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③财政支出中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开支非常高,1982年教育经费为1371亿法郎,占国家财政支出的,这个比重在西方国家占首位。
法国货币政策相对英、美和西德等国独立性较差,法国银行在许多方面听命于法国经济财政部,尤其在执行重大政策时需经财政部批准。此外,法国的银行管理系统也和别国不同,法兰西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金融管理当局。法兰西银行需与国家信贷委员会,银行委员会,银行规章委员会,借贷机构委员会共同招待监督管理职责,从而在制度上使法国中行较为软弱。货币政策是法国政府用以短期调节宏观经济,保持宏观稳定的主要工具。其用以调节的手段除常用的各种控制流动资金政策外,在通货膨胀压力严重的时期,国家信贷委员会规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贷款供应总额的最高限。货币政策学是向计划确定的优先项目上引导投资的重要工具,虽然在部分银行信贷反映了私人市场制度中的自发力量,但政府的信贷由于商业银行的密切合作仍对信贷规模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政府利用优惠信贷及限额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出口,但这种货币政策常常引起扩张性的信贷需求,信贷总额的最高限常被突破,故而法国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并不成功。
(二)法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特点。
法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特点是决策权高度集中。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法国的决策集中程度是最高的.这种高度集权除了政治制度的表现外,在经济上主要体现为行政管理权和经济调控权高度集中了中央政府及国家对企业决策的重要影响。
另一个特点是法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思想是供给与需求并重。这种战略是法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及作用范围的指导原则。不仅台旨在刺激需求,解决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的凯恩斯式的宏观政策,也有重在提高供给能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方式在管理法国经济方面相当成功。
…
法国的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
法国是有悠久的国家主义传统的国家,一向推崇国家集权的积极作用。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被看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持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试验和范例。而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1951年…1979年法国GDP不均增长率为,超过了原联邦德国(%),美国()和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经济发展迟缓、工业水平相对落后。虽然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就已开始产业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仍占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导致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既无法成为工业的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法国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处于优势地位,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率低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就业人口近半数集中在食品和轻工业部门,商品输出长期以时装、化妆品、纺织品和葡萄酒为主。高利贷资本异常发达,以借贷形式的资本输出过多,导致国内生产性投资不足,抑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迟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才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冶金、有色金属、橡胶和机械工业的兴起,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农业,最终完成向工业国的过渡,但这个进程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落后了约30年,比英国则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40%,而且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市场物资匮乏。为了振兴经济,战后法国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成立了以经济学家莫奈为首的国家计划总署,制定、实施了著名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开创了此后延续数十年国家经济计划的先河,为延续至今的法国经济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国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按欧共体的定义,国有企业即“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法国通过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坚持不懈的国有化建立了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国有工业企业的营业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营业额的40%;投资额占工业投资的30%;职工人数占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23%,这些比例在OECD国家中都属最高之列。尤其重要的是法国通过国有化运动控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银行,从而对于金融信贷有着决定性的支配力量。这些数量众多的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非法人的公司事业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行政机构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包括邮电、国家印刷厂、商会、存款银行以及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共事业。二是工商业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和国有化企业,包括国营森林处、烟草和火柴工业管理部、雷诺汽车公司和国有银行等。三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掌握部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而据法国官方标准,国家持有30%以上资本的企业均为国营企业。
法国在八十年代中场受到私有化浪潮的影响,于1987年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被私有化的企业有1082个,占总数的35%,国营企业取了人数减少了18%。但国营企业的规模和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金融、保险、中间产品行业仍占有很大比重。
法国的经济计划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且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经济计划以指导性为主,规定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作出安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战后经济重建初期,经济计划带有较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对计划规定了各种数量目标,政府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取消了经济计划中的数量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
在让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农业机械设备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对基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工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注重技术改造。据统计,在第一个经济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对上述重点部门共投入资金1;412亿法郎,占同期国家总投资的37%。进入五十年代,法国又连续实施了第二个(1954~1957年)和第三个(1958~1961年)经济计划,在继续加强基础部门的同时,扩大规划领域,协调各部门均衡发展,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借助政府干预,特别是得益于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战后法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194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指数已达到战前1938年的水平。1949年全国发电303亿度,1959年达到645亿度,10年中翻了一番。煤炭产量1958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6;000多万吨。钢铁、机床、运输设备和水泥的产量也都成倍增长,塑料、化肥、化学纤维以及农机设备甚至增长数倍。1949年时,法国基础部门只占工业附加值的四分之一,到1959年,该比重已提高到五分之二以上。
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法国经济的起飞时期,在继续实施第三个经济计划的基础上,计划总署相继制定了第四个(1962~1965年)和第五个(1966~1970年)经济计划。在此期间,法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石油化工、电子和机电、汽车、高速火车、宇航、造船、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工业的全面发展。由于国家实施倾斜政策,这些部门的投资大幅增加,其中专用机电设备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性投资每年增长率高达13%~16%,相当于整个经济部门生产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家用电器、汽车、通讯等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也都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期间农业投资的增长大大促进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为法国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法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工业国。至七十年代中期,法国的水泥产量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轿车、石油产品、合成橡胶居第三位;钢铁、造船居第四位;飞机制造、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