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这里就没有再走了,因为前面就有一条黄河挡住了去路,而黄河那边就是魏王魏豹的地盘,也是他们此行将要去征服的地方。
那边魏豹知道刘邦想来征服他,便派兵在黄河对岸步步为营严加防守。因此,如何渡河成了摆在韩信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来看韩信的精彩表演了。
到了晋津后,韩信并没有急着率兵渡河(那样伤亡肯定惨重,而且还不一定能渡过去),而是在黄河边上四处转悠起来,别看他转悠的很清闲,却也是有目的的,他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渠道考查和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河对岸的魏军防守很是严密,只有上游的夏阳守兵甚少,是个空当。
看官看到这里也许会问,为什么魏王在关键的夏阳却疏于防守呢?原因是这样的。夏阳一带因地理位置特殊,这一带根本就没什么树木,船只很少很少,想渡河几乎是插翅也难飞过来。
魏王认为这夏阳是安全的地方,所以只派了少量的兵马来守。
但对韩信来说,只要魏军在河对岸防守有空当就行。
不信?你就看看他的神奇风采了。
他手下两员大将,曹参被派去带人到山里采木材,当砍柴的樵夫去了。灌婴被派到附近集市上去收购瓦罂,当了一回采购员。
两大将军不明所以,晕乎乎地办好各自的事后,韩信依然在玩深沉,他二话不说递给他们两个一个锦囊。
锦囊里叮嘱他们用木材和瓦罂造木罂。
其实木罂的造法很简单,就是木桩夹住罂底,四周捆成方格,然后里放在罂,最后再把木罂连合起来,在水中便风吹不散雨打不落了。
此时的先觉条件是,渡河的船都已准备好了,现在还来造木罂,是不是白天点灯多此一举呢?
纳闷归纳闷,两大将军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韩信对木罂验收合格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渡河行动开始了。
他首先令灌婴一些老残病残的士兵们摇旗呐喊,做出要抢渡黄河的准备。吸引河对岸魏军的注意力。然后带领大部队抬着木罂乘夜向夏阳进发。
到了夏阳他令众人放下木罂,士兵们坐进木罂里,在夜色的掩护下,向黄河对岸使去。
此时魏军的注意力都被灌婴在晋津佯装渡河的精彩表演给吸引过去了。可等了半天,只见河对岸呐喊声并没有其它的动静,正当他们纳闷时,此时韩信的大部早已坐上木罂在夏阳一带悄然登陆了。
悄然登陆后,韩信便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夏阳几乎没有用吹灰之力就夺下来了。安邑也是磨磨刀而已就被夺下来了。
连下两城,汉军士气大振,接下来马不停蹄向魏王的都城平阳进军。
直到这个时候魏豹才知道韩信已打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了,他想与其被攻不如主动出击,他没有等在晋津的力部将柏直回都支援的情况下,就出城去效外的曲阳迎敌。
问题是他的那点连三脚猫的功夫怎么能和刘邦的悍将曹参来比呢?两人只打了几个回合他就开始逃命了。
曹参不是吃素的,你逃到哪里,我就追到了哪里,然后还把他团团围在一座叫东垣的小城里。
曹参正要对已困在笼子里的魏豹进行强攻,这时候韩信说话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不如让他自己乖乖来投降吧。
果然,魏豹眼见自己已无路可走,在部将强烈要求活命的条件下,只得向韩信投降。
后来他的部将个个都得到了嘉奖,而唯有“二进宫”的魏豹及家人还被进行了游行示众,最后落得个“废官为奴”,没砍他的脑袋,这样的惩罚算是很轻的了。
这个小动着看似小,其次却很大,魏王对刘邦和项羽来说是“此消彼长”的分水岭。他的平定极大削弱了项羽的力量。
这里还有一个小疑问:项羽发兵攻叛变归降汉王的英布时,人家刘邦派兵又派将,最后为了英布的安危,直接叫他连夜逃到了他的根据地荥阳,总算保住了这个不 可多得的人才。
而已主动归降项羽的魏王,在韩信对他动武的这段期间,却没有发一兵一卒来相助。难道项羽也恼怒魏王的出尔反尔?抑或是他根本就对刘邦的这些“小动作”不屑一顾?
不管怎么样,项羽在楚汉之争的第二阶段的备战期,他的迟钝和傲慢使得自己的实力开始滑落,让原本彻底倾向他的天平开始趋于平衡,这也让他的最终失利埋下了恶果。 。。
第十八章:怨怨相报何时了
(4) 怨怨相报何时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怨怨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抿恩仇。这是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的对个人恩怨的一种释解。
张耳和陈余的事前面已说过了。他们两个自从巨鹿之战反目成仇后,便水火不相融,从原本最亲密的两兄弟一下子变成了最仇恨的两个死对头。
当初陈余以试探的口气“假意”辞去兵权时,没想到张耳没等赵王点头,他就自作主张答应了,把陈余的兵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并美其名曰“天与不授,反受其害”,殊不知他“授”了之后,才是真正的反受其害。
就这样陈余和张耳决裂的开始。
后来项羽在“英雄大会”分封各大王时,唯劳苦功高的陈余(写信劝降章邯出了不少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分封,后来经人提醒项羽才给了陈余南皮三县来敷衍他。
而他的死对头张耳却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这让他极为不平衡,于是在第一个扯反叛大旗田荣的主动友好的“秋波”暗示下,两人结为百年“秦晋”之交。
有了田荣的帮助,陈余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对付令他仇恨的张耳。
那张耳眼见风声不对,立即脚底抹油,很好的实行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办法,并且在项羽和刘邦两个侯选人中,他最终听从部将的意建,选择了“仁义道德”的刘邦做为自己的保护伞。
从此,张耳恼怒陈余夺了他的地盘,这样一来,两人的个人恩怨进一步升级。
后来刘邦西进抵达洛阳,向各英雄发出《发使告诸侯书》时,声讨项羽逆杀义帝,陈余自然也免费收到一本书了。
当时陈余说叫他出兵相助是可以,但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杀了张耳。
人家信任自己而投靠到自己这里来,刘邦又怎么愿意杀了张耳呢?但为了陈余能发兵相助,刘邦捉磨来捉磨去,最后终于捉磨出一个好主意。为张耳找个替身。
送了一颗血肉模糊的假人头给张耳后,张耳信以为真,以为汉王杀了张耳,于是派了一部兵马随汉王攻去打彭城。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陈余的部下在和刘邦部下亲密接触时,知道了张耳假死的事,这样他盛怒之下彻底和汉王又决裂了。
顺便还要说一句,赵王赵歇一直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只要自己能当大王就行,对于张耳和陈余谁做自己的大臣,他满不在乎。张耳在时,赵国的一切权力都交给张耳,当张耳被陈余赶走赵地后,他便拜陈余为成安君,把一切生杀大权给了陈余。
陈余和刘邦决裂后。刘邦就不干了,他想,和我做对的魏王魏豹那么嚣张都自食其苦果了,你小子不服我是吧,那好,我就让你尝尝被彻底征服的滋味。
征服的事此次也离不开大将军韩信。
他此次又是率曹参、灌婴两员猛将出发了,一到赵地,首先便用“诱敌深入”之计将赵的大将(也是陈余最倚重的大将)夏说引入自己设好的包围圈内,全歼了他的部队。
首战告捷后,这下赵王急了,他令陈余全权负责前方的战事,调兵遣将的事可以自作主张不用请奏了。
当时赵国兵马也有二十多万,对前来进攻的汉军来说多很多。但问题是赵国只有陈余一个人支撑着。冲锋陷阵出谋划策都是他一个,打个不好听的比喻,陈余就是既当爹又当妈。这样的军队怎么能跟谋士大将数不胜数的汉军相比呢?
更何况陈余文没有超人之文,武又没有过人之武。
由此可见陈余虽然拥军二十万之众,却也是乌合之众,因此面对韩信的大兵压境,陈余很是犯愁起来。
正在这时,一个叫李左车的奇人异士出现在陈余面前,你不是愁手下没有好谋士吗?眼前这个便是啊。
李左车出场后,他首先分析了两军的形势:我军现在扎住的井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