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军工传-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靠大家。”
  穆欣说:“我们已经在各个部系成立了通讯站,各基层党支部普遍成立了通讯组。昨天创刊号刚出版,大家都抢着看,今天一早来投稿的单位很多呢。”
  陈赓点头说:“很好嘛,最近全院要集中一段时间,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训词》,你们要采访和组稿,特别是要有老教师的稿件。另外,老穆啊,你要记着,以后院党委的工作会议,报社总编辑可以列席,以便及时了解党委的工作部署和领导意图;同样道理,编辑和记者可以列席部、系的工作会议。”
  穆欣记下陈赓的指示,敬礼后回去了。
  陈赓历来重视办报。开春的一个下午,他要去印刷厂看看,就一个人来到致知前楼和后楼的地下室,那儿就是学院的印刷厂,他从车间看过来,东北天冷,每个门都装着拉簧门弓子,防止行人不关门放进冷气。陈赓只顾边走边看,一不留神,棉衣袖子让门上的钉子刮了个大口子,一位工人忙说,“院长,您的袖子!”陈赓抬起胳膊看看,笑道,“嗬,开了天窗了!这又不是印书怕开天窗, 在袖子上开个小天窗没啥嘛!”,他抬头看见门上挂的“机密”牌子,问旁边的工人:“啊,都是机密呀,那让我进去吗?”
  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陈赓来到排字车间,听说工人张福荣是从上海调来的,就马上用上海话和小张聊起来:“侬屋里厢都有啥人?来东北习惯不啦?”
  在远离上海的哈尔滨听到陈院长和自己讲家乡话,小张高兴得合不拢嘴。
  陈赓勉励工人们说:“印刷厂很重要呀,我们印书、印报全靠它。这是党的阵地,你们大家可要好好干,提高业务水平,为办好咱们的学院出把力啊。”
  陈赓离开了印刷厂,袖口的长布条在风中飘来荡去。
  秋天的一个上午,院里召开部系领导干部会议,研究、布置整顿纪律和贯彻条令。李懋之刚宣布开会,陈赓就从座位上站起来,环顾四周,大声问:“报社的记者来了吗?”《工学》报记者陈鹤轩从会议室的角落里站起来回答:“记者奉命参加会议,请首长指示!”
  陈赓微笑道:“来了一位小记者。你们的大记者怎么没有来啊?当了部长,更要多了解情况,才能做好宣传工作嘛。”
  恰好穆欣那天没来参加会议,让陈赓逮个正着。陈赓又向陈鹤轩招手说:“来,来,坐到前边来!和秘书一起坐!”
  《工学》报的编辑、记者都是连、排级的年轻干部,怎么敢和军、师级的部、系首长并肩而坐呢?所以每次开会都溜边儿,悄悄找个角落坐下。陈赓开了个头,部、系领导纷纷效仿,每次开会,都请记者到会议桌边就座。会议结束后,还主动谈情况,提供素材。《工学》报对全院的工作,发挥了组织、鼓舞、激励、批评和推动的作用。
  中央军委也特别重视《工学》报,20世纪60年代初,全军除了《解放军报》和各大军区的报刊外,总政治部只批准哈军工的《工学》报继续出版。
  创刊初期的《工学》报,认真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建院方针,教员和学员的稿件占百分之八十强。进入本科教育的一期学员,要把苏联五年多的课程压缩在四年内学完,每天上午要上六节课。下午、晚上还要在教室里坐足五个小时,且不说还有别的政治活动,每个学员都面临着要求高、功课重、时间紧的困难。为了完成教育计划,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改进学员的学习方法。于是,每期《工学》报都以大量篇幅报导教员和学员的切身体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 《工学》创刊 吴运铎精神催人奋进(2)
一系主任唐铎专门写了一篇《怎样讲好课》的文章,就“备课周密”和“讲授得法”两个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
  最为活跃的是数学教授会。为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克服“抱着学员走”的错误教学倾向,罗时钧、汪浩、吴克裘等数学教员不断在《工学》报上发表有关改进学习方法的文章,物理教授会和化学教授会也紧紧跟上。全院教员都在这块园地上研究教学问题,这对促进全院的教学工作作用极大。
  学员中成绩优秀者在报上发表自己的体会,介绍学习方法;起初学习差而后追赶上来的学员也在报上介绍自己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体会。每周出版的两期《工学》报,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人见人抢,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教员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既教书又育人,涌现出罗时钧、汪浩、浦发等先进人物。有一次,罗时钧和浦发在王字楼举办介绍学习方法的讲座,学员们闻讯,蜂拥而至。
  浦发说:“我们有的同志不注意改进学习方法,不重视休息,就像大菜师傅拿着一把刀锋已钝的菜刀,不去磨一磨,而想把肉切得快一些,结果累得满头大汗,肉却愈切愈慢了。这些同志的脑子,也有点像那个大菜师傅的菜刀了。”
  许多整天捧着书本死读书,脑子搞得昏昏然的学员们颇受启发,休息时间也出去跑跑跳跳,成绩反而提高了。
  《工学》报及时报道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相长,人人向上的好学风。张述祖和曹鹤荪等主管教学的老教师,每天都深入到各个系里,或随班听课,或与助教、学员交谈,掌握教学进程,并以《教学情况简评》的专栏刊于《工学》报上,对本科和预科教学进行指导。
  《工学》报重视树立正气,批评歪风,表扬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
  1953年冬,某干部的家属路过门卫,拒不接受卫兵验证,始则破口大骂,继而动手打人,卫兵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坚持要这个撒泼的家属出示入门证,事后这个家属被处以半天禁闭的惩罚。
  陈赓多次讲过“卫士神圣”,因而这次打卫兵的事件在《工学》报上公布后,对那些爱摆架子,瞧不起“大兵”的人是个教育。
  开学典礼之后,陈赓下达命令,在王字楼门厅内设立军旗保管处,专设军旗员,规定“军人每日第一次经过军旗保管处时,均应向军旗敬礼”。营管处一个施工员经过军旗前不但不敬礼,反而说:“军旗还不是布做的!” 军旗是军队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侮辱军旗是严重违纪行为,营管处给此人警告处分,并在《工学》报上明文公布。
  至于对浪费水电、军容风纪不好等不良现象的批评,每次均有回音,受到批评的人在报上虚心检讨,保证今后不犯云云。
  《工学》报经常报道学院各单位的先进事迹。练习团重炮队有位副排长叫石修安,是个抗日战争后期参军的老兵,他从二高步校来到哈军工后,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是练习团的老模范。基建开始,他奉命带领全排上工地,总是抢最重的任务。别人从地面往四楼上挑砖,每次最多24块,他每次必挑32块,他的表率作用,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夜里,战士们睡觉了,他就找个地方学文化,很快摘掉文盲帽子,达到高小文化程度。石修安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被练习团评为“好党员”。
  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人都崇拜英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每个进步青年的必读书籍,人们把保尔?柯察金当作学习的楷模。1953年,新书《把一切献给党》出版,树立起一个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全国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该书作者吴运铎是新四军兵工厂的机械工人,他在艰苦的环境中舍生忘死地工作,负伤百余处,手脚残废,左眼失明,为革命立下大功。
  《把一切献给党》刚刚出版,《工学》报就选登该书的主要章节,吴运铎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哈军工的年轻人,一个向吴运铎学习的读书活动在各个系里开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院政治部的领导下,各个部、系党团支部都组织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对照吴运铎,讨论一个革命者应如何忠心耿耿地对待党的事业。
  二期学员的思想问题比较多,特别是许多家长拖后腿,不愿让孩子当兵。有的学员向家里写信冒称为“哈工大”,不敢写“103部队”,预科四队有个学员叫范飞达,同时接到姐姐和妹妹的来信,姐姐热情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妹妹却挖苦道:“伟大的范飞达同志,请你告诉我,现在国家需要你们作什么?学工程又何必参军呢?”范飞达知道15岁的小妹妹不会写这样的信,这是母亲指使妹妹干的。范飞达把这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