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练硬功 张金槐教书育人誉满全军
大学毛著 李慧芬心红志坚力克难关
第六十四章
春节指示 四次教改步子稳妥费思量
嘉宾如云 开国元勋纷至沓来看军工
第六十五章
“抓鲨鱼” 哈军工奉命敢于“放炸药”
“上主课” 毛泽东教子当好“接班人”
第六十六章
事必躬亲 罗总长一日三批军工呈文
不畏高压 院领导长沙会议据理申辩
第六十七章
首次核爆 哈军工众师生立大功
“四四一B” 三基地计算机显身手
第六十八章
院校整风 刘谢“洗澡”难“下楼”
叶帅保护 军工又回“太阳下”
第六十九章
农村“四清” 黑土地里经受大风雪
鱼水亲情 贫下中农泪送子弟兵
第七十章
唏嘘不已 林彪下令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
山雨欲来 总理暗示刘居英直面政治风浪
第七十一章
狂飙骤起 大辩论列阵俱乐部、小树林
“造反有理” 两大派树旗“造反团”、“八八团”
第七十二章
天下大乱 红卫兵横行无忌
牛棚栖身 老将军苦海无边
第七十三章
林彪来电 毛家湾密令迫害亲生女
马兰软禁 林晓霖以死抗争磨难多
第七十四章
总理接见 军工学生大串联走遍神州
寒夜惊雷 二十七人大字报挑战江青
第七十五章
“一月风暴” “八八团”自行解散意难平
“六九夺权” 大格斗“山上山下”恨难消
第七十六章
荒诞假案 刘居英锒铛下狱
遍地冤狱 曹昌佑英年夭折
第七十七章
生灵涂炭 罗时钧受尽酷刑
罄竹难书 马明德死于非命
第七十八章
蹉跎岁月 毕业生“再教育”雪原安家
心系科研 慈云桂抓任务北京“打擂”
第七十九章
乱世春秋 尚法尊帮助落难弟子
千磨万砺 军工人逆境百折不挠
第八十章
军工肢解 南迁令下嗟叹楼空人散
学府浩劫 群雄割据惊心猪舍马厩
第八十一章
烈日炎炎 长工院披荆斩棘重创业
荒草萋萋 哈船院坚守故园绘新图
第八十二章
拨云见日 邓小平约见张文峰
薪火相传 张校长重逢老战友
第八十三章
拨乱反正 钱学森痛悼死难教授
卅年校庆 余秋里盛赞名牌大学
第八十四章
大洋觅踪 金士尧远望吟诗
银河生辉 周兴铭神机妙算
第八十五章
师表无瑕 张良起落实两个中心
先贤去矣 徐立行魂归军工故园
第八十六章
青松不老 任新民赤胆忠心建殊勋
海防金汤 梁守槃壮志凌云立奇功
第八十七章
地火天光 马国惠浇铸核盾牌
孜孜以求 童鼎昌攻坚核电站
第八十八章
一期英杰 谢光忍辱负重承大任
两块金牌 钟山舍生忘死唱大风
第八十九章
大漠勇士 张其彬铺设航天坦途
戈壁胡杨 李凤洲托起卫星巡天
第九十章
人民公仆 李慧芬赢得津门佳话
群众亲人 邓先群谱写爱民赞歌
第九十一章
雄关漫道 祝榆生指挥若定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目 录(4)
钟山灵秀 王泽山妙手回春
第九十二章
大国正气 邓三瑞联合国广传盛誉
海疆激情 杨士莪水声学独占鳌头
第九十三章
腊梅傲雪 徐滨士开创表面工程新学科
铁甲雄风 装工院折服西点将校美名扬
第九十四章
防护工程 钱七虎华夏领风骚
珠海爆破 工程兵天下第一炮
第九十五章
一马当先 王锡仁蘑菇云下取数据
巾帼英雄 钟玉征技压群雄禁化武
第九十六章
古城名校 军工人辛勤耕耘佳绩斐然
航天功臣 邢球痕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第九十七章
“红箭”穿杨 王兴治铁肩担重弹
“飞豹”凌云 李洪毅丹心啸长风
第九十八章
三尺讲台 刘怡昕教书育人称楷模
万丈波涛 王景全科技强军当先锋
第九十九章
激光大师 高伯龙锲而不舍大器晚成
软件老总 陈火旺勇攀高峰俊才独秀
第一百章
满园春色 ###题词饱含殷切期望
四校同心 迟浩田授旗叮嘱重任在肩
第一百零一章
中华盛世 小学弟大潮扬帆
烈士暮年 老人家壮心不已
第一百零二章
后生可畏 看今朝桃李争艳
青胜于蓝 跨世纪六校腾飞
第一百零三章
沧桑回眸 哈军工精神名垂青史
岁月流芳 哈军工功勋彪炳千秋/1355
后 记
致 谢
参考文献
引 子(1)
1998年6月初的深圳市。
一连几天,在深圳工作的哈军工校友之间传递着一条消息:八集电视连续剧《魂系哈军工》(下称《魂》剧)就要在深圳电视台播出了。
哈军工校友们又惊又喜,像盼望一个节日似的等待着。
6月9日晚8点,我和爱人端坐在电视机前,当荧屏上出现哈军工那雄伟凝重的教学大楼背景时,我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屋里备考的女儿悄悄凑过来,而且一下子被剧情吸引住了。“那个老干部是谁呀?”女儿问我。
“是陈赓大将嘛,我们哈军工的老院长,”我充满自豪感,说教式地告诉女儿,“你应该了解一点哈军工的历史呢。”
从公元1953年算起,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已经巡天遨游近50圈了,举行过建国50周年阅兵大典的天安门广场上,还依稀留着令国人骄傲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车辙和身影。然而,可曾有人记得,当年有一所与共和国的强大息息相关的大学?一大批热血儿女从那所大学走出来,为铸造共和国的钢铁长城而默默奉献了一生?
那所大学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时在所有正式文件中均称呼“军事工程学院”,有时也简称“军工学院”或“军工”。“文化大革命”前夕,她被迫退出军队序列,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此后,人们总是在她的名字前面冠以“哈尔滨”,并简称她“哈军工”,几十年相沿成俗,“哈军工”逐渐成为官方文件、领导讲话和报端文字中的公开称谓。
哈军工,这座建国初期在北国荒原上平地拔起的大学城,因为她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所有的军事科学技术专业,而被列为国家级的重大机密单位,有关她的一切是绝不允许见诸报章的,于是,哈军工就长期隐藏在历史的厚云浓雾之中。
感谢深圳市委和深圳电视台,首次把哈军工搬上电视荧屏。当年多次视察哈军工的张爱萍老将军怀着对哈军工的深厚感情,欣然命笔,题写了片头。《魂》剧播出之后,好评如潮,在深圳这座市场经济气氛甚浓的新兴城市里,一时间,街头巷尾评说哈军工,男女老少称赞哈军工,这真乃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一大奇观。
七月流火。在湖光山色的深圳东湖之滨,深圳市委宣传部主持的《魂》剧座谈会正在一栋高雅凉爽的别墅内举行。
在与会的众多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和新闻工作者当中,身着大红短衫的老艺术家、深圳电视台演员剧团团长祝希娟格外引人注目,她那快人快语的爽朗性格,不减当年《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女英雄风采。作为《魂》剧的总策划并扮演剧中老教授的祝希娟,详细介绍了《魂》剧的创作过程。
1995年夏天,在海南省举行的“红色娘子军”建军纪念会议上,祝希娟认识了一位毕业于哈军工的老同志,交谈中,祝希娟对目前好剧本太少颇多感慨,那位老同志提了个建议:“祝导,您不妨拍一部哈军工的片子,您只要了解一下哈军工,就一定会产生灵感。”祝希娟接受了这个建议。她说:“深入了解哈军工的历史以后,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五六十年代中,我们国家竟有这样一个英雄群体,为了国防现代化,哈军工人无私奉献,许多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啊。作为一个热爱人民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我义不容辞,一定要把哈军工搬上荧幕。拍摄过程中,哈军工校友都全力以赴支持我们,80岁高龄的刘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