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大学”。香港知名商人、中策投资公司总裁黄鸿年在小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社会大学”里却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对他后来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1961年10月18日,黄志源和黄鸿年兄弟俩登上远洋巨轮,挥别了家人。一个星期后,兄弟两人在广州上岸,11月初抵达北京。不久,老大被安排上高一,黄鸿年则被送到小学插班念六个月六年级,先熟悉环境、打好基础,然后才到汇文中学继续求学。
不过,黄鸿年真正在学校求学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会大学”的学习实际的人生经验。黄鸿年在内地一住就是整整10年,而这10年刚好是新中国最动荡的时期。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时,黄鸿年正在北京汇文中学念高中二年级。
该年8月及9月,毛泽东三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万头攒动、斗志高昂的红卫兵的敬礼和高呼时,跟随着人群的黄鸿年也在现场,成为这段惨痛历史的小小见证人。
“突然不必到学校上课,再不必做功课,大家都好高兴。”黄鸿年回忆说,“由于我是属于有海外资产阶级背景的黑五类,在天安门时也只能站在后面远处。”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课期间,黄鸿年就跟随着学生大队展开两年的大串连,乘搭火车、公车及轮船到中国的天涯海角,然后又在山西省南部的一个名叫太阳公社插队一年当职业农民。
在一穷二白的农村里,黄鸿年和来自五湖四海10位青年,共挤在一个面积只有80平方尺的小房间睡觉,房里的空间刚好可放下床铺;惟一的公厕设在屋外,冬天内急时上厕所那种全身被冻僵的苦滋味,很难受也很难忘。
在深达百多公尺的老井打一小盆水,往往要花上5分钟,黄鸿年至今记忆犹新,他表示:这盆水我须先用来洗脸抹身,然后用来洗头,最后再用来洗脚,所以是“一水三用”。
“当时我们每天的菜钱是两分钱,刚好可以填饱肚子,过年时才能吃到肉,不过每个月我会设法回北京一趟,那时我父亲还定期汇钱给我,我可以在城里吃顿好的,补补身子,在北京饭店吃碗热烫烫的馄饨只需一块人民币,一个全套西餐也只是三块人民币。”黄鸿年说,“可是这已不再是物质上的问题,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和绝望,使人难以忍受下去。”所以那段日子何止是“清苦”,其实简直是“千辛万苦”。
在印尼望加锡时,黄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黄鸿年也非娇生惯养之辈,可是家境总算是渐渐好转,属于“中康”阶级,还好,在中国的日子即使再苦,他也熬得住。黄鸿年在汇文中学的老师徐绪标就回忆说:“黄鸿年那时根本不像富家子弟。很能吃苦,富有正义感,好打不平。原本华侨子弟毋须上山下乡,但他主动报名到山西农村插队落户。”
回想当年停学下乡干活、向无产阶级的农民和工人学习,黄鸿年有无限感想,他说:“当时我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是在浪费青春,我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我的中学校长自杀身亡给我的打击尤其大,我的理想和希望全破灭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可是越思考心里越矛盾,也越难受,挫折和痛苦久久无法挥去。”黄鸿年最后决定带着千头万绪的心情,离开无时无刻不在批斗的神州大地。
“1970年,我写信给周恩来,热切表示我要尽快回到印尼。几个月后,当局批文发了下来,当时‘文化大革命’正推向另一个高潮,没有人可获准离开中国。我不知道我在那时候是不是惟一一个获得特别批准离开中国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能获准离开的人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极少。”黄鸿年说道。
1970年离开中国时,黄鸿年也曾深深后悔把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就这样给浪费了。不过,今天他却有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说:“现在回想起60年代在中国的那整整10年,我觉得不但没有浪费,反而是我日后重返中国大展拳脚的无形的宝贵资产。”
白白的“浪费”转变成千金难换的“资产”,看来只是一线之隔,而这个大转变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来自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把僵化多年的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为海外华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而在文革时期高举毛语录、高唱革命歌曲、跟随大队下过乡的黄鸿年,日后重返中国经商,建立人际关系时,他所处的优势自然会比没有这类特殊背景的人强得多。
其实,那个时代的大串连,就好像是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大大扩大了人生的接触面,了解了民情民俗,经过这么一个大时代、大动荡的人,他们所吸收到的知识,是学校课本所无法学习到的。黄鸿年就这样表示:“现在中国的各级领导都经历过这个大时代,我们都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共同的感触,因此谈起话、做起事来,大家可以取得共鸣、共识,也比较容易沟通。”
他说:“我经常形容中国是一部无字天书,必须细心地接触,才能有些体会和了解。在中国的10年里,我感觉我一直是在社会大学上课和磨炼,这种特殊的经历和难得的经验,使我日后对各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都会比一般人来得敏锐和全面。因此,我虽然没上过大学,可是现在我却经常受邀到大学讲课,原因是经过在中国的10年磨炼和反复思考,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可能比教授、学者还要深入和全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许多高官,是和黄鸿年同时代的人,共同的经历和语言,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当“中策现象”在神州引起争议时,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都有人站出来,肯定“中策现象”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和贡献。
因此,黄鸿年虽没上过大学,1994年却被天津市南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被浙江大学聘为顾问兼职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月薪1080元人民币,属中国一级教授的待遇。同年成立的中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香港)也委任他为第一任会长;1996年,浙江大学颁授他为该校名誉教授。此外,自1993年起,黄鸿年先后被西安市、锦州市、合肥市、烟台市、杭州市及宁波市聘为经济顾问。
这一切都说明了经过“社会大学”多方磨炼的黄鸿年,其宝贵的社会经验,已得到社会的肯定。
□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技巧
拿破仑是位军事天才,但他的天才是刻苦求知得来的,他自幼奋发攻读,酷爱军事。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无所不学,他对圣经、古兰经等也有兴趣。拿破仑一生经过大小战役近60次,每次他都要带上相当多的图书资料上战场,被称为随军图书馆。拿破仑总是利用战争间隙读书。拿破仑还阅读过《孙子》。他远征埃及时,随身携带的历史著作就达125卷。他好学求知,也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军队中大量吸收有知识的人为之服务。拿破仑被誉为“战争之神”,与此不无关系。
作为企业之“将”,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足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善断才能致胜。美国管理大师泰勒说得好:“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就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和独立的见解。”
一个印度搞饮料的企业家对“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人说:“你必须要找到在印度做可乐的方法,你才会成功;如果只是将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做可乐成功的经验拿到印度来做的话,你一定会失败。可口可乐公司对此观点非常赞同。可见哪怕是创造可口可乐这样一个有价值商标的企业,假如不再学习,不再开拓新市场的话也是不行的。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
1.主观的积极努力
在一次英语讲座中,一位听者问讲演者:“现在,《疯狂英语》在各高校相当流行,你能谈谈对《疯狂英语》的看法吗?”讲演者笑着答道:“《疯狂英语》我也看过,我并不想具体地评论这本书的优缺点,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疯狂英语》好就好在”疯狂“二字上。要想学会英语,先理解”疯狂“二字,是让自己”疯狂“起来,疯狂地去学它,这样你才能有一定的收效。如果你在学习英语时能投入一股疯狂的劲,什么书你都一样能学好。所以说来说去,归根结底最终还是得靠你自己。”
听了这段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