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 在梅县建设矿山、开采煤、铁,及稀有金属。
……
林林总总,够他们忙个一年半载的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十三章
鲍枢奎很烦,这段时间只要一接到电话八成不是边区区长兼委书记程友纯,就是他的跟屁虫,原特区通信管理局局长现任边区生产建设部主任的高明,不是要钱就是要粮。搞得鲍枢奎头都大。鲍枢奎暗自庆辛——还好只是解放了600万人口,要是再多了,按这样铺排,特区的经济不知要被拖慢多少。
程友纯和高明这两个家伙完全陷入了类似五十年代红火的创业热潮中,救世主一样的自我感觉不是一般的良好,每通电话总是激动万分先说一番把鲍枢奎的耳朵听出茧子的话,什么群众的热情多么多么高涨,对政府多么多么拥护,然后紧跟着要钱。
九十年代的留美经济学博士鲍枢奎在政治上近于白痴,他对“假大空”的套话极其反感,但是他无疑在专业上是天才。他的头脑象一台精准无比的高性能电脑一样明查秋毫,甚至只用心算也可以预测复杂的投入产出比。政治白痴加上专业天才,因此才被刘国民毫无保留的重用。
因为他不能计算出头脑的化学反应能产生什么结果,所以他对此毫无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能用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那两个讨厌鬼的激情万丈对他完全没有效果。他把听筒放的老远,等两个下属激动过了以后才冷血地一针挑破他们的愿望气泡,象街头小贩一样讨价还价一番把他们打发掉。
按照鲍枢奎的边区建设计划,边区现有的税收水平是远远不能解决自身财政支出的,大部分都要有特区财政填亏空,而可见的经济利益还遥遥无期,所以现在的鲍枢奎就象葛朗台一样紧紧捂着钱袋。
——
边区的反应确如程友纯和高明说的鼓舞人心,在两个月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区“侨乡自治”的政策口号很贴近本来就侨民侨属众多的潮汕揭梅四县。边区一成立,不少“真”的侨民子弟竟真的回国报效来了,普通老百姓渴望从战乱和苛捐杂税中解放。加上政策制订到位,使得边区政府工作效率极高。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首先建立,但是民主政治的推广却显然还缺乏基础,底层群众不解何意,“开明人士”缩头缩脑。
原来的官僚受冲击最大,但特区没有找他们任何麻烦,一些有能力的官僚被请回去继续担任职务。商人、民族工业企业主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成了发展工商业的最大受益者。虽然因为害怕特区支撑不了多久,陈济棠又打回来,所以明了不敢出头,暗地里却偷偷地给边区政府积极出谋划策。
边区最大的矛盾一是无地农民数量众多,处于极度贫困之下;二是法制极不健全,乡绅族长就是法律的代表,基本上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判断是非,底层贫民不仅难以获得维持生计的物资,也长期面临无力保障自身合“法”权利的悲惨境地。他们的问题也是旧中国最大的问题。由于边区采取柔和的政策,保护地主的合法利益,所以不能象中央苏区那样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夺过来分给他们。只好以加强基层法制建设抵消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剥削,生活实在困难的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当然不能跟特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比。就这样,知足的农民已经感恩涕零了。
盘踞在农村上千年的封建地主和宗族势力是最让人头痛的,又臭又硬,一贯横行乡里,边区虽然表面上没有触犯他们的利益,但是基层法制和民主政治的推广使他们不能象以前那样任意胡为了,老实的农民开始觉悟,不再象以前那样任他们宰割了,所以他们阳奉阴违,变成所谓“不流血的革命”最大的障碍。
特区在边区办免费学校、医院,免中、贫农农业种植税的三大善举,简直救民于水火。只是遗憾因为人力、资金和时间的关系不能很快遍及各地,但是已经受惠的老百姓似乎已经承受不住这样的恩情——盘古开天五千年,哪见过这样的朝廷啊!非但不课税,还给免费念书和看病!
在政策实施到的地区,最下层的群众以最迅速、最朴实的方式支持政府,工作异常顺利。原来的保安团不攻自灭,企图与特区对抗的团丁被父母强拉回家一顿暴揍。要征用民工的基建工地,告示一贴出,立即引来报名的人头涌涌,别说还给工钱,就是不给工钱也要报答政府。
为保卫革命果实,当然也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侨乡联防队一呼百应,四个团、二十个连的编制很快爆满,还有不少来的晚的青壮年为了能挤进联防队在语言不通的招兵干部面前表演内衣秀,显示健壮的体格。
更多见过野战军的青壮年被威武的坦克大炮、军车、冲锋枪晃花了眼,费劲地询问如何能加入野战军,遗憾的是第一集团军现在忙于练兵,暂时不再扩编,而且——作为精锐,也不招收边区这些爷爷辈的兵。
特区派遣的电影队和宣传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旧时代中国平民百姓的觉悟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家国不分,道德、价值标准混淆造成的。军阀自己都是非难分当然不会引导(要不就错误引导,搞的更混淆),南京政府也自认“精英政治”,不屑与农老大谈论爱国——边区大多数人竟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事变,一个小岛国的人已经打上门了!
而特区却把发动群众的爱国热情作为重点来抓。
特区宣传队极富煽动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被愚民教育数千年的底层贫民和热血青年中激起轩然大波。被禁锢千年的头脑,又被走马灯灯似的军阀统治者一天一个说法的牵着鼻子走了半个世纪,突然醍醐灌顶般明白了真相、找到了真谛——国家、民族居然到了这样险恶的境地,团结奋争才有前途,国强才能民富!堂堂中华怎能被无耻专制军阀统治!怎能被宵小列强瓜分!华夏子孙怎能沦为亡国奴!
边区群众的“信息免疫力”太差了,随便一部不起眼的老纪录片或黑白画报,中间洋人耀武扬威地杀害中国人的画面就可以让观众悲愤地哭成一团,一些爱国电影中激动的场面引起场下齐声高呼。哪个地方头天晚上放了电影,第二天天不亮聚集在宣传队驻地门口要刀要枪去找“鬼子”寻仇的人保准就水泄不通。他们可能没那么快理解救国救民的真正含义,但受了伤要舔伤口是连动物都会的呀!
觉醒的群众迅速爆发的激情让某些二十一世纪来的干部难以理解,他们原以为要鼓动向来以自保著称的粤东人是很难的事情,孰不知近代数次革命的发源地就在这里或附近——那是在长年积弱无依、痛苦压抑中的爆发。
虽然中老年人和胆小怕事的人还是蜷缩不动,但青壮年农民和知识青年却在耳闻目睹野战军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刺激下,自发掀起爱国运动的热潮,请愿演变成游行,到处街头演讲者声泪聚下,观众群情激奋,四个县城简直成了演讲之都。请求上抗日前线的人成了灾,边区政府几乎难以控制局面。没经验的宣传队再也不敢胡乱点火,改行作劝说引导工作。
打倒反动军阀,开赴救亡前线的口号、《义勇军进行曲》和有关野战军的话题(尽管一再封锁)风靡一时。
野战军和武警官兵严整的军纪、服装、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潇洒的举止以及威力高不可测的强大装备把普通老百姓震傻了——谁见过这样的军队啊!他们跟以前的部队多么的不同!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如果谁能跟值勤的野战军或武警官兵打个照面,都足够兴奋的谈论一下午。用土布染成绿色,模仿军装式样裁剪的服装很快成了最时髦的穿着,谁要是能穿着这么套衣服上学,管保没人敢找你打架。青少年纷纷以模仿野战军指战员的口音为能事。为防泄密,野战军的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只能在戒备森严的军营禁区中操练,运送给养和换防部队的军车就成了孩子们追逐羡慕的对象,梦想能在上面哪怕只坐一会。
能真正穿上那套军服,握着那种钢枪,威武地行进在那样整齐的队伍里,听着战友和“官长”那样亲切的话语,旁边是数不清的军车开过,这样的奢望在每个青少年梦中不断出现。醒来以后又垂头丧气。
基层干部学校人满为患,不得不加开夜校、短训班、开放班,听课的人站满楼道走廊,依然满足不了感觉找到“组织”的人龙。
……
与边区的热火朝天不同,特区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