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能可贵的是,贵妃同志不但特别能战斗,还特别能生。万历十四年 (1586年),她终于生下了儿子,取名朱常洵。 这位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按郑贵妃的想法,有万历当靠山,这 孩子生出来,就是当皇帝的,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这个宝 贝儿子会死在屠刀之下,挥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当时,这个孩子的出生,确实让万历欣喜异常。他本来就不喜欢 长子朱常洛,打算换人,现在替补来了,怎能不高兴? 然而他很快就将发现,皇帝说话,不一定算数。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 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 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 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 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 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 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 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 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 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 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 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 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闹到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先生你见一见吧。”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 思议的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的一幕,终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的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了万历和他的两 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的表情。 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对申时行说: “皇长子已经长大了,只是身体还有些弱。”
  然后他又指着皇三子,说道: “皇三子已经五岁了。” 接下来的,是一片沉默。 万历平静地看着申时行,一言不发,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酒色财气的 昏庸之辈,不是一个暴跳如雷的使气之徒。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子女不断成长,无比欣慰的父亲。 申时行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长子年纪已经大了,应该出阁读书。” 万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变: “我已经指派内侍教他读书。”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东宫的时候,才六岁,就已经读书了。皇长子此刻读书,已 经晚了!”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申时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劝 服万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上前几步,未经许可,便径自走到了皇长子的面前,端详片刻,对 万历由衷地说道: “皇长子仪表非凡,必成大器,这是皇上的福分啊,希望陛下能够早定 大计,朝廷幸甚!国家幸甚!”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日,在愤怒、沟通、争执后,万历终 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万历微笑地点点头,对申时行说道: “这个我自然知道,其实郑贵妃也劝过我早立长子,以免外人猜疑,我 没有嫡子,册立长子是迟早的事情啊。” 这句和缓的话,让申时行感到了温暖,儿子出来了,好话也说了,虽 然也讲几句什么郑贵妃支持,没有嫡子之类的屁话,但终究是表了态。 形势大好,然而接下来,申时行却一言不发,行礼之后便退出了大殿。 这正是他绝顶聪明之处,点到即止,见好就收,今天先定调,后面再 来。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和谐的对话,不但史无前例,而且后无 来者。“争国本”事件的严重性,将远远超出他的预料,因为决定此事最终 走向的,既不是万历,也不会是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混战
申时行在的时候,大家都说朝廷很乱,但等申时行走了,大家才知道, 什么叫乱。 首辅走了,王锡爵不在,按顺序,应该是许国当首辅,可这位兄弟相 当机灵,一看形势不对,写了封辞职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万历不喜欢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几乎在申时行 走人的同时,提出辞职。 然而万历没有批,还把王家屏提为首辅,原因很简单,这么个烂摊子, 现在内阁就这么个人,好歹就是他了。 内阁总算有个人了,但一个还不够,得再找几个,搭个班子,才好唱 戏。说起来还是申时行够意思,早就料到有这一天,所以在临走时,他向 万历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时任吏部左侍郎赵志皋,另一个是原任礼部右 侍郎张位。 这个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为这两个人兴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 同。总而言之,就没一点共同语言。但事后证明,就是这么个安排,居然 撑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领导水平可见一斑。 班子定下来了,万历的安宁日子也到了头,因为归根结底,大臣们闹 腾,还是因为册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过是帮皇帝挡了子弹,现在申先 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阵。 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真正的总攻开始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东林崛起(1)
首辅走了,日子却还得过,原本排第二的赵志皋应该接班,但这人实 在太软,谁都敢欺负他,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觉得他压不住阵,于是 皇帝下令,由大臣推荐首辅。 于是幕后人物顾宪成出马了。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年)参加乡试,考中 第一名解元。三年后去考了进士,成绩平平,分配到户部当了个主事。当 官后,最不喜欢的人是张居正,平日怎么别扭怎么来。 比如张大人病重,大家都去上疏祷告,他不去。别人看他不上路,帮 他署了名,他知道后不肯甘休,非把自己的名字划掉,那是相当执著。不 过这也没什么,当时和张大人对着干的人多了去了,不缺他一个。 等到张居正死了,他就去了吏部,但也没升官,还接着当六品主事(正 处级),这中间还请了三年假。 总之,这是个并不起眼的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时,孙是吏部尚书(正二品),赵南星是考功司郎中(相当于司长,正五品),而顾宪成只是个考功司员外郎 (副手,从五品)。
  万历八年(1580年)进入朝廷,就当六品主事,混了十三年,才升了 一级,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但就是这么个说不过去的人,却是这场风暴的幕后操纵者(实左右 之),不服都不行。 更为神奇的是,事情闹大了,孙撤职了,赵南星回家了,连王首辅都辞职了,他却是岿然不动。非但不动,还升了一级,当上了吏部文选司 郎中。 之前说过,文选司负责官员人事选拔,是吏部第一肥差。根据史料的 记载,顾宪成大致属于性格顽固,遇事不转弯的人,如此个性,竟然能捞 到这位置,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当初孙刚被免职的时候,吏部没有部长,王锡爵打算趁机换人,推荐自己的亲信罗万化接班。顾宪成反对,推荐了 右都御史陈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