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长期复杂的取证核实后,情报人员和财务调查人员已列出一份曾大力资助基地组织的9人名单。这些富商中有7名沙特人,1名巴勒斯坦人和1名埃及人。白宫已知晓这份名单,但尚未同意使用和传播它。
2002年12月3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调查一名沙特商人财政状况的文章。这个商人名叫亚西姆·阿尔·加迪,46岁,曾长期居住于芝加哥。事件后一个月,美国财政部冻结了他在欧洲和美国的资产,称他为世界级恐怖分子。调查人员称加迪曾在欧洲和非洲创办过一些慈善组织,为基地组织提供了几百万美元。
至世贸中心袭击事件之前,美方负责人很少关注恐怖组织的金融网络。1996年,专家们曾列出一张载有沙特31个慈善组织名称的清单,这些组织有极大嫌疑帮助过本拉登组织的某些部门。
2001年10月起,美国当局认定“穆瓦发格基金会”(Muwafaq)是为基地组织筹款的机构,因此冻结了该基金会的账户。该基金会的负责人不是别人,正是亚西姆·阿尔·加迪。除此之外,调查还揭露出其他一些令人称奇的关系。该基金所持有的2000万美元中的绝大部分来自银行家哈里德·本·马福兹,一位不懈工作的筹款人。他资助过自己的表兄乌萨姆·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从70年代起资助过小布什,帮助他处理德克萨斯州棘手的石油生意,并使他免于破产。
人们总认为金融家是一些无私,重友谊的人,这纯属神话,事实完全不同。为什么现任美国总统与一名涉嫌资助基地组织的人员之间本不该有的联系却存在了20年?《蚊子海滨》的作者保罗·德若的另一部著作也许能提供打开这一谜团的钥匙。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个年轻的大学教授和一个有权势的大银行家共进晚餐,大学教授说:“我知道中国,中国人口现已超过十亿。”大银行家微笑着回答:“完全不对,中国说了算的人只有两个,我都认识。”
沙特内务部长、国王的兄弟纳耶夫亲王宣称:一切声称沙特官员资助基地组织的消息是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捏造。然而,亲王的尴尬不亚于他的愤怒。因为美国人表明他们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多年来,王室许多身居要职的主要成员向乌萨姆·本·拉登提供过总计达2亿美元的巨资,使其不再对沙特境内发动袭击。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内部,一支由赖斯领导的小组于11月底向布什总统提交了一份下达最后通牒的行动计划:如果在未来的90天内,沙特当局没有捣毁恐怖组织的金融网络,美国将采取单方面行动,将嫌疑犯押上法庭受审。
沙特向美方提供的石油占美国石油进口量的1/6,但这于事无补。按照五角大楼一位官员的说法:小布什和他的班子要将恐怖分子置于死地。在这场心理战中,美国人想立刻达到的目标是沙特人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允许美军使用其领土上的空军基地。在此之前沙特人仍未答应,但对美国人抖出机密的恐惧使沙特人屈服。“苏勒坦亲王”基地是美军军事部署的核心重地,其战略重要性不在于拥有众多的飞机跑道,而是设于基地一栋建筑物中的“空中联合作战中心”。
这个十分先进的中心可以处理卫星图像信号和侦察机发回的信息,提供最完整的战场报告。该中心还可以保障和控制这一地区同时运行着的几百台设备。这个中心至关重要。由于遭到沙特的拒绝,美国军事战略家只能撤到卡塔尔,并在那里设立了一个附属中心。某军事战略家说道:“现在就像是乘坐一辆小排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他补充道:“使用卡塔尔基地作为总部只能是我们的第二选择。最佳选择是沙特阿拉伯,我们希望和他们合作,而不是与他们断绝关系并撤离。”
布什借911出风头?
9月11日清晨,某著名日报发表社论,抨击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缺乏规划和主见。
就在同一天,袭击事件完全改变了这个平淡无奇、优柔寡断、麻痹大意的内阁班子。威廉·克里斯托尔形容拉姆斯菲尔德说:他是蹩脚的国防部长,却是杰出的战争部长。
几天后,当布什总统飞过五角大楼上空时,他指着地面上还在冒着黑烟的瓦砾堆对同僚们说:“好好看看吧,这就是21世纪第一场战争的开始。”不久后,布什一边筹备对塔利班的军事报复,一边表示要“联合整个世界向恐怖主义宣战”。敌人已经明确,用布什自己的话说“十字军”就要出发了。
那些手中只有大刀长矛的人突然成了西方世界的巨大威胁,而情报部门声称多年前就已开始关注他们。在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发生爆炸以及科尔号驱逐舰(USS Cole)在亚丁港遭袭击后,美国反恐机构已经对本·拉登展开追捕行动。与此同时,基地组织也在一份公报中宣布开展圣战,打击美国利益。
美国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向世界各地派遣了调查小组,却只换来了一个简单的结论。2001年2月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在回答众议院就情报工作的质询时证实:“本·拉登的恐怖网络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最棘手、最严重的威胁。”
人们勾勒出这个网络的组织结构。“本·拉登是圣战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下属子公司之一为圣战。,”一位专家用讽刺的口吻说。该组织成员利用了国际互联网,很好地适应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
一位曾经训练过美国绿色贝雷帽部队,后又投身于克什米尔###武装运动的巴基斯坦前任军官宣称:穆斯林和美国人一样有着全球观念。美国人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是美国式的,这一秩序阻碍了古兰经的传播。全部世界属于安拉,那么安拉的全部法律应当在整个世界实施。
在美国驻非洲的使馆遭袭击前两年,中情局和国家安全局就已经在监听被怀疑是肯尼亚基地组织成员的5名男子的通话。但未能获得情报,因为这些怀疑对象使用假名和密码进行联络。早在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之前,一个世界性秘密组织的神秘首领本·拉登已经浮出水面。一夜之间,这一威胁程度陡增,它的严重性、强度和现实性为世人注目。
奥利维艾·雷阿曾经自问:“我们所面对是一种新型的‘百变国际恐怖主义’吗?如幽灵般纠缠西方世界的今天是###恐怖主义,明天也许是别的。但每一次他们的装备都更加精良。他们信奉末世战略,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旨在杀人和毁灭富人的世界。”他又补充说:“事件让人们看到,一旦恐怖集团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会如何加以利用。带给世界的新东西不是袭击事件具体的实施过程,而是人们对危险的新认识。”
德黑斯·德尔拜其说:“布什上台后的前9个月一直把工作中心放在国内事务上,现在他必须面对美国有史以来最令人震惊,破坏性最大的恐怖袭击。2001年9月初还很难想象,自身地位不稳的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如何能够应对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灾难。总统在选战中赢得异常艰难,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他的口碑都很一般。国务卿在五角大楼也难以树立威望,甚至传出谣言说他会辞职。”
180度的转变
然而,袭击发生一年半后,布什和他的政府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本·拉登本应被捉,“无论死活”,但他却逍遥在外;而基地组织带给西方世界的危险比以前更大了。
为什么华府的精力、注意力和各种手段却都转向对付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了呢?
2002年初,拉姆斯菲尔德宣称:“与1998年联合国核查人员离开伊拉克时相比,现在萨达姆·侯赛因对世界的威胁增加了。不用怀疑,他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和军事力量正朝着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惊人的消息。2001年1月至9月,无论是布什本人还是拉姆斯菲尔德都不曾提到伊拉克的巨大危险。
美国政府开始把外交政策视为绝对优先考虑因素,但面对无踪无影的本·拉登和他在阿拉伯世界不断攀升的民众支持率,美国怎能不去找一个更容易瞄准的目标呢?这便是伊拉克。
他想“常人所不敢想”
实际上,事件发生4天后,巴格达即被列为打击目标。一开始华府内部各派政见不一,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也争执不断,直到数月后,鹰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9月14日星期五晚间,布什在美国总统周末度假地点戴维营召集政界要人开会。星期六一早,他们又在中情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