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在卜辞内还没有找到被视为各种罪恶源泉的“妲己”这个名字。不过卜辞中没有,并不代表就不存在。比如,殷墟中没有出土犁,卜辞中却有犁的记录。另一方面,大量出土的青铜器卜辞中也没有提及。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甲骨片上未发现刻有指代铜的“金”字。
毫无疑问,暴君纣的形象以编造的成分居多。这就是被夺去政权的失败者的命运吧。
3
董作宾在《殷历谱》中说,殷灭亡的时间是纣即位六十四年。果真如此,那纣可真是高寿了。可能是上了年纪,判断力变得迟钝,接受建议也不如以前虚心,引起了所谓老害,从而导致王朝的灭亡。
而在同一时代位于西方的强大势力的周,昌在位也有五十年了。殷和周都属于一个首领统治了很长时期的情况,此外二者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战争都很多。
然而,战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殷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以掠夺财货和人口为目的,因此招来了邻近各部族的怨恨。而周以农业立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扩张土地,对手戎狄的土地此前并未用来农耕。周并不是要从对手那里掠夺财物,而是农耕需要人手,可能是降服作战对手后再教给他们农耕的技术。
殷绝不是从纣的时代才开始衰弱的。纣曾二度亲征,有整编远征军的能力,也有神圣王的权威。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征兵和远征,加剧了原本顺从部族的不满。这些部族因为纣是天下之主,也没有什么办法,而当听到西方出现了圣人时,心理上自然就产生了动摇,甚至有了“只要有人挑头就跟着造反”的念头。
西伯昌(以下称为周文王)求贤若渴。他和渭水北岸垂钓的老人谈话,请他乘自己的车,以师长敬之,这是个有名的“逐夫”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吕尚,生活贫乏,无依无靠,甚至曾被妻子强逼着离婚。不过,周文王被他的言谈打动了,说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吕尚因此得号“太公望”。他后被称作“师尚父”,意思是王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老师。
周首领文王在位五十年,还未能取代殷。他的儿子发,在继位九年后准备进攻殷。发就是周武王,第一次出征在途中又折返了,理由是“天命还在殷”,大概是对攻击殷没有胜利的把握吧。也可能是之前已召集的各部族首领,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全部赶来助阵。
两年后武王再度发动大军东征。在这两年里,周和各部族做好了通气工作,只等殷的空隙和漏洞。
就这样,牧野之战爆发了。
针对从西方进攻的周军,殷纣王动员了七十万大军。然而——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史记·周本纪》中有上面的句子。殷的军队悉数倒戈相向。
我们再回忆一下埋葬在庙堂建筑台基的地下军团吧。军团中有仰卧的人,有俯卧的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姿势。在纣的军队中,可能奴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有祭祀,这些奴隶说杀就被杀了。同样,他们也没有对殷尽忠的义务。而西方的周的制度,通过口传甚至传到了殷的中央地带,殷军队中的大部分人,是把周军视为解放他们的队伍来迎接了。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道,年老的纣走投无路,“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殷周革命(5)
神圣王朝就此终结,周取代殷而成为天下之主。关于这次殷周革命的年代有各种说法,董作宾认为是公元前1111年,此外,还有公元前1050年左右、前1028年左右等说法。从此,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4
关于殷王朝的社会情况,主要得依据甲骨片记载的卜辞和考古学调查,才能勾勒出它的轮廓,而周就有史官的记录遗留下来。甲骨文中有“册”、“典”的字眼,故可以推定殷代也有史官的记录,但现在没有实物存留下来。如前文所述,可能是因材料的腐朽所致,或者也有可能是周灭殷之后故意销毁所致。
周是个长命王朝,名义上延续了八百年。后面将要讲到,周在东迁(公元前770)之后被称为东周,失去了政治上的实权,变成了一个仅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不过,王朝依旧延续下来。最终的灭亡也是自然消亡,没有像殷被灭时的牧野之战那样的事情发生。这意味着王朝的记录是持续的,不会被故意销毁。
诏敕要被送往各地,为此就需要大量的副本。重要的诏敕,尤其是建国当初的部分被小心保存,并留有大量副本,这样就能流传到后世。这些诏敕集被称为“书”。以前只记录了王说过的话,后来也增加了其他的记录。诏敕集被称为《尚书》,意思是要格外尊尚的书。南宋以后,这些“书”被儒者看作圣经一样,被称作《书经》。
还有一个重要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代,就是产生于民间的歌曲。当时存留有很多民谣,而孔子从中选择了305篇,这本选集仅记载“诗”,儒者视它为经典,称之为《诗经》。
除“书”和“诗”外,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也是重要的史料。当然,考古学调查也是有力的判断材料,而比起殷来,周代记录的数量则多出许多。不过,殷墟中发掘出了看上去像是王陵的陵墓,但没有报告提到有周代王陵一类的陵墓被发掘出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殷和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比较是追溯中国历史时极为重要的一点。被看做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国学大师的王国维(1877—1927),认为中国文化的源流在于周,而殷代文化基本上没有传到后世。
从进化论的原则来看,技术这类事物总是新时代的要比旧时代的更加优秀才对。然而,只要是和青铜器相关,殷代在铸造技术和艺术性上都遥遥领先,而周代青铜器反倒是后退了。除了技术和艺术性的问题之外,还必须考虑精力的投入程度。在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就是生活全部的殷代,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制作祭祀用的工具上。
周人也祭祀上天和祖先之灵,《诗经》中也有称赞文王和武王的内容。不过,周人对上天和祖神的看法跟殷人有很大不同。殷人把上天和祖神看作全部,天意和祖神的意志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传达上天和祖神意思的是巫师,殷王也是巫师的首领。与此相对,周王作为现实生活领导的一面更为浓厚。身为农务长官的始祖向周边民族传授农耕技术的神话,也表明了这一点。
再比较一下狩猎和农耕吧。对于狩猎,收获的多少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农耕,只要人们足够勤劳,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并做到深耕且常修水利,就可以期待大丰收。农业性质的思考是要尊重人类自身的努力。周代的人们也占卜,但并没有用占卜来决定所有事情。他们认为,人类的力量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将来。对上天和祖神,人们抱有诚意尊崇就可以了。尊崇也就是礼拜、献供、奏乐等,换言之,“制度”取代了“巫师”。
殷周革命(6)
如果说殷是神圣王朝,那么周就是礼乐王朝。周王除了是祖传的农业指导,还有礼乐指导的性质。殷是神人共食、神人共住,神常在人身边,而周把神高高地供奉起来,人们用礼乐在神人之间设置了距离。这个世界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没有神的迹象。农民本来就是现实主义的,拥有现实性格的周人,没有殷人那样奔放的想象力,设计青铜器时也就不会产生跃动的思维。
殷和周在种族上的关系,至今仍没有搞清楚。二者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也不能说明他们在种族上就是不同的族群。至少在语言层面上,周仍然使用殷创造的甲骨文系的文字,所以应该认为属于同一系列。
然后,再比较殷周最重要的奴隶问题。中国的奴隶制社会终结于殷,从周开始进入封建制社会,这一说法占有有力的证据,但也有人像郭沫若那样,认为周代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虽然一直存在,但只有当奴隶是生产主力时,才是所谓的奴隶制社会。如果奴隶制社会终结,那就是历史的大转变。
殷和周可能在种族、语言方面属于同一系列,但却是不同体制的团体。按考古学用语来说,殷文化被称作小屯文化。一般的,仰韶文化的遗物层上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层,再往上就能看到小屯文化的遗物层。在黄河中下游