞,卧室也是窑洞,睡的是石炕,黑板是石壁,桌子和凳子也是石头砌成的。就像生活在石器时代似的。物质条件差点还罢了,连教员也缺,林彪后来回忆说:“在保安的时候,我们的教员只有3个,也没有专门的职员,那时我是校长,同时也是学生。”但林彪也有自己的办法。他设法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博古等等一些中央的大人物请来给学员们义务授课。毛泽东等人基本上也是有请必到,没让林彪为难。后来。林彪甚至把爱德加·斯诺也请去给学员们讲了课。
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还规定了“抗大”的作风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经林彪一提倡,一总结就成了后来著名的“三八作风”。
林彪的办学也有一套,他根据当时时间紧张、环境艰苦等实际情况,提出在学习内容上要“少而精”,要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然后融会贯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上要艰苦奋斗,抗大学生自己挖窑洞,背粮运柴、养鸡,自己动手做衣服。另外,林彪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学员熟记军事条令,而且要把军事动作练熟。
后来,抗大果然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得力的人才。林彪当抗大校长的实际时间不长,从1936年7月“抗大”开办到1937年8月,这段时间是林彪主持抗大工作。后来,林彪任一一五师师长以及去苏联养病,就没再主持“抗大”工作了。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率部挺进东北,“抗大”总校也随他迁到东北。
人物简介
左权:原名左纪权,字叔仁。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17岁时,在叔父左铭三资助下,进入醴陵县立中学就读。期间,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1924年3月,左权与张际春、蔡升熙等投考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熏陶下,他极力要求进步,同年7月与蔡升熙、陈启科等20余人,组织了群众团体——莲社。10月,左权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平定商团叛乱。11月,湘军讲武学校一、二队学员归并于黄埔军官学校,左权也随之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刻苦学习和训练,成绩很突出,被周恩来赞扬是黄埔军校的优秀生。1925年2月,经陈赓、周逸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亲自主持了入党仪式。在军校期间,他还参加了以周恩来为领导的学生组织火星社,后来组成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左权为负责人之一,和蒋先云等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同国民党右派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随黄埔学生军参加###军阀陈炯明和第一次东征。在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后回师广州,参加平息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发动的反革命叛乱。同叛军交战斗结束后,受到传令嘉奖。7月,调至由程潜任军长、林伯渠为党代表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卫队营连长。不久,随军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5年11月,因学习、战斗表现突出,被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深造。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常常受到教官的好评和同志们的赞誉。1930年6月,奉命调回国,随即被党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中工作。9月,左权经厦门到达中共闽西特委所在地龙岩,正值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闽西分校)创办,即被任命为该校教育长。同年12月,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左权任军长。1931年初,第一次反“围剿”结束时,左权调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任参谋处长。同年12月,左权和王稼祥、刘伯坚等,受中央军委的委托,来到宁都附近的固材圩,策应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举行宁都暴动。宁都暴动成功后,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下辖红十三、十四、十五军。左权任红十五军政治委员,后兼任该军军长。1932年4月,红一方面军组成东路军,发起漳州战役。左权率十五军担任前锋。4月20日,红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1932年6月,因王明等人实行极端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大搞肃反扩大化,左权被诬陷参加过托派组织,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并被撤销军长兼政治委员职务,调到红军学校任教官。1933年12月,左权奉中央军委命令,重返军中,担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他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转战于长山、资溪、金豁、浒湾、黄狮度、于都、松毛岭等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一军团为前驱,他随先头部队指挥战斗,斩关夺隘,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1936年2月,左权随红军抗日先锋军,捣破黄河防线,驰入山西,参加东征战役。5月初,红军回师河西。不久,组成西方野战军,开始了西征战役,左权任红一军团代军团长。6月,左权和聂荣臻亲临杨得志的红一军团前沿阵地指挥攻打甘肃曲子镇,一举全歼马家军一个旅。旋又解放了环县、预旺、定边、盐池等县城。8月底,左权等率部南下,进入静宁、会宁地区,斩断了国民党军对西(安)兰(州)公路的封锁。10月,与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左权率红一军团,在宁夏固原地区的何家堡阻击,歼灭马鸿逵的两个骑兵团。随后又在环县山城堡激战,全歼胡宗南主力七十八师一个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9月他同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到达山西武乡县。4月,日军纠集3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围歼八路军总部,消灭主力部队,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左权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作战,并亲率警卫团直接参加战斗,连战23天,歼敌4000余人。不仅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同时还收复了辽县等18座县城,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38年冬,左权主持召开八路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从部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参照苏军参谋业务,亲自制定和起草了《八路军各级司令部作战经验》,建立健全了司令部各部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定了工作原则。1940年至1942年,他重视并总结作战经验,先后撰写了《论我军的后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