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围绕在李存勗身边的戏子们借机发难,认为李存勗乃一国之主,居然使唤不了一个太监?!酒劲一上来,李存勗也认为,这个太监不太识时务,于是大骂张承业是太监,并且还是个吝啬的太监。
张承业有点火了,说:“臣本来就是一个唐帝派来的使者而已,从不为子孙谋财,省钱都是为了大王的基业,大王如果要自己赏赐别人,对老夫也没什么,不过财尽兵散的时候,我看大王该怎么办。”
嘿!李存勗听了这话真是恶向胆边生。他不明白一个太监居然替自己忧愁前途了,你是个什么东西呢?我的基业,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抽出剑来就奔张承业来了。
张承业叹息一口气,慢慢地说道:“死亦无愧于先王(指李克用)。”
这真是火上浇油,李存勗举剑就要砍。张承业觉得自己这个时候还不能死,就上前抱住李存勗,扯着他的衣角,流着泪说:“老奴受先王托孤之命,发誓为本朝效力诛杀梁贼,如果今天因为为大王节省国库财物而斩承业之首,那我死也无愧于先王了。请你杀我吧!”
李存勗是想杀他,但剑太长,张承业又死死抱住他,他使不上力气。后梁一位降将叫阎宝的被张承业骂过,他看出了李存勗的怒意和无法下手,就去拉张承业。张承业又骂他:“你当初和贼朱温同流合污,过来后也不尽心效忠我王,现在竟敢阿谀奉承献媚我王!”
说完,他也不抱李存勗了,挥舞着老拳就把阎宝打翻在地。闹成这个样子,惊动了李存勗的母亲。她派人把儿子和张承业都找去。
这件事情被李存勗的母亲轻松地摆平了,但代价却是,李存勗被骂得狗血淋头。从这以后,李存勗和张承业的关系一直就不是太好。张承业自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但他实在无法改变李存勗对自己的印象。
922年,李存勗在前线因为受众将的劝进,想登基称帝。李存勗当即就答应了众将士的请求。远在驻地的张承业正在生病,一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让人抬着自己去见李存勗。
他对李存勗说:“大王父子血战三十余年,都是为国报仇,复兴唐室,现在梁贼未灭而民财快要用完了,如果再称帝,财力就将要耗尽,这是臣认为不能称帝的第一个原因;臣先前在宫中时,常见国家继位大礼要举办的时候,总是准备达一年之久才能完成。假如大王非要称帝,也不可违背制度,而礼乐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这是臣认为不可的第二个原因。凡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听信他人的游说。”
李存勗连听都没有听,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来跟张承业说:“这是大家的意思,我不能做群众的敌人。”
张承业明知道这是扯淡,但也毫无办法。他号啕大哭,李存勗则仰着脑袋看天空的云彩。这个时候的张承业对李存勗来讲,已经无甚大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让李存勗看到了曙光,人人都想当皇帝的大时势让他不能不顺应潮流。
在绝望之下,张承业说了他在政坛上的最后一句话:“诸侯血战是为李唐王朝,现在我王自取之,误老奴矣!”
李存勗依旧看天,云彩飘来飘去。
一年后,李存勗在抗梁前线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就在这一年,张承业在一个夜里死掉了,享年七十七岁。
不得不说,在五代乱世,一个正常的人都难以做出正常的事情来,而偏偏一个在生理上不太正常的太监却做出了臣子应该做的事情来。一直以来,他自认为自己就是唐朝人,即使唐朝皇帝大杀他的同类,在逃脱之下,他也并没有一丝怨恨。他辅佐李克用,尽心尽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克用一心想要恢复大唐。当然还因为李克用保住了他一条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不错的太监(3)
他敢和李存勗当面对抗,无非是想完成李克用的遗嘱——好好辅佐这个儿子,让他能成大事。但当“乱世已无法,帝王之意便是法,帝王之意便是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他所做的一切反而成了李存勗的拖累。也正因为这种“乱世”的拖累,才印证了他的可贵。
张承业对李氏家族很是友好,但对自己的亲戚却并不怎么样。916年,他在太原任监军时,他的侄子在磁州副使任上杀了一名羊贩子,被人纠告,按照当时法律,当斩。张承业想都没想就把侄子斩了。李存勗当时风一般地跑到张承业处想要救其侄,但还是晚了一步。李存勗很为张承业这种“铁面无私”的精神感动,就任命他另一个侄子为麟州刺史。张承业对这个活着的侄子说:“你本是车度一介草民,曾与刘开道造反,又一贯不守王法,今后若不改邪归正,刚被我砍了脑袋的你兄弟就是榜样。”这个侄子看着太监叔叔,冷汗直冒。
的确难得,但换一种角度讲,如果不是五代那样的乱世,张承业这样的太监并不容易出现。在乱世,一切都扭转过来。该好的人不好,不该好的人反而好。
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不错的太监!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斗不过太监的郭崇韬(1)
郭崇韬的大名在五代史上首屈一指,如果不是他后来死掉,李嗣源根本就没有称帝的想法和机会。郭崇韬年轻时跟着李克用的弟弟昭义节度使李克修做事,因为廉洁能干,机警聪慧,所以深受李克修的赏识。李克修临死前向哥哥李克用推荐了郭崇韬,李克用任命他为教练使。李克用死后,李存勗又任他为中门副使,让他参与主管军中机要事务,当时在与后梁的战争中,无论战役大小,郭崇韬都亲自谋划,将士们在他的谋划下战必胜、攻必取。
李存勗称帝后,先后任命他为检校太保、兵部尚书、枢密使,但军中要务仍旧被他牢牢控制在手里。李存勗能灭掉后梁,有两个人的功劳最大,一个是李嗣源,另一个就是郭崇韬。
李存勗对郭崇韬的赏赐是赐他铁券,拜其为侍中、成德军节度使、枢密使。其时,朝中大小事宜都要经过郭崇韬之手,由他定夺。可也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人。由于李存勗是以武力取的天下,而郭崇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将,只以“谋议”位居百官之上,又兼大将与宰相于一身,自然会引起其他官员的愤怒。郭崇韬的性格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手中有权,谁都不怕。
百官们对他的愤怒也只能埋在心里,毕竟,郭崇韬自己有本事,而且皇帝又非常信任他。他们也只能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对郭崇韬“敬而远之”。
可当李存勗发生变化后,郭崇韬就开始有危险了。李存勗的变化就是他宠信戏子和太监。这些人可不像那些大臣们那样对郭崇韬有所敬畏,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后唐的建设过程,根本没有见过郭崇韬的本事,他们只是见到郭崇韬严重地阻碍了他们想要掌握点权力的道路。于是,他们总在李存勗耳边讲郭崇韬的坏话,也就是说,郭崇韬的真正敌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并且还不止一个。
郭崇韬不是傻子,他明显地感觉到了危机。特别是宦官马绍宏对他侧目而视的样子,令他不寒而栗。马绍宏本是和他一起被李存勗任命的中门使,但马绍宏在他上面。李存勗称帝后,想要二人都为枢密使,郭崇韬就建议李存勗让马绍宏去做宣徽使,找另外一个叫张居翰的人做枢密使。李存勗当时对郭崇韬言听计从,就答应了他的请求。马绍宏为此大为恼火,从此,就和郭崇韬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太监们永远都是“精诚合作”的,马绍宏在外,他的伙伴们在内,两股势力勾结在一起向郭崇韬或明或暗地发起进攻。郭崇韬有些支撑不住了,他很无奈地跟亲信说:“我当初辅佐天子取天下,今天大功已成,谁想天子跟一群小人在一起,总攻击我。我想躲开这群家伙,归守镇阳。”
亲信们摇头:“您现在位高权重,得罪了不少人,如果一旦放下了手中权力,岂能安全?”
郭崇韬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计策,急忙向亲信问计。他的亲信认为,既然对您的攻击主要来自内部,那么,我们也在内部树立自己的势力。现在皇帝还没有立皇后,大家都知道他宠幸刘氏,您现在就上表请立刘氏为皇后,刘氏成了皇后定会对你感激。另外,您再向皇帝请求辞职,您功劳太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