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啤闭饬礁鎏跫迹健拔母铩敝兴浔怀遥⑽词芷と庵喽∈盼梗喽远裕脑饧势涫祷顾阈以恕R猿率系募彝コ錾怼⑸缁峁叵怠⑺枷胙孕校槐欢ㄎ爸杏摇倍幢淮虺伞坝遗伞保浔弧芭贰保词芎煳辣汀白ㄕ椤钡目嵝蹋凳敉蛐摇U庵滞蛐遥嵌嘀峙既灰蛩卦斐傻摹H缢砟甑乃渴骱妥悴荒苄校嵌惚苷蔚淖罴牙碛桑恢芏骼吹挠泄亟不岸运鹆吮;ぷ饔茫悄镜纫恍┲泄哺呒丁靶悴拧倍运脑旆靡彩谷硕运桓仪峋偻挥小澳咸焱酢敝频奶罩目鳎凇拔母铩鼻岸プ≈种盅沽Χ运辛俗罨镜谋;ず吞乇鸸卣铡U庑挂∠壬艿难沽涂嗄眩绕渌捌胀ㄖ斗肿印鄙俚枚唷H欢」苡姓庵种峙既灰蛩兀故浅て诒慌小⒈黄茸晕壹觳椤⒔淮枷搿K蝗衔恰爸猩酱笱ё畲蟮囊幻姘灼臁保颉袄肺ㄐ闹饕濉薄ⅰ氨A舴绰砜怂贾饕宓牧⒊ 笔艿矫土遗小!拔母铩敝校复伪怀遥罅课母逵爰抑形锲繁怀撸槐焕樟罱淮鋈死泛蜕缁峁叵担淮未涡础八枷牒吞寤帷保踔猎诓¢缴先圆荒苊狻率凳牵安徊商O花”也没有自由。
正是在这种即便“不采蘋花”也没有自由的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何以会有“陈寅恪热”。局外人的确很难理解,像陈寅恪先生这种一生只做专论、可谓“教授中的教授”、纯象牙塔中人,如何会成为一种热门的公众人物。实际上,当一种“泛政治”无孔不入地侵入、渗透到一切领域时,一切学术都被政治化,都会成为“热点”。谁想得到,“红楼梦考证”这种原本与政治无涉的学术会有那样大的“政治意义”,以至于由此引发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这样重要、严厉的政治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坚持“考据”就是默默的反抗,放弃“考据”就是默默的顺从,二者都无法摆脱政治。学术就这样无可避免地被编织进政治的符码之中,这是“纯学术”“纯学者”的尴尬,更是学术和学者的不幸。当任何学术都成为政治的工具时,学术自然难以进步。
BOOK。←虹←桥书←吧←
第14节:“不采蘋花即自由”的意义(2)
所以,为了学术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繁荣,必须承认“最低限度”的学术独立性,使学术在这个范围内能自由发展。更进一步说,也就是必须承认当代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IsaiahBerlin)关于“消极自由”(negativeliberty)概念的引入和阐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消极自由”针对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限度内,一个或一群人可以而且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角色,并不受他人的干涉阻碍。这一概念涉及的是人类最低限度基本自由的范围问题。与此相对的是“积极自由”(positiveliberty)的概念,这一概念针对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干涉,并有权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积极自由”关涉的是个人与社会体制间的相互关系。
要言之,正如柏林所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积极自由”的观念,即是对于“谁是主人”这个问题的回答;而“消极自由”的观念,则是对于“我是主人的范围有多大”这个问题的回答;两者并不一样。也就是说,“消极自由”更关注的是个人自由的范围,而“积极自由”关注的主要是由谁统治的问题。柏林强调,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我们不但对社会的法律与行为应该积极要求发言权;而且应该有一个范围,如果必要,这个范围甚至应以人为之力划分出来,每个人都在这个范围内当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消极”的范围,但却十分重要。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消极范围”,不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会枯萎,而且个人将丧失最基本的尊严。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渐渐发生重要变化,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虽然几经波折,“不采蘋花”的“消极自由”毕竟从无到有、由少渐多。尽管人们现在对“积极自由”状况容或非常不满,然却不能否认“消极自由”产生与扩展的意义,毕竟这是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自由”。只有在“不采蘋花”之自由获得充分、坚实保障的基础上,才会有“欲采蘋花也自由”的可能。
。←虫←工←桥书←吧←
第15节:李鸿章的最后时光(1)
李鸿章的最后时光
东山再起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协助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在慈禧太后的铁血镇压下灰飞烟灭,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远走海外,一批支持维新派的官员受到严惩。少为人知的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虽然并非维新派,但其实对维新派的主张非常认同。虽然李鸿章在戊戌政治风云中能自保平安,但他的观点、态度悉为慈禧所知,戊戌政变后他自然不可能再获重用。不仅如此,他还受到变相惩罚。
黄河自古以来就水患不断,地处下游的山东更是深受其害,河道时常决口。1898年夏秋,山东黄河再次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甚至浮尸蔽水。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实龄已七十有五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派李前往任此苦差,慈禧当有自己的考虑:一是自己通过政变重新训政,想以派如此重臣前往灾区,显示自己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二是李鸿章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借此变相惩罚李。
此时已是初冬,而当李鸿章到山东时将是隆冬季节,对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确实难以忍受,所以李鸿章在万般无奈中,上折请求慈禧太后另选他人,但未被慈禧批准。11月30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北京,他特邀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Armand Rouffart)随行。12月11日,他们到达济南。李鸿章接受卢法尔的建议,决定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方法,首先测绘全河情形,研究沙从何处而生,水由何处而减,探寻根治办法。在有些地段,他还亲率卢法尔及一些官员一同勘测。1899年3月31日,李鸿章返京复命,距他出京正好四个月。在这四个月中,他不顾隆冬严寒,不辞劳苦,驰驱两千里,认真查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拿出了治本、治标两套办法,确比许多敷衍塞责、贪图享受甚至以河务谋私利的官员强不少。
不过,李鸿章关于治河的意见却未受到朝廷重视,许多具体建议都被朝廷和有关部门以种种理由推托、否决。李鸿章对此忧心忡忡,生怕水旱之灾会激起民变。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担心地说:“沧海横流之受,不得谓一隅为灾,不关全局也。”
从山东勘河回到北京后,李鸿章仍然未受重用,闲居了八个月后却突然时来运转,东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从勘河到督粤,这种官运的大伏大起看似命运捉弄,其实是李鸿章一直耐心等待、不断窥测方向、最后果断行动的结果。
原来,虽然慈禧已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但光绪皇帝活着对慈禧和守旧派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慈禧曾打算以“帝病重”之名谋害光绪。但此时的中国已是“半殖民地”社会,慈禧不能不先试探各国对此的态度。没想到各国纷表反对,甚至表示要派医生到宫中查看光绪皇帝究竟是否确实病重。而且,国内亦舆论哗然,尤其各地绅商纷纷发电,有时甚至数万人联名,要求慈禧归政,确保光绪平安。面对强大反对,慈禧只得打消谋害光绪的主意。但她又于心不甘,打算“废掉”光绪,另立新帝。但这废立之事仍需试探外国的态度,而慈禧等守旧派与洋人交恶,无从打探,于是与李鸿章私交不错的荣禄便走访李鸿章,请李打听外国人的态度。李鸿章认为自己东山再起、重获大权的机会终于来临,便不失时机回答说,这是内政,如果先询问外国人的态度有失国体,但如果派我到外地当总督,外国使节必来祝贺,这时可顺便探问外国态度而又不失国体。除了想重掌大权外,李鸿章提出外放当总督的另一个考虑是远离京城,以避开废立这一至为敏感甚至有关身家性命的宫廷权力之争。荣禄为李之说法所动,所以几天后李鸿章就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李鸿章再获重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