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回来跟卓干成说参谋长今天给我讲四书了,他说当官的就是卖弄,回头他们该干啥还干啥。
卓干成原来在乡政府工作,算是政府机关,懂得比我多一些,学识也比我多,字写得很好,对乐理很通,乐感很好,给他一个乐谱就能唱,很多歌都是他教我的。他唱两遍,不拿词我就能唱,我俩行军走在路上就唱:奴隶们,快快起来,奴隶们,起来……
空余时间我们经常到各部队去唱歌,有个礼拜天师政治部搞活动,我和卓干成、李自成几个去合唱,见到了在师部当干事的吴启光,过了不久就听说他跑了。他的家境很好,还有个未婚妻,战争又很艰苦,他在美国、印度都有亲戚,估计是去美国了。吴启光是我们到印缅后第二个跑的,第一个是在印度雷多趁礼拜天休息跑的,姓冯,他有亲属在加尔各答。担任主攻八莫任务的,是孙立人的三十八师。
编者注:八莫之战,一九四四年十月中旬, 日军困守八莫,拟在八莫死守三个月,驻印军兵分两路由加迈、密*向八莫发起攻击,新二十二师由和平指向瑞古,与第五十师于十一月上旬歼灭瑞古日军第二师团一部后, 再克曼西及大曼两地,策应三十八师的进攻。三十八师连克八莫日军外围各据点, 于十二月十五日攻占八莫。随后, 新六军转锋南下, 渡过瑞丽河,连克曼纳、派来、贵街三大据点, 迫敌由南坎向芒密总退却,为滇缅公路开放提供了契机。
第九节 打到东京去(2)
日军在八莫的防守配备比较合理,工事两层到三层, 地堡一层,中间一层,上边是架,做得非常坚固,大炮轰也轰不垮。工事前面是开阔地,进攻没有隐蔽,对防御比较有利,有的敌人阵地布置得比较有欺骗性,观察的时候没发现,部队有时就攻进火网里回不来了,打得很艰苦,三十八师伤亡很大。
但制空权已经在我们手里了,不像第一次远征的时候,全是我们被日本飞机轰炸,没有一架是我们打他的。
美国给中国的装备尽管不算好,但是跟日军比那是压过他们了。打八莫时,天上飞机轰炸、重炮打纵深, 山炮、迫击炮、榴弹炮打前沿。当时一个连的战斗配备就有六门小炮,两挺重机枪,九挺轻机枪,冲锋枪都不算,光算炮,一个连发起进攻,火箭筒、反坦克炮、六
○小炮、八一迫击炮、四二迫击炮、山炮,整个都帮着这个连打敌人前沿阵地,平射炮打坦克、战车好使,打碉堡也好使,炮摆平了瞄准发射,速度很快,瞄准了一炮打过去碉堡就给掀开了,效果很好。
打八莫时,战车还没上来,如果有战车、坦克掩护, 炮火把敌人火力压住,部队可以跟着坦克往上冲,没有战车就打得很困难。
敌人有坦克、装甲战车,但没多大用,我们一个营就有一个战防排,有反坦克武器,子弹比较大,打出去就转,击中目标燃烧爆炸,挺好使。火箭筒还可以打坦克,一炮一个,没跑,我们实弹射击时试过,在山边瞄准山上的大石头,一炮过去石头粉碎,周围的石土都滑下来了,力量挺大。火箭筒后面不能站人,打完以后火往后喷,几米远的草都着火。我刚用时觉得这很轻啊,六七斤重吧,比我扛的轻机枪轻多了, 但它有一个缺点,必须用干电池,补充不上就废了。
廖耀湘跟孙立人通无线电话,那个意思就是我把马拉关拿下来了,下面看你的了。我们离八莫很近,只要那边需要就可以派部队过去支援。孙立人的个性也很强,我用你帮?你能打孟拱,我也能打八莫,我打给你看看。后来到底打下来了。
高级军官里面也互相较劲、互相嫉妒,你比我厉害,我比你更厉害,互相不服气。
在缅甸,廖耀湘讲过一句话:我们不但要把日本人打到海里去,还要打到东京去,将来我们还要进军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离我们挺老远,这里都还没解决,还考虑那问题?当时大家都笑,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但他说的这个话就值得探讨了,西伯利亚就是苏联,后来回想,这些高级军官当时就有一个意识,将来的敌人不光是日本,还有苏联,更具体的就是共产党,但当时我们下面还意识不到。
我们基层对国内形势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国共正在合作搞
统一战线,我们跟第十八集团军两部分怎么合作?怎么打日本? 不大知道。
在宣传抗战的大照片里,经常会看到毛泽东、*、朱德、刘伯承、贺龙、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这些高级将领,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中国高级将领,我们唱歌也是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谁是共产党的谁是国民党的没有区分,营级以下的下级军官都不懂,当时的政治思想教育还没做到这一步。
共产党就不是了,解放战争时,一个士兵都知道要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但国民党军的营长都未必知道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政治教育很薄弱。廖耀湘对整个形势的认识,用后来的眼光看,是军事素质很好政治素质不行。
第九节 打到东京去(3)
但廖耀湘反对赌钱,下部队看到有赌钱的就逮起来。廖耀湘有几个特点:不准赌钱、到城市里不准下小馆、不准上妓院, 饿了下小馆吃饭都不行,要回部队里吃。我后来就没少执行这个任务,背着枪巡逻,上饭馆吃饭的都是军官,没有当兵的,军官手里有些钱没地方花,去吃碗面条现在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当时不行。遇到了就上去行个礼,请他回营。那些军官都老老实实的,刚吃了一口甚至还没吃呢,就得走人,不走是不客气。
廖耀湘对这些问题很重视,她老婆也到过印度,坐小飞机过来探亲,他老婆就说,我这个瞎子啊,他当指挥官管得严点,你们体谅点。不然部队怎么有战斗力呢?这个不良习惯要改掉, 不改就影响战斗力。
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文化人说的话让人信服。
远征这场战争,在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环境太恶劣了, 此前对这种战争环境都没有经验、没有准备。尤其在第一次远征,从头到尾我们都处于劣势,太不容易了。加上和你共同作战的友军实际上是你半个敌人,那英军比敌人还可怕,起码我知道敌人是敌人。
侵华日军的计划,就是要把缅甸拿下来,卡住物资通路, 迫使中国投降,日军已经把东南亚的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占领了,进一步占领印度、缅甸、老挝后,要把大部分部队拉到欧洲跟德军会师, 野心很大。所以中国就是要把日本军队全部拖住,让他放不下, 走不了。最后把缅甸日军的五六个师团全部消灭了。
当时大家也很思乡,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很强,但是思乡就得先把战争打赢了,才能和家人团聚,那时候光荣啊,那多有面子啊,你当亡国奴什么样啊?不能打败,打败了我们国家就完了,必须打胜,就是这种心情。
编者注:缅北反攻结束后, 已回到美国的史迪威给廖耀湘发来贺电:“这是你的光荣,是新二十二师的光荣, 是中国驻印军的光荣,是全体盟军的光荣,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编者注:史迪威于1944 年10 月21 日被罗斯福召回,由魏德迈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学界称之为“史迪威事件”。该事件表面是由史、蒋矛盾激化而引起,其背后却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之争。
编者注:一九四五年十月, 根据蒋介石指令,杜聿明指挥中央军包围昆明城, 将龙云部队缴械, 并传达蒋介石之命,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实际为软禁,史称“十三事件”。
远征的胜利就算不是为中国人奠定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有贡献。后来的历史用后来的话说,杜聿明、廖耀湘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罪人、战争的罪人,但是应该说,他们在这段历史上是对国家有贡献的,没有这场胜利,当时的中国抗战就要更艰难。
当时卫立煌领着国内三十多万远征军已经收复云南腾冲,正在往缅甸打,就要和我们在碗町、芒市会师了。
大家就议论下一步往哪儿去?那时有这个说法,缅甸的日军残余不能往云南跑,必须往东面泰国跑,大家估计会继续进攻腊戍、南坎等地,然后向老挝、泰国、越南追击逃敌,上面的将领可能也有这个意思。
十二月中旬,三十八师攻克了八莫,十二月三十一日,我们奔赴八莫新开辟的飞机场,飞行一个多小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