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夫人也有些纳闷,一会儿两个奴仆搬来一张案牍,那个侍女拿来了一条坐席铺在案前。
案席摆好,文姬便解下背在背上的木琴放在案上,文姬开始解开包着琴的布——这就是和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合称我国四大名琴的焦尾琴吗?相传蔡邕一次到吴门游览,住进了一家旅店。肚子饿得不行了,而叫店小二上的菜又迟迟未到,于是饥不可奈的他亲自到伙房去催。蔡邕到厨房一探,得知原来是柴不好烧,耽误了功夫,他只好吞着口水回去等着。他刚转身忽然听到柴灶里传来“噼哩啪啦”的爆响声,其声音很不寻常。像他这种音乐大师就是你放个屁他也知道是啥音,凭着他对音乐的敏锐,立马转身弯腰往灶里一看,原来烧的是一块上等梧桐木,这可是做七弦琴最好的良木啊!烧了真是太可惜了!还有一段露在外面,蔡邕本能地伸手把它拖出来将火掸灭。掸灭后,蔡邕看着焦木连连叹息不已。店家问蔡邕:“何故叹息耳?”蔡邕道:“其生得好,死不值也!”店家哂之。蔡邕仔细打量了一下手中的这块残木,觉得因材施刀,量体琢琴,还是有可能做成一把好琴的,于是向店家乞道:“可否将其赠予我?”店家一想这一根儿破木头,你想要你拿去呗,遂而慨之。蔡邕拿着这块木头直接就回了房间雕琢起来,工而忘饥,一气下来雕成了一张七弦琴:琴轸、雁足均精心雕致,七根音弦用雪蚕丝捻成,岳山、龙龈尺寸兼照司马相如的“绿绮”,并用钟山之玉做琴徽,一试音,果然琴声清亮澄静。因为蔡邕将烧焦了的那头作了琴尾,虽经打磨,琴尾还是明显有烧过的痕迹,故把此琴取名为“焦尾”。
我们马上就要看到这把绝世好琴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一章(下) 蒲生池塘
我们马上就要看到这把绝世好琴了——
诶???!!!此琴……无饰颜色,呈桐木本色,头大脚小,仲尼式样,嘿!琴尾果呈焦黑色!琴面素木无华,琴轸、雁足等部看不出有何不同,琴弦七根雪银丝,岳山、龙龈、钟山之玉琴徽,其他与他琴无异!
文姬纤然坐到琴案前,端身娴坐于席,平手齐案,十指尖尖如玉笋,左手放于琴腰,唉!真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啊!
“叮…咚!…”一击惊涛穿透万籁,之后音悄悄,声低落,如怨如泣,时断时续,似肝肠寸断!又悲从衷来,渐悄……“噌噌…丁丁丁铮铮…丁丁丁铮铮…”突然文姬开始加速,其声铿铿然,文姬将高频的泛音逐步完全释放,我们能清晰听到雪蚕丝的本音。“丁丁丁丁铮铮…丁丁丁丁铮铮…丁丁丁丁铮铮…丁丁丁丁铮铮…”琴声越来越快,越来越乱,越来越猛!文姬猛烈地搏击着弦,弦欲断,琴欲摧!似满腔愤恨的释放;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反抗!旋律慷慨激昂,一股戈矛杀伐之气不可阻挡!我想我已经知道这是什么曲子了,这就是著名的《广陵止息》!不错,就是《广陵散》!先前的琴声低落,旋律凄切乃是《广陵散》正声之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而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此曲目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怨愤的心理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出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其杀伐之气冲天,荡平四海之势何其壮哉?!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注:《广陵散》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其内容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据《战国策》及《史记》的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聂政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出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宝贵情操!此曲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谱的。第二种的看法较为普遍,是根据蔡邕的《琴操》,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在一起。《聂政刺韩王》曲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故《广陵散》共分“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详见蔡邕的《琴操》。)
我想只要是男人,听了这曲子绝对不会无动于衷的,他会让你的血热起来,那种男子气概会不由自主地从骨子里冒出来!你会有一种冲动——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
“吱嘎——”曹操终于打开了房门跳了出来。“呵呵,我就知道是你,唯有我妹文姬方能奏出如此天籁!”曹操笑道。
“曹大哥。”文姬按止琴弦道:“昔时聂政为报父仇,漆身为厉,吞炭变音,潜心十年,不曾丧其志!大哥委屈比聂政,何如?”
曹操一听文姬说这话显然是在责备他丧志,曹操无奈地望着天叹道:“十年十年又十年,曾经凌云终飘散!”
文姬人小可说话做事非常老成,而且见多识广,不愧为名门之后。文姬义正词严道:“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曹大哥有补天之才,鲲鹏之志,岂能求苟命而志移,亲独善而远君?!”
曹操摇头苦笑,笑渐失声强颜道:“苟命?!独善?!倘若雄才能一展,兔死狗烹又何妨?!”
曹操移步到旁边的莲花池,望着池中的自己影子,有感而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就是著名的《蒲生篇》又名《塘上行·蒲生我池中》。自古洎今许多品三国的都是史学大家,但既是史学大家又是辞学大师者鲜,故而对曹操什么都品遍了,唯独诗赋方面一语带过,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对曹操的评价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这首《蒲生篇》就缺乏史学兼辞学大师们的考证,所以这首诗备受人们的争议和质疑。这首诗最受人争议的地方就是“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这两句,其中的“妾”有人认为是甄宓,所以这首诗是甄宓做的。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我国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高深莫测,幻化无穷,是今人难以企及的,比如李白的《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实指“好朋友”,曹操其实是用了一个卑微的角色作比喻。我查了一下《邺都故事》,载曰:“魏文帝甄皇后,中山无极人。袁绍据鄴,与中子熙娶后为妻。后太祖破绍,文帝时为太子,遂以后为夫人。后为郭皇后所谮,文帝赐死后宫。临终为诗曰:‘蒲生我池中,绿叶何离离。岂无兼葭艾,与君生别离。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但《歌录》曰:“《塘上行》,古辞。或云甄皇后造。”《乐府解题》曰:“前志云:晋乐奏魏武帝《蒲生篇》,而诸集录皆言其词文帝甄后所作,叹以谗诉见弃,犹幸得新好,不遗故恶焉。若晋陆机‘江蓠生幽渚’,言妇人衰老失宠,行於塘上而为此歌,与古辞同意。”看至此大家是不是一头雾水了,想知道个中曲折吗?草绳灰线,伏延千里!)
文姬也跟着曹操走过来,池中倒映出俩人的身影。文姬道:“蒲草之韧,贵在能曲;磐石之坚,志在不移!”
文姬这样一个小姑娘的话深深地刺中了曹操最柔软的部位,曹操的胸襟远见似乎还比不上眼前的这个小姑娘。
“蒲草之韧,贵在能曲;磐石之坚,志在不移!”
第二十二章 北国佳人
好一句“蒲草之韧,贵在能曲;磐石之坚,志在不移!”没想到年纪小小的文姬竟有如此志识,曹操的能臣之心渐渐苏醒……
曹嵩还有件大事儿那就是接待南匈奴使团。曹嵩很聪明,如今洛阳全城戒严,公馆行驿也都封了,曹嵩干脆把曹府修整出来接待南匈奴使节当然曹嵩这样一来修葺曹府的费用可以上报朝廷作为接待外事的开销。
曹嵩一切准备妥了,南匈奴使节也来了。
南匈奴的使节排成长长的大队压断了洛阳半个街,前面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跨着一头黑褐色的骏马,身缠虎皮貂裘,这人想必就是这次使团的领头人物左贤王。在他左边骑着一匹白鬃马的是位漂亮的异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