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战斗历程
00、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西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南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中共鄂豫皖省委(1934年12月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转战,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冲破了国民党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后,以武装斗争为先导,发动和武装群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数次重兵“围剿”,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继又北上西北革命根据地,会合西北红军,胜利地进行了劳山、榆林桥战役,对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南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部队几经整编,在艰苦的斗争中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1934年春,国民党军以16个师又4个独立旅、共80多个团的兵力,继续“围剿”鄂豫皖根据地。为了集中红军主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由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红二十五军虽经艰苦征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恢复了部分失去的根据地,但是由于国民党军的残酷“围剿”和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鄂豫皖根据地的形势仍很严峻。
1934年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遭到严重失败,在中央红军准备实行战略转移的同时,中共中央两次指示鄂豫皖省委设法摆脱困境,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9月,程子华到达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关于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建立新根据地的指示。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会议根据中共中央1934年2月12日给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7月29日《致鄂豫皖省委训令》和程子华传达的周恩来副主席指示精神,决定:(1)鄂豫皖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造新根据地而斗争;(2)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3)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4)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会议决定增补程子华为省委常委。同时还讨论了部队整编问题,决定由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仍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省委常委高敬亭领导部分武装组建红二十八军,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
会后,鄂豫皖省委即率红二十五军西移河南省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转移前的准备工作。部队进行了整编,撤销师一级建制,军直辖第二二三团、第二二四团、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省委向全军指战员进行了战略转移、创建新苏区的动员工作,战士们准备了干粮、草鞋等。
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长征的征途。部队出发时,鄂豫皖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指出深重的民族危机,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宣布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号召国民党军队与红军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并严正指出:国民党如要加以阻拦,本军当然要扫除沿途国民党的军队。
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击退国民党鄂豫皖三省“追剿”队(以下简称“追剿”队)第五支队的追击,从信阳城南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经青石桥、黄龙寺、月河店、金桥等地,不日即进入桐柏山区。经过实地考察,鄂豫皖省委认为这一地区距平汉铁路和汉水太近,国民党军容易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压迫,而红军的回旋范围狭小,加之国民党军大兵压境,红军难以立足发展。于是省委果断决定迅速向豫西的伏牛山区挺进。
蒋介石发现红二十五军的动向后,急调“追剿”队五个支队和沿途驻军30多个团的兵力围追堵截,企图将红二十五军围歼于桐柏山区。为了隐蔽北上意图,迷惑和调动国民党军,红二十五军先以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县城,吸引国民党军主力。11月22日,红军趁夜冲破国民党军的阻截,从枣阳城北的韩庄掉头东进,连续击退“追剿”队第五支队、第二支队的追堵,绕道河南泌阳城东、乘虚北上。11月26日,部队进至伏牛山东麓方城县的独树镇附近,准备穿过许(昌)南(阳)公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第四十军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的堵截,敌人从两翼包抄而来,情况十分险恶。军政委吴焕先带领部队与敌展开白刃搏斗,全体指战员在军领导的指挥和带领下,不畏强敌,英勇战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围追堵击,进入伏牛山区。
红二十军进入伏牛山区后,很快发现该地区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都很缺乏,反动统治比较严密,红军不便于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加之尾追的国民党军主力相继跟踪而来,因此,鄂豫皖省委决定放弃在伏牛山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继续西进,进入陕西南部。
陕南虽然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地瘠民贫,但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带建立了组织,并且领导开展了农民运动。土地革命初期,中共党员许权中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路新编第三旅入驻商洛,在许旅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唐澍等深入农村,宣传土地革命,组织农村协会。1928年5月,许旅奉中共组织指示开赴渭(南)华(县)地区,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渭华起义失败后,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率部撤退至洛南县保安一带,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1932年11月至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军和第二十六军,先后进入或途经商洛地区,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之前,中共组织和红军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觉醒,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从伏牛山区继续西进。
12月4日,到达河南卢氏县叫河。此时,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已先到达河南卢氏县城以南的朱阳关、五里川一带,修筑工事,控制了入陕的大道,准备堵歼红军。“追剿”队第二支队也跟踪到庙子、栾川一带,红二十五军处于被前堵后追的境地。为了摆脱危局,迅速进入陕南,红二十五军寻找当地群众调查,很快找到一条绕道大石河、文峪、卢氏城南,再经铁锁关入陕的隐蔽小路。12月5日,红二十五军先派手枪团到朱阳关以东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主力部队则在向导带领下,沿着一条深山峡谷向西北方向疾进。当晚,红军突然出现在卢氏城南,守城的民团惊恐万状,不敢妄动,天亮后,红二十五军已将国民党军第六十师的防线远远地抛在背后。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抵达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击溃洛南县地方民团的阻击,胜利进入陕西省境内。下午,红二十五军进至洛南县东部重镇三要司,在此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二师二四八团三营。12月9日,部队翻越蟒岭,到达洛南县庾家河镇(今属丹凤县)宿营。
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和第四十二师第二四八团在卢氏和洛南夹击红二十五军的计划落空后,判断红二十五军取道庾家河向龙驹寨(今丹凤县城)进发,遂决定取捷径追击。12月10日上午,国民党军第六十师三六0团从鸡头关推进到庾家河镇东边,抢占了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红二十五军军部驻地庾家河街发起进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迅速进入前沿阵地,一面拼命阻击敌人,一面派人向军部报告。此时,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在召开常委会议,接到报告后,省委和军部领导立即指挥部队奔向前沿,进行反击。这时,国民党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