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嬴政非常欣赏尉缭的意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嬴政也崇尚法家,他正在进行的统一战争需要军事理论指导,正需要这样的良才。两人相见恨晚。嬴政不但采纳了尉缭的计谋,而且见尉缭时平等相待,连衣服饮食也和尉缭是同等规格的。一位领导如此对待一位部下,对领导来说是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而言则是得到了大显身手的平台。
  尉缭以其杰出军事家的敏锐观察力,看出了嬴政残忍、缺乏仁德,并且有虎狼之心——用人的时候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便会吃人。尉缭曾说,我是个平民,大王见我总是非常谦卑。如果大王夺了天下,天下的人就都得成为他的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尉缭几次想逃走。嬴政发觉后,坚决劝止,还让他当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国尉。
  尉缭的策略就是打间谍战。秦国的间谍战非常奏效,多次瓦解了六国的联合,从而使秦国转危为安。如在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中,秦国买通赵王宠臣郭开,对大将李牧多方进谗,极力诬告,赵王迁最终秘密处死李牧,赵国因此灭亡。
  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这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宋朝编纂《武经七书》时,《尉缭子》与《孙子》、《吴子》一起并列为最重要的军事教材。
  《尉缭子》也和其他先秦兵书一样,认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这说明尉缭不主张滥用武力。此外,他还认为:“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这实际上是主张战争应该“诛乱禁暴”。嬴政手下有如此杰出的军事家,这是他能统一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秦国的福气。
  在《尉缭子》中,尉缭根据战国时期战争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对孙武的“奇正”战术加以研究,提出了更为灵活多变的“奇正”战术——排兵布阵的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法,四为正,四为奇,互相变化使用。“四正”一般指正面迎击或打击敌人,“四奇”一般指从两翼或敌后出奇制胜,以配合正面作战。这种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在秦统一过程中曾多次发挥重大作用。
  嬴政统一天下必须依靠军事实力,所以,王翦父子、蒙氏祖孙三代在兼并六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嬴政不光倚靠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他麾下还有一批文臣也非常了不得。

二十五 股肱之臣(6)
文臣之中当首推吕不韦。特别是在嬴政十三岁即位到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之前的九年里,吕不韦对秦国的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当然,吕不韦的情况比较特殊,最终因为他不知止于当止之处、当止之时而被贬,后自杀。吕不韦是嬴政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在那九年之中,秦国并没有停止对六国的不断打击,这些进攻都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完成的。比如东郡的建立就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完成的,而东郡是切断六国合纵的一把利剑,也是一把刺向齐国腹地的利剑。
  继吕不韦之后,嬴政身边最重要的文臣是李斯。李斯提出了率先灭韩的统一总方略,揭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比较开放的人才政策,所以一些时代精英纷纷到秦国谋求发展,嬴政身边的人才数以千计。面对这些人才,嬴政的态度是什么呢?《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位叫顿弱的特别的人与嬴政的一次见面,从中能看出嬴政对待人才的态度。
  这位非常特别的人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他见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学者认为,顿弱即是尉缭)。顿弱扬言,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称王者下拜,如果能满足我这个条件我就见;否则,不客气,老子不伺候。这话传到了嬴政那里,嬴政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顿弱不拜而见(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战国策·秦策四》)。
  一见嬴政,顿弱开口就说,天下有三种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
  嬴政听了顿弱这番没头没脑的话,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你说的我不明白。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但是,他们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嬴政一听,气得浑身哆嗦。顿弱说,山东1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
  顿弱谏嬴政一事当发生在嬴政处理嫪毐事件之后。此时顿弱进谏,还坚持不拜嬴政,而嬴政居然能够接受顿弱的不拜,还最终听取了顿弱的批评。
  上部在《赵姬之乱》中讲到茅焦谏止嬴政,嬴政从大局考虑,迎回母后。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劝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还有顿弱。茅焦是在嬴政气头上冒死进谏(文死谏),顿弱则是事后为嬴政分析利害。嬴政能不拘于礼数接见顿弱,表现了此时的嬴政虚心纳谏的勇气与胸怀大局的气度。
  嬴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对待大臣相当宽厚。
  举两个例子。
  先说前文讲过的李信。李信攻楚,大败而归,但是,嬴政并没有因此而处死李信。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齐地(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最终,李信功封陇西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再说王翦。王翦功高盖世,完全可以和韩信相比。但是,嬴政并没有像汉高祖刘邦猜忌、杀戮韩信那般对待王翦。当然,这不只是嬴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虽为名将但也深谙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说明了自己毫无政治野心,这也是嬴政与王翦关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嬴政在对待功臣方面,确实比汉高祖刘邦做得更好。
  总之,嬴政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就拿下六国,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还得益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国内部,嬴政组织了一个文武齐全、搭配得当、配合融洽的超强队伍,所以才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仅仅有这些因素,嬴政就能吞并天下、独霸九州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六 六世余烈(1)
嬴政从公元前 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由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时的偶然?
  奋六世之余烈 亡六国之诸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基本动向是由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一是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历史的偶然性。
  有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使然,即历史把统一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始皇继承了祖辈的基业,所以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溯一下秦国的历史,秦国从立国到嬴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
  秦国统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现为秦国七代国君无一庸主,个个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这七位国君对兼并六国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